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和
摘 要:在中國作家郁達夫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外國文學的養(yǎng)分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重。這其中,以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影響最為突出。屠格涅夫筆下的“多余人”催生了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記》成為影響郁達夫創(chuàng)作的直接動因。從“多余”到“零余”,從“虛無”到“孤獨”,郁達夫在接受了屠格涅夫影響的前提下,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加入了中國文化的元素。不但使作品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傳色彩,還使筆下的人物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上獲得了新的生命意義。
關鍵詞:郁達夫 屠格涅夫 影響
如果要對郁達夫所受外國文學的影響進行排序的話,俄國文學為先。如果要對郁達夫所受俄國作家的影響進行排序的話,屠格涅夫為先。郁達夫坦言:“在許許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國作家里面,我覺得最可愛、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會生厭的,便是屠格涅夫。這在我也許是和人不同的一種特別的偏嗜,因為我的開始讀小說,開始想寫小說,受的完全是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點憂郁,繞腮胡長得滿滿的北國巨人的影響?!雹?/p>
一、“多余”與“零余”
郁達夫?qū)ν栏衲虻南矏郏跤谄渌鈬骷?。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記》,他愛不釋手,讀了三遍后還覺得“大作家的作品,像嚼橄欖,愈嚼愈有回味?!雹?對屠格涅夫的其他短篇小說,他也要在一天內(nèi)讀上兩三遍。雖然在日后的歲月中,郁達夫還喜歡上了德國作家林道和施篤姆,除了這兩位作家本人的藝術魅力外,相當大的程度上在于林道“小說的結構,同俄國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說很像”③,施篤姆的描寫和俄國的屠格涅夫也有共同之處。④
屠格涅夫是一個以“把握時代脈搏,敏銳地發(fā)現(xiàn)新的重大社會現(xiàn)象”⑤ 為特點,并且以優(yōu)美文筆見長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我們既能感受到俄國社會前行的腳步,亦能品味到俄國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風土人情。以《獵人筆記》一舉成名的屠格涅夫,為我們留下了《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和《處女地》六部長篇和若干中短篇,在19世紀中葉的俄國文壇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由于屠格涅夫“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貴族知識分子和平民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命運上”⑥,因而在作品中不但延續(xù)了“多余人”形象的血脈,還推出了接替“多余人”改造社會的重任、代表新時代風貌的“新人”形象。
對郁達夫而言,屠格涅夫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多余人”形象的塑造上。
1850年,屠格涅夫在中篇小說《多余人日記》中,塑造了一個因生活不得志,情感不得志而英年早逝的“多余人”丘爾卡圖林的形象。1921年,郁達夫在中篇小說《沉淪》中也塑造了一個因性格抑郁,情感孤獨而過早告別人生的類似人物“他”的形象。1924年,郁達夫發(fā)表了散文《零余者》,開始為自己作品中的同類人物尋求名分。1932年,郁達夫在多次閱讀了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記》后,將《多余人日記》(The Diary of a Superfluous man)翻譯成《零余者的日記》。于是,他筆下的一系列類似的人物形象就被稱為“零余者”。
