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
〔摘要〕 陳云非常重視三門峽水庫建設,在該工程決策過程中體現(xiàn)出比較慎重的冷靜態(tài)度。在重大工程項目上馬前,務必進行充分的論證和廣泛的討論;工程項目上馬建設過程中,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工程項目一旦出現(xiàn)決策失誤,就要敢于承擔責任,并吸取其中的教訓。這是陳云在三門峽水庫建設過程中留給后人的寶貴經(jīng)驗。
〔關鍵詞〕 陳云; 三門峽水庫; 上馬
〔中圖分類號〕 K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8-2689(2013)01-0115-04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門峽水庫)是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鄧子恢副總理具體負責的大型工程項目。周恩來、陳云、鄧子恢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本文主要依據(jù)《陳云文集》、《陳云文選》、《陳云年譜》及《陳云傳》等文獻資料,對陳云在三門峽水庫上馬前后的活動進行簡要梳理,闡述其在重大工程項目決策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慎重態(tài)度,進而總結重大工程項目決策失誤的教訓。
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淮河、黃河水災嚴重影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社會安定,故中央人民政府水利投資的重點是整治淮河和黃河。陳云領導的中財委在投資重點上向水利建設傾斜,并為治理大江大河提供充足的糧食和物資保障。[1]
1951年初,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治理黃河石頭莊溢洪堰工程,陳云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后,由中財委出面召集水利部、鐵道部、華北事務部、平原?、僬忘S河水利委員會研究,作出的《關于預防黃河異常洪水的決定》指出:“在中游水庫未完成前,同意平原省及華北事務部提議在下游各地分期進行滯洪分洪工程,藉以減低洪峰,保障安全。”第一期以陜縣23000米3/秒的洪水為防御目標,在沁河南堤與黃河北堤中間地區(qū),北金堤以南地區(qū),及東平湖區(qū),分別修筑滯洪工程。北金堤滯洪區(qū)關系較大,其溢洪口門并應構筑控制工事;沁河口至貫臺的黃河南北岸大堤,也須相應加強。工程計劃由水利部負責審查核定,地方工程要求于1951年汛前完成,溢洪口門控制工程務須大力進行,爭取完成。工費以人民幣1800億為度。[2]陳云在批準該工程項目后,明確表達了對治理黃河決策的支持:就這樣定了。中央計劃黃河經(jīng)費為8500公斤小米。這在當時國民經(jīng)濟正處于艱難的恢復時期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正在激烈進行之中,國力財力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國家拿出這么多資金來修建黃河分洪工程,可見中共中央及陳云對治理黃河的決心。
為了實現(xiàn)中國人民幾千年“根治黃河”的夢想,中共中央在規(guī)劃“一五”計劃時決定興建三門峽水庫,并將其列入“一五”時期蘇聯(lián)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中。1955年7月18日,鄧子恢副總理代表國務院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fā)黃河水利的綜合規(guī)劃》報告,提出了修建三門峽水庫的目標,并樂觀地估計不出幾年,黃河水將變清。7月30日,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正式批準了國務院提出的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fā)黃河水利的綜合規(guī)劃的原則和基本內(nèi)容,②決定興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國務院委托蘇聯(lián)電站部水電設計院列寧格勒分院來進行三門峽工程初步設計。這樣,三門峽工程被確定為根治黃河的第一期重點工程上馬了。隨后,1955年12月6日,成立了三門峽工程局。①
