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佛像的衣著種類及安陀會、偏衫問題

2013-04-29 00:44:03費泳
敦煌研究 2013年5期
關鍵詞:種類

內容摘要:聯系佛教律典、相關文獻及造像實物資料,對“佛像的衣著種類”、“安陀會用于上身還是下身披著”、“偏衫是否應用于中國佛像”等幾種佛衣研究不可避及的基礎性問題進行考論。

關鍵詞:佛衣;種類;安陀會;偏衫

中圖分類號:K8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5-0012-10

Categories of Clothes for Buddhist Statutes as well as Problems about Antarvasa and Pianshan

FEI Yong

(Academy of Fine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Jiangsu 210013)

Abstract: Combining Buddhist texts, relevant documents, and Buddhist images and statues, this paper addresses a few inevitable and basic problems regarding Buddha's clothes, such as how Buddha's clothes are classified, whether the antarvasa is worn on the lower body or the upper body, and whether the painshan (a kind of monk's gown draped slantingly over the left shoulder) should be applied to Buddhist statues in China.

Keywords: Buddha's clothes; Categories; Antarvasa; Pianshan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收稿日期:2012-10-30

作者簡介:費泳(1971— ),女,江蘇省江陰市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佛教藝術研究。

就佛像的衣著種類和披著方式而言,并沒有直接的古代文獻可供參考。今人研究佛像服飾之所以要追溯律典中對僧人服飾的闡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佛像的衣著是依照僧衣而造,并與之相契合。于是律典中出現的三衣 (安陀會、郁多羅僧和僧伽梨)、僧祇支、涅槃僧(裙)等沙門服飾概念,被應用于對佛像服飾的認識。由于律典傳入中土后,中國僧人的實際踐行與律典規(guī)制存在出入,創(chuàng)造出許多適合本土習俗的沙門服飾,加之后世對律典的解釋存在差異,使得佛像服飾的一些基礎性問題難以明確,例如佛像的衣著種類有哪些,安陀會究竟用于上身披著還是下身披著 ,偏衫是否應用于中國佛像等[1-5],均成為佛衣研究不可避及的問題。

一 有關五衣說

釋迦為自己及弟子們最初制定的法服只有三衣,后考慮到沙門的實際需求,又增加了僧祇支、涅槃僧、覆肩衣、水浴衣等,但真正應用于佛像的衣著種類似只有三衣、僧祇支和裙,這也是律典中最為重要并為印度沙門踐行必備的五衣,已為相關經典及中國僧人西行實考所證實。

安世高譯《大比丘三千威儀》:“著三法衣有五事:一者,著泥洹僧上無中尼衛(wèi) ,不得著安陀會。二者,著中尼衛(wèi)上無安陀會,不得著郁多羅僧。三者,著安陀會上無郁多羅僧,不得著僧伽梨。四者,三衣當令中外等。五者,不得過三色。如法行步,是為道法?!贝宋谋硎龅纳抽T著衣順序,依次是泥洹僧(涅槃僧)、中尼衛(wèi)(僧祇支)、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

玄奘《大唐西域記》有段描述北印度沙門的服飾:“沙門法服唯有三衣及僧卻崎、泥縛些(桑個反)那。三衣裁制,部執(zhí)不同,或緣有寬狹,或葉有小大。僧卻崎(唐言掩腋,舊曰僧祇支,訛也 ),覆左肩掩兩腋,左開右合,長裁過腰。泥縛些那(唐言裙,舊曰涅槃僧,訛也)既無帶襻其將服也,集衣為褶,束帶以緇。褶則諸部各異,色乃黃赤不同?!毙实倪@一記載,已成為學界考察印度沙門及佛像衣著指針性的文獻。玄奘實地考察印度沙門法服包括三衣、僧祇支和涅槃僧。

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著衣法式”及“尼衣喪制”中,將天竺等國沙門法服歸為五衣,即“一、僧伽胝,二、嗢呾羅僧伽,三、安呾婆娑,四、僧腳崎,五、裙” ?!吧_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本儀。其披著法,應出右肩交搭左膊。房中恒著,唯此與裙,出外禮尊,任加余服。”“僧腳崎,取一幅半,或絹或布,可長四肘、五肘,如披五條反搭肩上。”

上述三位高僧的表述,實際已成為目前對佛像基本衣著種類研究的主要依據。

五衣也是僧尼受具足戒必須有的服飾,五衣概念在北傳漢譯的幾部律典中標準不一,大致有五種:一者,三衣+覆肩衣+水浴衣(出自《五分律》),二者,三衣+僧祇支+覆肩衣(出自《四分律》),三者,三衣+覆肩衣+雨衣(出自《摩訶僧祇律》),四者,三衣+覆肩衣+俱修羅(出自《十誦律》),五者,三衣+僧祇支+涅槃僧(出自《根有部律》)。