從19世紀中葉的俄國到20世紀初葉的中國,從屠格涅夫到郁達夫,從“多余人”到“零余者”,從影響到被影響,兩位中外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大作家就這樣被扭結到了一起。
從狹義的角度上講,“多余人”特指19世紀俄國文學中的一組群像。這類形象均為貴族知識分子,他們不滿現(xiàn)實,憎惡專制農(nóng)奴制度,但庸俗無為的貴族生活卻使他們變得孤傲憂郁。他們渴求改變現(xiàn)實,但寄生蟲式的貴族教育沒有給予他們廣闊的生活視野和從事實際工作及斗爭實踐的能力。他們在精神上脆弱,只能空發(fā)不滿卻無所事事,在沒有任何意義的生活中耗費時光。他們不與當權者為伍,也不同底層大眾同行,只能做一個游離于時代浪潮之外的多余的人。
在19世紀的俄國文學史上,屠格涅夫并不是“多余人”形象的首創(chuàng)者。自大詩人普希金塑造了葉甫蓋尼·奧涅金這個“多余人”形象的始祖之后,萊蒙托夫、赫爾岑、岡察洛夫等陸續(xù)推出了畢喬林、別爾托夫、奧勃洛莫夫等人物,不但與屠格涅夫筆下的“多余人”共同構筑了19世紀俄國文學中一道迷人的風景線,而且由此組成了“多余人”形象龐大的、系列化的家族。
但是,在19世紀俄國文學“多余人”形象的塑造者中,屠格涅夫卻是“最先把‘多余人這個名稱用于小說”,并且使“多余人”的名稱“在俄國廣為流行”⑦,同時以“系列化”見長的第一位作家。除《多余人日記》塑造了丘爾卡圖林外,他還在《羅亭》《貴族之家》《煙》《處女地》《春潮》和《阿霞》等作品中,陸續(xù)塑造了羅亭、拉夫列茨基、里維諾夫、涅茲達諾夫、薩寧等“多余人”形象,不但使其成為俄國文學“多余人”家族中的佼佼者,而且使其成為影響中國作家郁達夫的主要淵源。
二、虛無與孤獨
屠格涅夫?qū)τ暨_夫影響最大的是《多余人日記》中的丘爾卡圖林。只有在這個人物的身上,才能找到同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最為相似的地方。
空虛無為,空有才華而碌碌無為,空發(fā)不滿而碌碌無為,是“多余人”共有的心境。丘爾卡圖林也不例外。這個“家道敗落、染病彌留的飄零青年”⑧,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對自己短暫的人生做了短暫的總結:“在這個世界上我完全是個多余的人,或者也可以說,完全是個多余的家伙?!擞袃磹旱模屏嫉?,聰明的,愚蠢的,招人喜歡的,惹人討厭的,但多余的……沒有?!摇瓕ξ襾碚f,不可能有任何別的說法,只能說是‘多余的人?!雹?與丘爾卡圖林一樣,郁達夫《零余者》中的“我”也發(fā)出了相同的感嘆:“我的確是一個零余
者,所以對于社會人世是完全沒有用的。a superfluous man! a useless man! superfluous! superfluous……我對于世界是完全沒有用的?!袊茵B(yǎng)我,有什么用處呢?……我對于家庭還是一個完全無用之人!”⑩
在郁達夫的“零余者”中,這種對毫無作為的生活所發(fā)出的感嘆隨處可見?!冻翜S》中的“他”聯(lián)想到自己在日本學校中的孤獨時感嘆:“人生百歲,年少的時候,只有七八年的光景,這最佳最美的七八年,我就不得不在這無情的島國里虛度過去,可憐我今年已經(jīng)是二十一了。槁木的二十一歲!灰死的二十一歲!”{11} 《南遷》中的主人公“伊人”在情感遭到挫折時感嘆:“名譽,金錢,婦女,我如今有一點什么?什么也沒有,什么也沒有。我……我只有我這一個將死的身體?!眥12} 《青煙》中的主人公“我”望著催人老去的日歷感嘆:“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但是我的事業(yè),我的境遇,我的將來,啊啊,吃盡了千辛萬苦,自家以為已有些事物被我把握住了,但是放開緊緊捏住的拳頭來一看,我手里只有一溜青煙!”{13} 《茫茫夜》中的主人公于質(zhì)夫在與好友別離時,“覺得將亡未亡的中國,將滅未滅的人類,茫茫的長夜,耿耿的秋星,都是傷心的種子”{14}?!妒\蘿行》中的主人公“我”在春光明媚的季節(jié)中既感嘆“我的生命力,我的活動力,何以會同冰雪下的草芽一樣,一些兒也生長不出來”,又感嘆自己是一個“生則于事無補,死亦于人無損的零余者”{15}?!妒辉鲁跞分械闹魅斯拔摇痹谏漳翘?,感到“現(xiàn)在我是四海一身,落落寞寞,同枯槁的電桿一樣,光澤澤的在寒風灰土里冷顫。眼淚也沒有,悲嘆也沒有,稱心的事業(yè),知己的朋友,一點兒也沒有,……所有的就是一個空洞的心!同寒灰似的一個心!”{16} 這一切都如郁達夫所言:“嗚呼滿紙的我這一個熱血青年,在書齋里只想去沖鋒陷陣,參加戰(zhàn)斗,為眾舍身,為國效力的我這一個革命志士,際遇了這樣的機會,卻也終于沒有一點作為,只呆立在大風圈外,捏緊了空拳頭,滴了幾滴悲壯的旁觀者的啞淚而已。”{17}