陳云對三門峽工程主張水利、電力和燃料等部門應該協(xié)調(diào)合作,進行綜合利用。1955年11月2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修建三門峽水電防洪工程時,陳云明確指出:電力部對水利部的批評不夠全面。對三門峽工程的設計只顧水未顧電,這只能作為教訓和經(jīng)驗來總結。燃料工業(yè)部最初也未堅決提出搞電,流域規(guī)劃也是后來才清楚的,都有走彎路的地方?,F(xiàn)在看,電不一定都要電力部來搞。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水火發(fā)電的比例可能要起變化,否則無出路。前途應該是:電力部建火電,并接收水利部建成的水電的管理。水利部除農(nóng)田水利外,還要搞水電建設。[3](273)
在陳云等人的努力下,這次會議通過了《基本建設工程設計任務書審查批準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于基本建設工程設計任務書、工程設計和預算文件審批手續(xù)的幾項具體規(guī)定》,對工程項目建設進行規(guī)范。
然而,在三門峽水庫是否上馬及建設規(guī)劃問題上,黨內(nèi)外存在很大爭論。1956年,蘇聯(lián)專家完成了三門峽工程初步設計。設計的主要指標是:將千年一遇洪水(32250立方米/秒)削減為下游安全泄量6000立方米/秒,裝機容量116萬千瓦,灌溉下游農(nóng)田6500萬畝,并使下游河道通行500噸拖輪。水庫正常高水位(大沽標高)360米,庫容647億立方米,但淹沒損失比《黃河綜合利用規(guī)劃技術經(jīng)濟報告》的225萬畝增到350萬畝,移民量由58.4萬人增到89.0萬人。這個規(guī)劃方案,涉及三門峽水庫的正常高水位、排沙方式和移民等重大問題,立即引起了爭論。
蘇聯(lián)專家初步設計三門峽水庫回水到陜西臨潼,淹沒范圍盡是關中沃野,除了陜西省反應強烈之外,清華大學教授黃萬里及電力工業(yè)部青年技術員溫善章堅決表示反對。黃萬里在反對上馬未果的情況下,強烈要求保留所有導流底孔洞勿堵住,以便他日排沙;溫善章則于1956年12月及1957年3月兩次上書水利部及國務院,反對三門峽樞紐高水位“蓄洪攔沙”,認為應以“攔洪排沙”為主,正常高水位335米已足,這樣以防洪為主,兼顧發(fā)電、灌溉和航運,淹地50萬畝以下,移民只10-15萬人,工程造價4.5億
元。[4 ](120)但就當時國內(nèi)外水利科技發(fā)展水平看,不論是中國專家還是蘇聯(lián)專家,不論是工程技術人員還是政府主管領導,對于黃河所挾帶泥沙這個特點,認識還遠遠不夠,故黃萬里和溫善章的意見未受到應有重視。
主持財委會的陳云認為,凡是有關農(nóng)業(yè)、林業(yè)、水利建設方面的重大問題,應該事先在報紙上公布草案,并在全國范圍內(nèi)展開討論,然后再作出決定,以免因為考慮不周而造成工作上的被動。面對黨內(nèi)外對三門峽水庫上馬與否及上馬后設計規(guī)劃中的爭論,陳云主張要充分討論,弄清其中的利弊得失,慎重決策。
1957年2月5日,時任農(nóng)村工作部部長的鄧子恢給毛澤東并中共中央的報告中說,三門峽水庫是黃河綜合利用的水力樞紐,它的建成將從根本上解決上千年洪水災害,保證黃河不改道,使冀、魯、豫、蘇、皖五省人民生活財產(chǎn)的安全得到保障。目前部分準備工作已經(jīng)就緒,建議不要停止興建,按原定計劃在今年2月動工,以爭取在1959年汛期內(nèi)部分蓄洪。次日,毛澤東向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鄧小平作出批示:“小平同志:此件請印發(fā)政治局、書記處各同志研究,請陳云同志的五人小組處理?!盵5](300)
鄧小平立即將毛澤東的批示批轉給陳云領導的中央經(jīng)濟工作五人小組研究。②3月7日,陳云為中央經(jīng)濟工作五人小組起草了給毛澤東并中共中央的信,在信中提交了書面處理意見。陳云的五人小組認真研究了黃河三門峽水庫建設問題,提出不能把眼光僅僅放在三門峽水庫本身上,而要想得更廣更深,主張統(tǒng)籌考慮全國的水利建設工程。他們指出:“為了發(fā)展我國農(nóng)業(yè),必須有計劃地治理我國為害最大的幾條水系,這首先是黃河水系、淮河水系、海河水系,歷史上這幾條水系為害最大,而影響省區(qū)(蘇、皖、魯、豫、晉、陜等?。┖腿丝谝嘧疃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治理這些水系要花很多錢,要用很多材料,一個一個地單獨批準開工,勢必造成應該治與暫時不可能治和攤子已經(jīng)擺開而財力物力繼續(xù)不上去的矛盾?!庇纱?,他們向中央建議:在尚未確定全國水利工程全盤規(guī)劃和進度前,三門峽工程攤子不能鋪得太大,五人小組同意國家經(jīng)委和國家計委所提出的1957年對三門峽水庫工程暫時“勒馬”的辦法,先投資5000萬元開工,攤子不要鋪得太大。原定1961年竣工是不可能的,規(guī)模也可能要有些改變。[3](367)