在《銅律》中,對受具足戒者的持衣規(guī)定,似未強調僧尼需持五衣,而只有僧伽梨、郁多羅僧和安陀會這三衣[6]。

值得關注的是,晉宋之際北傳漢譯的四部律典中有關五衣的表述,均出現“覆肩衣”。而義凈通過西行考察歸國后翻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2中,對僧腳崎的注解,較早就提出了內地沙門存在將僧祇支與覆肩衣概念混淆的問題:“翻譯傳授不體其義,云僧祇支,復道覆肩衣。然覆肩衣者,即僧腳崎,喚作僧祇支,乃是傳言不正,此二元是一物,強復施其兩名。”在義凈看來,僧祇支與覆肩衣本是一物,覆肩衣應是僧腳崎之意譯,將僧腳崎譯作僧祇支乃譯音不準。若依照義凈的注解,將僧祇支譯成覆肩衣亦無大礙,但不能視作二物。

如果依據義凈的僧祇支和覆肩衣同為一物的認識,將上述各部五衣組合中的覆肩衣換作僧祇支,那么,《四分律》中的五衣組合,就會不可思議地出現兩件僧祇支。

道宣在其《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二衣總別篇》中,亦有對覆肩衣、僧祇支及五衣的解讀:“是衣覆肩衣,長四肘廣二肘半,是覆肩衣持三說(今則改張衣相不同本法,但云如法作,不言肘量應成)。僧祇云:當作衣覆肩,名覆肩衣,不者越罪……尼祇支,長佛四拃手 ,廣二拃手,互減過亦提尼。五衣者,覆肩衣、水浴衣及三衣也(準此部別不同,四分令有祇支、覆肩等)?!钡佬闹酗@然是將覆肩衣和僧祇支視為不同,在道宣看來,各部對五衣的解讀存在差異,他也未對《四分律》將祇支、覆肩列入五衣提出質疑。

元照在其《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二衣篇》中明確指出僧祇支和覆肩衣為兩種不同的服飾,即“但世人不識偏衫即是祇支、覆肩二物”。此外,元照還在其《佛制比丘六物圖》中,特別針對僧祇支和覆肩衣作了四項說明:“初,制意者,尼女報弱,故制祇支。披于左肩,以襯袈裟。又制覆肩,掩于右膊,用遮形丑。是故尼眾必持五衣,大僧亦有畜用,但是聽衣耳。二,釋名者,梵語僧祇支,此云上狹下廣衣(此據律文,以翻全乖衣相,若準應法師音義,翻云掩腋衣,頗得其實)。覆肩華語,末詳梵言。三,明衣相,僧祇二衣并長四肘廣二肘,故知亦同袈裟畟方,但無條葉耳。四,明著用,世多紛諍,今為明之。此方往古,并服祇支,至后魏時,始加右袖,兩邊縫合,謂之偏衫,截領開裾,猶存本相。故知偏衫左肩,即本祇支。右邊即覆肩也。今人迷此,又于偏衫之上復加覆肩,謂學律者,必須服著。但西土人多袒膊,恐生譏過,故須掩之。此方襖褶重重,仍加偏袖,又覆何為,縱說多途,終成無據(若云生善者,是僧應著,何獨律宗,余宗不著,豈不生善?況輕紗紫染,體色俱非。佛判俗服,全乖道相,何善之有?或云,分宗途者。佛教但以三學分宗,而謂形服異者,未之聞矣)。”

在元照看來,漢地沙門設計出的偏衫,實屬多此一舉,律典中已有的僧祇支和覆肩衣合二為一的披著功能與偏衫相同。而且在元照生活的北宋時期,律宗一脈的沙門還出現了在偏衫之上加披覆肩衣的現象,并以此區(qū)別于其他宗派的沙門,如此著衣現狀就連作為律宗第十五祖的元照也看不過去了。

道宣創(chuàng)立律宗,主要依據的是《四分律》,故而律宗又被稱作四分律宗。元照為律宗第十五代祖師。很難想象二位大德對僧祇支和覆肩衣會產生認識上的錯誤。

義凈依據西行實考,獲得的認識是僧祇支和覆肩衣二者同為一物,道宣、元照主要依據對律藏的文獻考證,認為僧祇支和覆肩衣為兩種功能不同的服飾?;诖?,僧祇支和覆肩衣是否可以等同,看來已成為漢地釋讀佛教戒律的一大公案。

