李茂中
人類對水有著天然的喜歡和獨有的情鐘,水和人類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千百年來,人對水就有著千姿百態(tài)的詠嘆和綿綿悠長的懷戀,這些無不承載著中國文人對水滔滔不絕的人文意念。
孔子曾對河川發(fā)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慨嘆,將流失的時間比喻成東去的流水,引人萌發(fā)生命無常、今昔興衰的感嗟。郭璞的“臨川哀年邁,撫心獨悲吒” 把滾滾流水看做是自己青春歲月的消逝,一種把捉不住的感傷躍然紙上。當然也有王勃的“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既是對自然河山的贊美,也是詩人一種情緒的釋放。
相對于孔子的慨嘆和王勃的釋放,孟子與荀子對于水的詮釋,充滿了一種入世進取的精神,孟子的“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币馑际钦f,君子立身處事要如流水有本有源,才能源遠流長。荀子也說:“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避髯觿t將流水人格化,具象化,將人世間的倫理道德比擬成流水形象,把水潤萬物而不居功的精神,引伸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水的千折不回,勇猛不畏,滔滔必向東流。他筆下的流水具備了仁德、循義、常道、勇敢、法則、公正、明察、善化、守志等美德。把自然流水現象延伸到社會價值層面,尋求天人合一、人倫與自然山水內在的精神契合,是典型的儒家理想觀。
說到對水的褒揚,不得不提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弊钪木渥幽^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處埤下而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它那種以柔克剛、滴水穿石的道家態(tài)度,早已成為中華民族核心思想的一部分。學界甚至認為道家是“水的哲學”。莊子也曾說過:“君子之交淡如水”,相對與小人之交的甘若醴,淡水之交才能雋永、長久。另外,古人喜歡臨水送別,從燕太子送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慨歌,到李白的“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蘇軾的“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這些詩人的傷別離恨,就用一汪滔滔流動的江水把人世間的大悲大慟,攪得天昏地暗、無窮無極。這水竟成就了他們文學意象中的離別主題。
關于水的描述真是不勝枚舉,在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集《詩經》中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秋水伊人;在《牡丹亭》有杜麗娘傷懷的似水流年;在楊慎《臨江仙》里“滾滾長江東逝水”,淘盡英雄人物的歷史悲嘆?!爸钦邩匪保腿缤钦?,展現它多方面的意象,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世界文化貢獻出的一份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