陳云領導的五人小組提出的報告,是比較慎重的。盡管他們在三門峽水庫上馬問題上持贊同態(tài)度,但還是盡量考慮到了三門峽水庫上馬后可能會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他們提出:請國務院有關部門研究“三門峽水庫及與其相關聯(lián)的各項工程建設相互銜接的進度和投資、用材、用人的方案”。同時研究第二個五年計劃農(nóng)林水投資中“農(nóng)業(yè)、農(nóng)墾、水利、林業(yè)、氣象等等方面的分配比例”,“力求這種比例最有利于我國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和木材增產(chǎn)”。在對水利投資研究中,他們提出第二個五年計劃內(nèi)全國水利建設統(tǒng)一的合理的安排,例如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工程安排的意見,中小型水利工程,農(nóng)田水利工程,除澇工程等等的意見,和投資、用材、用人方案等等。[6](1098-1099)
五人小組提出的報告,立即得到毛澤東及中共中央的批準。1957年4月13日,三門峽水庫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二
三門峽水庫盡管開工了,但爭論仍在繼續(xù)。面對少數(shù)人的質(zhì)疑,中共中央給予高度重視。1957年6月,周恩來針對工程設計水位和運用方式的爭論,指示水利部請各方面專家召開了討論會,由副部長張含英主持。參加會議的有水利部、電力部、清華大學、武漢水利學院、天津大學、三門峽工程局及有關省水利廳的專家、教授共50余人。該會給前蘇聯(lián)專家的方案提意見、談看法。參加這次會議的所有專家學者,除了溫善章提出改修低壩及黃萬里從根本上否定蘇聯(lián)專家的規(guī)劃之外,與會者面對中蘇專家已完成的厚達半米的設計書和資料,一致贊同三門峽大壩上馬,溫善章的意見沒有被采納。
陳云當時對三門峽水庫工程倉促上馬是有懷疑的,他和黃克誠都對當時積極主張上馬的李銳表示過。工程開工后,陳云給予密切關注。他敏感地意識到,三門峽水庫工程由于討論不充分,對修筑大壩后導致的淹地、泥沙等問題考慮不周,將會產(chǎn)生不少嚴重問題,必須予以正視,并將其作為水利問題決策上的教訓加以吸取。1957年9月11日,陳云在全國第四次農(nóng)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講到三門峽工程搞的過快,他說:“在動手之前要斟酌一下。我們許多問題來得快,淮河也快了,三門峽也快了。三門峽要搞,應該提出方案,在報上公布,全國討論?,F(xiàn)在,黨內(nèi)黨外都有意見,對壩高壩低、淹地多了少了、搞不搞都有一些意見。治澇也應該提出方案,報上公布,全國討論。棉花、化肥、化學纖維的問題,也要公開討論。只有經(jīng)過全民討論,把好的意見吸收下來,才可以少犯一點錯誤?,F(xiàn)在,我們有些問題決定得太快?!盵7](216)
盡管人們對三門峽水庫工程的上馬有很大異議,但陳云認為,既然項目已經(jīng)上馬,就不要再追求責任,而應該總結經(jīng)驗教訓,以利于今后的決策。他分析道:“建設三門峽水庫,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像這樣的問題,最好是人大通過議案以前,在報紙上公布,征求人民意見,大家討論?,F(xiàn)在社會上有議論,黨內(nèi)也有不同意見,說水庫要淹那么多的地,水壩的泥沙淤積起來很快,二十年或者多少年以后就淤滿了。有的人主張水壩搞高的,有的人主張搞低的;有的人說淤積不會發(fā)展,有的人說要發(fā)展,議論紛紛?,F(xiàn)在要回過頭來重新研究,說明當時不應急于定案。我認為農(nóng)業(yè)上的大問題,許多工作上的大問題,可以在全國展開討論,這樣做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對中國農(nóng)業(yè)如何發(fā)展,不僅共產(chǎn)黨內(nèi)有意見,社會上很多人也有意見。一切好的意見,我們都應該吸收過來?!盵7](85)
陳云對自己贊同三門峽水庫上馬決策中承擔的責任,決不推卸。他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發(fā)言說:“我認為這些問題,經(jīng)過準備之后,應該在報紙上展開討論,讓黨內(nèi)黨外各界人士都發(fā)表意見。這樣做,可以把我們的方案搞得更妥當一點。應該看到:我們歷史上有一些事情,決定得太快了。比如說,決定大量種橡膠樹,這件事情我有很大責任。那時斯大林來電報說要趕快搞,至少要二十萬噸。蘇聯(lián)專家派來了,要機器也有,好,就種吧。種了以后,有許多種不活。我們的雷州半島和南洋群島不同,種的方法也不同,不能把所有好壞的種籽都拿來種,需要選種。下籽以后,十五到二十年才能看出產(chǎn)量多大。而我們一下就要求“多快好處”,那是太急了。這是一個教訓?!盵8](84-85)
既然已經(jīng)作出了三門峽水庫上馬的決策,就要正視現(xiàn)實,采取措施彌補工程建設中出現(xiàn)的問題。1957年10月31日,陳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基本通過《黃河流域規(guī)劃委員會關于三門峽技術設計問題的報告》等文件,力圖對已經(jīng)存在的三門峽工程建設中的問題加以糾正。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黃河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然而,由于規(guī)劃設計不當,對泥沙估計不足,三門峽大壩建成不久,泥沙淤積,工程不能發(fā)揮原來設想的效益,造成了資財?shù)木薮罄速M。黃萬里等反對者所擔心的庫尾潼關泥沙淤積并導致西安水患等災難出現(xiàn)了,嚴重威脅著關中平原的安全,引起了各方面的更大爭議。為此,正在養(yǎng)病的陳云不顧自己身體虛弱,悄然出行,親臨三門峽水庫實地考察。1960年10月24日,陳云在三門峽冒雨視察水庫大壩建設工地。他在聽取三門峽市和黃河三門峽工程局負責人匯報時指出:三門峽大壩是涉及子孫萬代的大事,“一定要嚴把質(zhì)量關,把工程建設好,保證萬無一失?!狈駝t出了問題,大家都要坐班房,也對不住子孫后代。