中國佛教藝術,特別是佛像表現在經歷了東晉及南北朝前期高度的民族化發(fā)展后,至南北朝后期出現了向天竺佛像樣式回歸的趨勢。初唐時期,歷史性地再一次出現漢地高僧西行求法熱潮,似也與這種回歸趨勢相印合。義凈西行所撰《南海寄歸內法傳》,記述了他西行所經之地沙門日常行事法度,其用意是針對當時中土僧徒踐行上的失當之處,希望依據內法規(guī)則加以糾正[7]。義凈所處的時期,漢地沙門持律狀況出現了諸部互牽的局面,將本來簡單易行的戒律解釋得繁雜難懂,亦如其書中自序所言:“西國雙行理無乖競,既無慧目誰鑒是非,任久習而修之,幸無勞于自割。且神州持律,諸部互牽。而講說撰錄之家,遂乃章鈔繁雜。五篇七聚,易處更難,方便犯持,顯而還隱。遂使覆一簣而情息,聽一席而心退。上流之伍,蒼髭乃成;中下之徒,白首寧就。律本自然落漠,讀疏遂至終身。師弟相承用為成則,論章段則科而更科,述結罪則句而還句??计涔σ?,實致為山之勞,核其益焉,時有海珠之潤?!?/p>

勞政武在論及各部律藏于漢地的傳播情況時認為:“自古以來就并稱‘四律五論而成為律藏的主要內容。何以‘根有律卻不在其內?這個‘四律五論的講法應是南山律宗以后講出來的,而南山的開山祖道宣(596—667),在義凈(635—713)譯出‘根有部律時(約711),早已逝世數十年了。而且,自道宣以后,律宗只弘揚《四分律》,《根有部律》一直到近世卻極少人聞問。”[8]這一觀點,從表層較好地概括了“根有律”未能在漢地得到重視的原因。深層上,可能因義凈所譯的“根有律”反映了他西行實地考察的成果,與當時占主導地位的以道宣為代表的四分律宗,在對律典規(guī)制一些較為關鍵問題的闡述上存在根本分歧,而被有意避諱所致。

義凈西行實抱有為漢地沙門持律正本清源之心,但積弊久而成法的現狀,終非義凈一人所能扭轉,漢地沙門袈裟絲織面料的融入,象鼻相披著的出現,偏衫、袴、袍、襦的穿著以及覆肩衣的披著方式等一系列問題,無論違規(guī)與否,均是已發(fā)生的歷史現象。就佛像衣著樣式研究而言,正反雙方的對與錯已不是主要問題,重要的是,這些古代文獻為今人提供了戒律在中國的現實執(zhí)行情況以及對佛衣表現可能產生的影響,這僅從律典中是無法獲知的。

從中國佛像衣著種類在7世紀以前的實際表現情況來看,大體未脫出安世高譯《大比丘三千威儀》、玄奘《大唐西域記》、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述的五衣范疇。佛像衣著種類雖與沙門服飾同源自律典規(guī)制,并且可能受到當地沙門服飾變化的一定影響,但與沙門服飾發(fā)展體系仍不能完全等同。

二 有關“三衣+僧祇支+裙”

在佛像中的應用

佛像中的“三衣+僧祇支+裙”在古印度犍陀羅地區(qū)已有體現,如藏于拉合爾博物館的2世紀中葉至3世紀的立佛(圖1),藏于白沙瓦博物館的2世紀中葉至3世紀的立佛(圖2)等,與這些衣著特征相似的佛像,北方興都庫什山脈一帶阿富汗的佛像中亦有延續(xù),如藏于集美博物館約3世紀的舍衛(wèi)城神變立佛,藏于喀布爾博物館3至4世紀的燃燈佛授記立佛以及約造于6世紀前后的巴米揚東、西大佛等。這些造像外層佛衣均為一層通肩披著的袈裟,并且在佛右手上撩的袈裟下方,可以看到一層遠較袈裟短的衣物,岡田健、石松日奈子認為這應是僧祇支[9]。僧祇支之下的一層長度超過外層袈裟的衣物,筆者認為應是裙,其中白沙瓦博物館所藏立佛,身體右側在僧祇支與裙之間,還延伸出一段帶狀物,這一現象在犍陀羅佛像中較為少見,其帶狀物屬性若解釋為裙帶較為合理[10]。

有關這些佛像中僧祇支和裙的認識,可經由律典中對三衣、僧祇支的尺寸表述得以驗證。

律典中的三衣規(guī)格涉及兩個概念,即釋迦佛和弟子三衣的大小尺寸。對釋迦佛著衣衣量,北傳四部律藏及南傳律藏表述相同,即如《摩訶僧祇律》:“如來衣量長九修伽陀拃手,廣六拃手?!倍鴮Φ茏觽兊娜乱铝?,各部律藏表述不盡相同,今列表以供比對(表1)。

此外,南傳律藏中未明確三衣的具體尺寸,只在《齊整著三衣戒》中表述“披上衣應覆全圓”,此律對“全圓”的解釋是:“覆臍圓、膝圓”,即披著三衣需將肚臍及雙膝覆蓋。如此,《銅律》中有關沙門三衣的尺寸要求也只能視為相同的。

道宣在其《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二衣總別篇》中,就各部律藏對三衣衣量規(guī)定上的差異得出的觀點較為中肯:“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準此無定量。任時進不,雖爾亦須楷準,故十祇中,各立三品之量?!痹诘佬磥?,各部律藏中有關衣量的規(guī)定,只是對釋迦隨身衣量這一大原則不易把握情形下而制定的小準則。