渴望愛,或因游戲愛而導致的孤獨和失意,是“多余人”共有的情感?!抖嘤嗳巳沼洝分械那馉柨▓D林是個愛情至上者。在那座骯臟、貧窮、破舊的小縣城,他迎來了一生中最寶貴、最難忘、最痛苦的時光:戀愛了!由于自身的情感太脆弱,生活太閉鎖,心境太空虛,使他自打見到基里洛夫娜就墜入情網(wǎng)而無法自拔:“從認識她的那天起我簡直就心花怒放了。我的內(nèi)心和我周圍的一切在一瞬間完全變了樣!愛情照亮了我的整個生活……恰如一支蠟燭,照亮了一間無人居住的黑屋?!眥18}
受屠格涅夫的影響,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也都是愛情的渴望者。《沉淪》中的“他”大聲疾呼:“知識我也不要,名譽我也不要,我只要一個能安慰我體諒我的‘心?!宜蟮木褪菒矍?!若有一個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他要我死,我也肯的。若有一個婦人,無論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愛我,我也愿意為她死的。我所要求的就是異性的愛情!”{19} 《南遷》中的“伊人”遇到自己心儀的女性后暗自空想:“名譽我也有了……金錢我也可以支持一年……第三個條件就是女人了。Ah, money, love and fame!”{20} 《茫茫夜》中的于質(zhì)夫在孤獨和苦悶中感嘆:“可憐我一生還未曾得著女人的愛惜過。啊,戀愛呀,你若可以學識來換的,我情愿將我所有的知識,完全交給你,與你換一個有血有淚的擁抱?!眥21}而《煙影》中的文樸則“希望死在一個美人的懷里”{22}。
在俄國文學中,“多余人”的愛情都是無言的結局,丘爾卡圖林也不例外。雖然對基里洛夫娜的愛是他短暫生命中唯一的亮色,但這點閃爍實在是太微弱、太短促了。這亮色既點燃了他,也燒毀了他。在巨大失意的打擊下,丘爾卡圖林覺得生命中的一切都坍塌了。下面的話語,既可看做他死亡前的人生領悟,也可看做他留給人生的最后一段遺言:
我這顆善于愛、時刻準備去愛的心,快要停止跳動了……難道這顆從未體會過幸福、從未感受到歡樂與甜蜜的心,將永遠沉寂了?……在彌留之際,倘若有一個親切、憂傷、友好的聲音能為我唱一支挽歌,唱一支抒發(fā)我自身痛苦的歌,那么,我或許會同痛苦和解的。但現(xiàn)在,死得無聲無息,愚蠢……
我的小小喜劇演完了。帷幕正在徐徐落下。
在生命毀滅的同時,我不再是多余的了……{23}
為愛而生,為得不到愛、失去愛而死,這種對愛情的渴望發(fā)展到極致往往釀成悲劇。屠格涅夫筆下的“多余人”如此,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也是這樣。《沉淪》中的“他”無意中偷看了房東女兒洗澡。在對異性的想入非非中,又無意中聽到了男女野合的聲音。懷著對異性的渴望,他在酒店里對侍女的肉體產(chǎn)生遐想。在日本人的輕蔑之中,精神崩潰的他想到了祖國,想到了故鄉(xiāng),想到了自己無聊而短暫的歲月,把自己的最后一番話語留在了人間:
我所求的愛情,大約是求不到了。沒有愛情的生涯,豈不同死灰一樣么?唉,這干燥的生涯,這干燥的生涯?!蓱z你這清影,跟了我二十一年,如今這大海就是你的葬身地了。……那一顆搖搖不定的明星的底下,就是我的故國,也就是我的生地。我在那一顆星的底下,也曾送過十八個秋冬。我的鄉(xiāng)土嚇,我如今再不能見你的面了。{24}
在《南遷》中,伊人由于情感上的失意而一頭倒下,使本來就孱弱的病體雪上加霜,形同骷髏:“鐵床上白色的被褥里,有一個清瘦的青年睡在那里。若把他那瘦骨棱棱的臉上的兩點被體熱蒸燒出來的紅影和口頭的同微蟲似的氣息拿去了,我們定不能辨別他究竟是一個蠟人呢或是真正的肉體?!眥25} 同樣,《銀灰色的死》中的“他”因心愛的女人嫁人而萬念俱灰地永遠地倒下,倒在銀灰色的夜幕中。
在屠格涅夫的“多余人”系列中,郁達夫之所以對丘爾卡圖林情有獨鐘,就在于“他那完全的無足輕重及被人忽視。郁達夫把自己看做是被生活所拋棄的:首先,父親死了,他被父親拋棄;接著又被母親拋棄,因為母親經(jīng)常不在家;后來,由于他厭惡同學們的紈绔作風,又被同學們拋棄;最后,他被歷史所拋棄,歷史證實了他是一個多余的人。在被外部世界拋棄以后,他轉(zhuǎn)向了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通過寫小說來剖析自己”{26}。
屠格涅夫筆下的“多余人”在整體表現(xiàn)出“多余人”特征的前提下各有不同。而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在整體接受了屠格涅夫“多余人”影響的前提下,則主要繼承了《多余人日記》主人公的性格和氣質(zhì),并且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加入了更多中國文化的元素。不但更多地表現(xiàn)出作家本人強烈的自傳色彩,還使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形象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上獲得了新的生命意義。這是郁達夫在接受外來影響的過程中對中國文學的貢獻。