三門峽水庫是我國第一個盲目引進的大型科技項目,后遺癥巨大。為此,從1965年到1972年,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被迫進行兩次改建,力圖解決泥沙淤積問題。實踐證明,三門峽水庫是中國“一五”期間的失敗建設項目。其決策的失誤,在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教訓。
陳云從不推諉自己在該項目上馬時的責任問題,號召全黨共同吸取其中的慘痛教訓。1979年3月21日,陳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談到三門峽水庫建設失敗的教訓時說:“不要把我說得這么好,也有很多反面教訓。一百五十六項中,三門峽工程是我經(jīng)過手的,就不能說是成功的,是一次失敗的教訓。我要有自知之明。要我做工作,我只能做我認為最必要的工作,只能量力而行?!盵8](254-255)這種敢于承擔責任和善于吸取教訓的做法,既是陳云“公道”作風的集中反映,也是共產(chǎn)黨人敢于承認和修正錯誤的坦蕩心胸的體現(xiàn)。
三門峽水庫建設的決策失誤,在陳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傷痕。他不僅主動承擔自己在該工程項目上馬過程中的責任,而且反復強調(diào)在重大工程建設中要科學決策,提倡把種種不同意見收集起來,認真加以研究,以避免工程建設項目上的片面性。1978年9月16日,當?shù)弥纤闭{(diào)工程規(guī)劃已經(jīng)確定下來后,陳云立即致函水利電力部部長錢正英:“為了接受過去在三門峽工程中的教訓,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弊病,我認為還應該專門召開幾次有不同意見人的座談會,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發(fā)表意見?!薄皟A聽一切對立面的意見,我認為這是全面看問題的主要方法。” [6](1564)次年6月,當中國科協(xié)黨組向中共中央報告有些科學家對南水北調(diào)工程規(guī)劃提出不同意見后,陳云立即批示:“我曾是熱心于南水北調(diào)的,但必須按實際情況辦事,因為這件事有關大局。我的意見由農(nóng)委或水利部專門召集反對這一規(guī)劃的科學家開幾次會議。當然贊成原規(guī)劃的同志也可參加幾人,讓反對的意見充分發(fā)表,并且結合他們所主張的意見(如地下水庫等等)創(chuàng)造研究的條件。我們應該使南水北調(diào)這件事在進行之前,做到確有把握才好?!盵6](1564)可見,陳云非常重視從三門峽水庫決策失誤中吸取有益的經(jīng)驗教訓,強調(diào)廣泛討論及科學決策。
重大工程項目上馬前,務必進行充分的論證和廣泛的討論;工程項目上馬建設過程中,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工程項目一旦出現(xiàn)決策失誤,就要敢于承擔責任,并吸取其中的教訓。這是陳云在三門峽水庫建設過程中留給后人的寶貴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 參見拙文.陳云對中國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之路的探索[J].史學月刊,2010(7).
[2] 王化云.陳云同志關心黃河防洪工程.2005-10-11日,人民網(wǎng).
[3] 陳云年譜: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4] 潘家錚.千秋功罪話水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趙之藺.三門峽工程決策的探索歷程[J].黃河史志資料,1989(4).
[5]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6] 陳云傳:下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7] 陳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8] 陳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張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