佛有三衣,律典中只給了佛衣的一個規(guī)格尺度,而未告知另兩衣的尺寸數據,如此,只能視佛所著三衣的尺度是相同的。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釋迦牟尼自己所著三層袈裟的尺寸應是相同的,而弟子由內而外所著的三層袈裟,衣量或相同,或由內而外逐層遞增。

有關僧祇支的尺寸,現有的各部律藏中似唯有《摩訶僧祇律》明確了比丘尼僧祇支的具體尺寸,即“長四修伽陀拃手,廣兩拃手。若過作截已波夜提”。

南傳律藏對僧祇支只給了披著后的形象尺寸,即“僧祇支衣者,頸以下,臍以上,為覆蓋之物”。

元照在其《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二衣篇》中給出僧祇支的尺寸是“長七尺二,廣四尺五”,今將《摩訶僧祇律》及《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中僧祇支尺寸換算為今天尺度,列表如下(表2)。

如果將表中《摩訶僧祇律》所示僧祇支衣量與前文同律所示三衣衣量作比較,可以看出僧祇支較三衣衣量小,即便是就三衣中“下者”衣量而言,寬度也要短近40cm,并且律典所示該尺寸為絕對尺寸,并不要求量體裁衣。南傳律藏中對僧祇支的尺寸要求也遠小于三衣,該律要求三衣披著后需覆全圓,即覆蓋臍部和雙膝,而對僧祇支,只要求覆蓋住臍部。

以上有關三衣和僧祇支尺寸的分析,對同一著裝者而言,可得出兩點認識:a.三衣的尺寸或相同,或由內而外逐層遞增;b.僧祇支的尺寸較三衣要小。

基于這兩點認識,再來看犍陀羅立佛中的服飾構成。立佛外層袈裟與其下層一件短衣的衣量差,使該短衣的屬性更趨同于僧祇支。認為短衣下層衣物是裙的理由,是依據律典著衣規(guī)制,內層衣量不應大于外層。

犍陀羅立佛的著衣順序由內而外分別為裙、僧祇支、袈裟,這也符合《大比丘三千威儀》中對沙門五衣披著順序的表述。

此外,佛內著僧祇支,在犍陀羅晚期涌現的諸多著右袒式袈裟的佛像中亦能見到,如藏于白沙瓦博物館約2世紀中葉至3世紀上半葉的舍衛(wèi)城現大神變佛像,同期單體佛像如藏于拉合爾博物館的坐像(圖3)等,從圖3中可以看出,坐佛上身在右袒披著的袈裟之下,還有右袒披著的僧祇支。在犍陀羅地區(qū),佛所披袈裟無論著通肩式或右袒式,在上身內層均著僧祇支,但不見于秣菟羅和阿馬拉瓦蒂兩地的佛像。

中國佛像在5世紀末至6世紀初(約南北朝中期),涌現出許多上身著三層袈裟的形式,這是古印度佛像未曾出現的。較早的如建于太和年間的云岡第6窟西壁上層南側立佛(圖4),并在稍后的龍門石窟及南方成都地區(qū)佛寺造像中流行。與這些佛像著三層袈裟同時出現的,還有上身最里層右袒披著的僧祇支和下身穿著的裙。至此,中國佛像對五衣中的“三衣+僧祇支+裙”賦予了完整、形象地表達。6世紀中期以后,漢地南北方佛像袈裟作三層的現象趨于消失。

三 對安陀會披著方式的考證

安陀會是三衣之一,屬袈裟類。由于律典及相關文獻對安陀會具體應該如何披著,存在一些互相不能印證的解釋,加之今斯里蘭卡等國南傳佛教僧人是將安陀會當裙來穿著。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安陀會可能存在的幾種披著方式,實際上這已關系到對佛像服飾名稱的界定。問題的焦點是需要明確律典中安陀會是用于上身披著,還是下身披著,或者二者兼可 。以下對佛教經典中相關支持性文獻進行分析。

(一)安陀會用于上身披著的文獻

前文引安世高譯《大比丘三千威儀》表述的沙門著衣順序,依次是僧槃僧、僧祇支、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而且安陀會是著于涅槃僧之后、中尼衛(wèi)之上。故只能說明安陀會是披于上身僧祇支之外。

《五分律》:“若比丘得新衣,應先浣、舒張、度量,然后裁截。截已應縫,縫已應染,顛倒曬燥。染已敷地,若欲懸,上下安紐 。若僧伽梨,應如僧伽梨法畜。不得以裹諸物。優(yōu)多羅僧、安陀會諸受持衣亦皆如是?!笨梢姲餐訒残璋层^紐,而鉤紐也是上身披著之衣所用之物。

