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貪戀的,不是物質(zhì)的回報,而是孩子的心。
奶懷奶奶:“寶寶,你最喜歡媽媽還是奶奶?”
孩子:“我最喜歡奶奶!”
奶奶:“啊呀,真是好孩子,奶奶沒有白疼你!”
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
孩子:“我最喜歡媽媽!”
奶奶:“哼,奶奶那么疼你,你都忘啦!再不給你買糖吃了!”
……
中國的長輩似乎總希望自己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從小我們就會不斷被問到類似上面的問題。通常,機靈點的孩子會很知道在不同的時候用不同的答案來應(yīng)付這類問題,而不變的原則就是,討好那個問問題的人。而那些誠實的孩子,也往往在幾次被數(shù)落之后,學(xué)會如何給出正確答案。
因為習(xí)以為常,從來沒有覺得這樣的對話有什么不妥。直到自己有了信仰,開始更認真地思考“愛”,才突然在某一天意識到這類問題背后,深深藏著成年人的自私、貪婪和虛弱。我們所貪戀的,不是物質(zhì)的回報,而是孩子的心。因著這份貪婪,我們不自覺地將親人變成競爭對手,哪怕只是口頭上的。更可怕的是,我們這種不自覺的貪婪,激發(fā)出孩子的惡。因為孩子害怕失去成年人的愛,他們只能放棄真誠,說出我們想要的答案,于是學(xué)會撒謊,學(xué)會討好,學(xué)會圓滑。
身為父母或是祖父母的成年人,通常都會自認為很愛孩子。我們盡心盡力地養(yǎng)育孩子,陪伴他們成長,供應(yīng)他們的需要。我們不計條件地付出我們的愛。但,隨著我們對孩子的付出增多,起初單純的愛開始改變。我們變得貪婪和自私,我們想要更多占有孩子的心,想要孩子回報我們更多的愛。而這樣的改變是如此隱蔽,甚至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我是在某一天,在寶寶和來訪的客人咯咯大笑時,驚覺到這一點的。我發(fā)現(xiàn)自己六個月大的寶寶和客人在一起,似乎比和我在一起更開心,笑得更大聲,那一瞬,我的心中竟然泛起一股酸溜溜的感覺。我意識到自己在嫉妒客人,而嫉妒的背后隱藏的,是我想要寶寶最愛我自己的心。
我毫不懷疑自己對孩子的愛,我甚至一直認為,我可以因著對他的愛而犧牲自己。但,那一瞬間泛起的嫉妒讓我認識到,我對孩子的愛并沒有我以為的那樣無條件,那樣偉大和高尚。當我們對孩子付出大量的愛的時候,我們渴望占有他們的心也在暗暗滋長:我們對愛的貪婪,遠超過我們的想象。而這樣的貪婪,我認為源于一種深層的懼怕:我們想要更多愛,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愛。
《圣經(jīng)》說,愛里沒有懼怕。
我希望,因著知道自己的愛有限,能幫助我和孩子更接近真愛—— 那沒有爭競的,無條件的,不計回報的愛。
古丹
任職于某國際教育機構(gòu),從事整體教育研究,相信教育與生活、社會、自然息息相關(guān),本于一,融于一,亦歸于一。
新浪微博:@遇喜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