① 郁達夫:《屠格涅夫的〈羅亭〉問世以前》,見《郁達夫全集》(第六卷),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頁。
② 郁達夫:《水明樓日記》,見《郁達夫選集》(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36頁。
③ 郁達夫:《林道的短篇小說》,見《郁達夫全集》(第六卷),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頁。
④ 郁達夫:《施篤姆》,見《郁達夫全集》(第五卷),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頁。
⑤ 王智量:《屠格涅夫》,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版,第1005頁。
⑥ 張良村等編:《世界文學歷程》(上卷),國際文化出版公
司1997年版,第299頁。
⑦ 沈紹鏞:《郁達夫與屠格涅夫》,見《杭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第29頁。
⑧ 孫乃修:《屠格涅夫與中國》,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頁。
⑨ 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記》,見《屠格涅夫全集》(第5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206頁。
⑩ 郁達夫:《零余者》,見《郁達夫選集》(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67、68頁。
{11} 郁達夫:《沉淪》,見《郁達夫選集》(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頁。
{12}{20}{25} 郁達夫:《南遷》,見《郁達夫集》(小說卷),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頁,第78頁,第95頁。
{13} 郁達夫:《青煙》,見《郁達夫集》(小說卷),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頁。
{14} 郁達夫:《茫茫夜》,見《郁達夫選集》(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頁。
{15} 郁達夫:《蔦蘿行》,見《郁達夫選集》(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234頁。
{16} 郁達夫:《十一月初三》,見《郁達夫集》(小說卷),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頁。
{17} 郁達夫:《大風圈外》,見《郁達夫選集》(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349頁。
{18} 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記》,見《屠格涅夫全集》(第5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頁。
{19} 郁達夫:《沉淪》,見《郁達夫選集》(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頁。
{21} 郁達夫:《茫茫夜》,見《郁達夫選集》(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頁。
{22} 郁達夫:《煙影》,見《郁達夫集》(小說卷),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頁。
{23} 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記》,見《屠格涅夫全集》(第5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251頁。
{24} 郁達夫:《沉淪》,見《郁達夫集》(小說卷),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頁。
{26} 李歐梵:《現(xiàn)代中國作家的浪漫主義一代》,見《郁達夫研究資料》(下),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5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