道宣《釋門歸敬儀》:“律中但有三衣通肩被服,如見長老乃偏袒之?!卑餐訒槿轮?,需通肩或右袒披著,這兩種披著方式均是針對上身著衣而言。文中道宣用了“但有”二字,是在強調沙門衣著中,只有三衣可通肩披,其他服飾均不能通肩披,這有益于后文考察沙門三衣以外服飾的披著方式。

道宣《律相感通傳》:“入林坐禪,且三衣右角皆在左肩?!币轮医欠蟠钣谧蠹?,此衣必為上身披著。

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有對北印度沙門服飾的描述:“沙門法服唯有三衣及僧卻崎、泥縛些(桑個反)那。”若聯系安世高《大比丘三千威儀》來看,有涅槃僧穿著在先,安陀會應無下半身披著的可能。

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記載了南海諸國尼眾所著一款僧祇支:“僧腳崎,取一幅半,或絹或布,可長四肘五肘,如披五條反搭肩上?!逼渑绞饺缗拔鍡l”,“五條”即安陀會。義凈文中明確指出安陀會是披于上身的。

拔合思巴集《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習學略法》:“齊整著安陀會,不太高,不太下,衣角不象鼻?!毕蟊窍嗍且螋卖挠乙陆谴箳熳蟊鄱穑蚀颂幇餐訒桥弦?。

安陀會雖有“下衣”之稱,但不一定指下半身著衣,另有最里層之意。經典中安陀會也不只有“下衣”一說,還有“中著衣”、“下品衣”、“內衣”等之說。律宗初祖道宣、十五祖元照及諸多在華律師大德有關三衣披著的著述,多未提及安陀會可用于下身披著。

(二)安陀會用于下身披著的文獻

《根有部律》:“佛言:僧伽胝有三,謂上、中、下。上者豎三肘橫五肘。下者豎二肘半橫四肘半。二內名中。若嗢呾羅僧伽及安呾婆娑亦有三種,謂上、中、下,量如僧伽胝說……復有二種安呾婆娑,豎二橫五,豎二橫四。若極下安呾婆娑,但蓋三輪,是持衣中最小?!绷x凈翻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中也有相同的記錄,文中對“蓋三輪”有注解,即“上但蓋臍,下掩雙膝”。

由根有部律藏對安陀會的表述來看,安陀會至少可分作兩類:一類衣量尺寸與僧伽梨和郁多羅僧相同,布幅甚大,不太適宜用來作裙披著,應作上身披著;另一類即文中所謂“極下安呾婆娑”,律文明確強調這種安陀會僅適用于下半身披著,其功能類似于裙?!陡胁柯伞芬彩菨h地現存律藏中唯一較明確表述安陀會存在兩種披著方式的律藏。

南傳律藏中,安陀會與涅槃僧似為同一概念,即均視為內衣。如該律第1冊《故衣戒》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長老優(yōu)陀夷于晨著內衣,持上衣與缽,至其比丘尼處……時,長老優(yōu)陀夷心起欲念,思念其尼之生支而泄不凈。時,優(yōu)陀夷言其尼曰:‘妹,取水來,我欲洗安陀會?!边@段描述顯示安陀會為貼身穿著的內衣。

南傳律藏第2冊《齊整著涅槃僧戒》是這樣闡述的:“我著內衣當覆全圓,應當學。應以內衣覆全圓,覆臍圓、膝圓,不恭敬故,令前后垂下而著者,突吉羅?!蹦鶚勆侨巩敓o疑,而這條有關涅槃僧的著衣戒條,內容表述的卻是內衣,且南傳律藏中亦無對涅槃僧衣量的具體表述??梢娔蟼鞣鸾讨?,安陀會與涅槃僧應無區(qū)別。

如果南傳律藏要求安陀會用作下身披著,那又是如何要求三衣披著,該律第2冊《齊整著三衣戒》:“我披上衣當覆全圓,應當學。披上衣應覆全圓,使兩方之邊緣整齊。不恭敬故,令前后垂下而披上衣者,突吉羅?!濒卖挠址Q為方服或方袍,文中“上衣”和“兩方”應指上身披著的僧伽梨和郁多羅僧。該戒條針對的是三衣披著方式,而實際只強調了兩件上衣,作為三衣之一的安陀會的披著方式卻是以著涅槃僧戒的方式得到表述。這雖容易引起概念上的混淆,卻也表明了安陀會只能用于下身披著。這也是今南傳佛教沙門將安陀會披覆下半身的依據所在。

(三)對安陀會披著方式的認識

通過以上對有關安陀會披著方式的文獻引述和分析,可以看出,現存律藏對該衣的解讀存在差異。

較早出現并在晉宋之際傳入漢地的四部律藏,均未明確表述安陀會可用于下身披著,漢地律師大德的相關論述,明確傾向于安陀會與郁多羅僧、僧伽梨有著相同的披著方式,即通肩或右袒披著。漢地沙門較早用于下半身披著的衣物多為涅槃僧和俱修羅 。另據初唐時期玄奘和義凈對印度等南海諸國的考察,同期印度等國沙門所著安陀會亦披于上身。

《根有部律》的表述體現出安陀會有兩種,即分別可用作上身披著和下身披著。南傳律藏則明確了安陀會只限于下半身披著,此律未傳入漢地?!陡胁柯伞分脸跆撇庞袧h譯,而且自譯出至近世都極少人聞問[8]67-68。所以漢地沙門多未采用安陀會下身披著的方式也在情理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安陀會用于下身披著雖未在漢地沙門中興起,但仍不能排除漢地部分地區(qū)沙門對這一著衣方式的應用。道誠在《釋氏要覽》中,對“絡子”的解讀值得關注:“絡子,或呼掛子,蓋此先輩僧創(chuàng)之,后僧效之,又亡衣名,見掛絡在身,故因之稱也。今南方禪僧一切作務皆服,以相不如法,諸律無名,幾為講流非之。予因讀《根本百一羯磨》第10卷云:五條有三品,上者豎三肘,廣五肘,下者減半,二內名中。又佛言:安陀會有二種,一者豎三肘,廣五肘。二者豎二肘,橫四肘。此謂守持衣。最后之量限,蓋三輪(上蓋臍下掩膝)。因詳頗是今絡子之量也。若作之,但五幅,一長一短,或褶或貼 ,呼安陀會,即免謗。一切處著,合律無過?!?/p>

由道誠的這則記載可以看出,被稱為絡子的僧衣為先輩僧所創(chuàng),其真名已佚,因其與漢地沙門衣法不符,律中又未有涉及,所以至道誠所在的北宋年間,絡子已不在沙門正統(tǒng)法服之列。道誠由于看到義凈譯出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中描述的一種下身披著的安陀會,與絡子的衣量、形制和披著方式頗為相似,欲為絡子正名為安陀會。

道誠的推定有其合理性,其觀點是基于根有部衣法的文獻支持。但在對漢地沙門衣著產生深刻影響的早期四部律藏中,絡子及其形制和披著方式卻是“諸律無名”。道誠文中所說“南方禪僧”,其具體地域不明,是否指長江流域、云南傣族或東南亞等地僧人,不得而知 ?;究梢源_定的是,安陀會用于下身披著,即便在漢地部分區(qū)域出現,卻不會成為漢地沙門的主流著衣方式。

四 對偏衫是否應用于中國佛像的考證

偏衫,是創(chuàng)自中土曹魏時期的一款沙門服飾 。依據已有的古代文獻描述和造像實物,可以看出曹魏至唐代偏衫在漢地沙門中的應用,其形制并非一成不變,最顯著的特征是由最初的左衽交領變?yōu)樘拼挠荫沤活I ,但這種變化起于何時仍無法確定。所以在考察中土佛像中出現的交領內衣的屬性時,還需兼顧其與偏衫可能存在的關系。

(一)曹魏時期沙門偏衫

偏衫起源于曹魏宮人對沙門所著偏袒右肩僧祇支的不適應,故取一幅布在原有僧祇支上,以左袒的方式加披于右肩,用以遮掩原先袒露的右肩。此即道成《釋氏要覽》偏衫條云:“古僧依律制,只有僧祇支(此名覆膊,亦名掩腋衣)。此長覆左膊及掩右腋,蓋三衣,故即天竺之儀也。竺道祖《魏錄》云:‘魏宮人,見僧袒一肘,不以為善,乃作偏袒,縫于僧祇支上相從,因名偏衫(今開脊接領者,蓋遺魏制也)?!斌玫雷媸菛|晉人,所撰《魏錄》全稱是《魏世錄目》,應是一部輯錄曹魏時期諸經目的著作,惜此書佚亡已久。

對于偏衫的緣起,自唐以后的文獻中多有提及,如唐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宋贊寧《大宋僧史略》、宋法云《翻譯名義集》、元德輝《敕修百丈清規(guī)》等,其中道宣、贊寧將偏衫的發(fā)生時間記錄為“后魏”,應屬訛誤。

曹魏時期沙門偏衫的形制,依據道誠《釋氏要覽》:“乃作偏袒,縫于僧祇支上相從?!辟潓帯洞笏紊仿浴罚骸叭鋬缮锐菩?,失祇支之體?!钡螺x《敕修百丈清規(guī)》:“今開脊接領者,是蓋魏遺制也?!庇纱丝赏浦@款新創(chuàng)沙門服飾,是由兩塊偏袒方向相反的長方形大布所縫制,且是有領、袖的左衽交領成衣[11](圖5),這與律典中所規(guī)定的沙門服飾多為方服有所不同。

(二)唐代沙門偏衫

約在初唐或盛唐之際,漢地沙門偏衫出現了連袖的右衽交領形式,現存造像實物資料唯有日本唐招提寺鑒真和尚(687—763)夾苧漆像的衣著(圖6),此外日本現存奈良時期(710—784)沙門偏衫亦可輔助認識(圖7)[4,12],從中可以看到曹魏時期與唐代的偏衫存在形制上的差異,特別是前者呈左衽交領,后者呈右衽交領。

據真人元開撰《唐大和上東征傳》載,鑒真和尚是應日本來華求法僧榮叡、普照等人的邀請,赴日弘法。時“唐國諸寺三藏大德,皆以戒律為入道之正門。若有不持戒者,不齒于僧中”,而日本國卻“無傳戒人”?!端胃呱畟鳌よb真?zhèn)鳌份d,鑒真和尚“以戒律化誘,郁為一方宗首” 。推行佛教戒律,是鑒真東渡弘法的重點。

鑒真在日本天平滕寶六年(754)第六次東渡抵日。據《唐大和上東征傳》載,鑒真于天平滕寶六年正月抵日后,二月即被引入都城平城京(今奈良)的東大寺,隨后接到天皇口詔:“大德和上遠涉滄波來投此國,誠副朕意,喜慰無喻。朕造此東大寺經十余年,欲立戒壇傳受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今諸大德遠來傳戒,冥契朕心。自今以后,受戒傳律,一任大和尚?!蓖晁脑?,于寺內盧遮那殿前立戒壇,天皇初登壇受菩薩戒,次皇后、皇太子亦登壇受戒。鑒真還為沙彌證修等四百四十余人授戒。此外,有許多舊大僧亦舍舊戒,受鑒真所授之戒。后來由于慕名而來學戒律者日趨增多,東大寺已無法容留,天皇得知,遂于寶字元年(757)敕旨,施鑒真和尚園地一區(qū)。寶字三年(759)于該地創(chuàng)建唐招提寺,主要傳授《四分律》、法礪《四分律疏》、定賓《飾宗義記》、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鑒真在日“度人逾于四萬”,有“傳戒律之始祖”之譽。

現藏日本唐招提寺鑒真和尚夾苧漆像,是鑒真坐化后,由弟子們“模大和上之影”而成(參見《唐大和上東征傳》,此書由真人元開撰于日本天平寶龜十年(779),收錄于《大正藏》第51冊《游方記抄》。)鑒真生活在初唐和盛唐時期,又以擅長戒律著稱,其塑像衣著應該可以作為考察同期漢地沙門衣著的標尺。此外,藏于日本東大寺正倉院奈良時期的偏衫,形制與鑒真像所著偏衫非常相似,二者發(fā)生時間相近,鑒真赴日入住東大寺至少有六年。正倉院的這款偏衫,應與鑒真存在某種關系。

通過鑒真像,可以清楚地看到此像上身著兩件服飾,內著右衽交領偏衫,右肩披一塊直角布片。聯系東大寺正倉院奈良時期的偏衫,從背部來看,該布片上、右、下三邊,均有雙層疊綴痕跡,唯左邊又是與偏衫背布融為一體,并且偏衫的長度較短,已是一件裁制得體的上衣。曹魏時期的偏衫僅是在右袒披著的僧祇支上疊加縫一左袒衣,應是左衽,且衣量也遠較唐代偏衫要長。偏衫在漢地發(fā)生了演變是顯而易見的,鑒真塑像中的偏衫應該作為唐代沙門偏衫的代表。

鑒真像在偏衫之外還右袒披著袈裟,這可由此彩繪塑像的田相圖形得到反映。袈裟作右袒披著,按律本應赤裸右肩,連鑒真這樣的律師大德披著法服也違規(guī)制,確能體現本土文明對外來文明的強大沖擊。面對漢地沙門服飾的種種不合法度的現象,稍早義凈在其《南海寄歸內法傳》中就有闡述:“且如神州,祇支偏袒覆膊 ,方裙、禪袴、袍、襦,咸乖本制。何但同袖及以連脊,至于披著不稱律儀,服用并皆得罪。頗有著至西方,人皆共笑,懷漸內恥,裂充雜用,此即皆是非法衣服也。若默而不說,知者無由,如欲直言,復恐聞者見怨。是以杼軸于短懷,沉吟于進退,愿智者詳察識衣服之本儀也?!?/p>

義凈長鑒真五十余歲,其《南海寄歸內法傳》約成書于687—691年間,時鑒真尚年幼。義凈所列舉的當時中土沙門有違規(guī)制的服飾包括偏衫、方裙、禪褲、長袍及短衣,并表達了對這些服飾充斥于沙門服飾的無奈。

鑒真東渡隨船帶去了供一千僧人用的法服,《唐大和上東征傳》中有詳細的記載,其中涉及沙門衣物坐具類有:“袈裟一千領、偏衫一千對、坐具一千床?!逼渲小捌酪磺Α保鍛z解作“將上衣的偏衫和下衣裙計數為一對”[12],實際服飾中也應包括裙。這可能是作為律師的鑒真,認可沙門所應擁有服飾種類的底線了。

以上對曹魏時期及唐代沙門偏衫形制的認識,基本可歸為三點:a.偏衫是作交領且有袖口的成衣;b.曹魏時期的偏衫為左衽交領,唐代為右衽交領;c.偏衫是用來取代僧祇支,貼體穿著的內衣。

在現存漢地佛像實物資料中,尚難發(fā)現完全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著偏衫的佛像,但佛著右衽交領內衣的現象,南北朝及隋代佛像上時有發(fā)現。如南京棲霞山千佛巖釋迦多寶窟右側的坐佛、成都商業(yè)街出土的梁天監(jiān)十年(511)王叔子造像的主尊(圖8)、麥積山第114窟正壁的主尊(圖9)、炳靈寺第132窟正壁釋迦多寶二佛中右側的佛及該窟南壁的主尊、山西平定開河寺隋開皇元年(581)所造的摩崖大佛。此外,在莫高窟隋代洞窟中集中涌現出許多著右衽交領內衣的佛像,如第292、416、417、420、427等窟的主尊像。受塑像形制的限制,無法全方位辨識這些內衣的結構,還不能確定這些交領內衣就是偏衫。值得注意的是,佛著右衽交領內衣的現象,在隋代以后就幾乎絕跡了。

參考文獻:

[1]楊泓.試論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飾的主要變化[J].考古,1963(6):330-337.

[2]逸見梅榮.佛像的形式[M].東京:東出版,1970:335.

[3]久野健.東亞的佛像和偏衫[M]//古代小金銅佛.東京:小學館,1982:242-249.

[4]吉村憐.關于佛像的衣著“僧祇支”和“偏衫”[J].南都佛教:第81號,2002:93-120.

[5]馬世長.漢式佛像袈裟瑣議[J].藝術史研究:第7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254-259.

[6]南傳大藏經:第2冊:誦品十[M].臺北:元亨寺,1990:117.

[7]中國佛教:第4輯[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9:80-83.

[8]勞政武.佛教戒律學[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67.

[9]岡田健,石松日奈子.中國南北朝時代的如來像著衣研究(上)[J].美術研究:第356號,1993:193.

[10]費泳.佛像衣著中的“帶飾”問題[J].民族藝術,2007(4):92-100.

[11]費泳.佛像服飾中的“僧祇支”與“偏衫”問題[J].敦煌學輯刊,2008(1):110-121.

[12]吉村憐.關于古代比丘像的衣著與名稱[J].博物館:第587號,2003:13.

① 三衣由內而外三重穿著,音譯名分別是安陀會、郁多羅僧和僧伽梨。其別稱很多,分別如:五條、七條、大衣,中著衣、上衣、眾集時衣,下衣、中價衣、雜碎衣,下衣、中衣、大衣,下品衣、中品衣、上品衣,下品服、中品服、上品服,內衣、上衣、復衣等。參見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二衣總別篇》、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衣食所須》、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二衣篇》、子璿《金剛經纂要刊定記》、智《金剛般若經疏》。

② 依據律宗初祖道宣《釋門歸敬儀》、《律相感通傳》等著述,作為三衣之一的安陀會在中土的披著方式,應與在南傳佛教沙門中的踐行存在差異。

③ 泥洹僧,即涅槃僧(裙)。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在引述三千威儀經內容時,將中尼衛(wèi)釋作僧祇支。即“三千威儀經:不著泥洹僧,不得著僧祇支,如是重重,乃至最上著僧伽梨(故知三衣上下重著)”。

④ 玄奘文中的“訛也”,是指中土轉譯印度沙門法服存在讀音上的不準確。

⑤ 僧伽胝、嗢呾羅僧伽、安呾婆娑、僧腳崎分別為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僧祇支的別稱。

⑥ 《摩訶僧祇律》:“如來拃手長二尺四寸。”拃手,梵語Vitasit,又作磔手。拃手者,張也,謂張拇指與中指的距離。《摩訶僧祇律》于東晉年間翻譯,現依據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時一尺約合24.45cm,如來一拃約當58.68cm,如來法衣尺寸應為長528.12cm,寬352.08cm。

① 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10卷,揭示了根有部僧尼受戒、說戒、懺悔等諸多法則。

② 俱修羅,亦為裙,從其衣形而立名,是涅槃僧破損后經改造而成。涅槃僧展開后為一長方形大布,俱修羅則需將布的兩個短邊縫合,外形成圓筒狀。

① 袈裟本需割截,布與布疊加處稱葉,若財少難辦時,允許不割截,可折疊作葉稱褶葉或褶。亦可以外葉貼于不割截,無田相的漫衣上,稱為褋葉或褋。參見道宣集《曇無德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卷·受安陀會法》。

② 我國云南傣族信奉南傳佛教已有1300多年歷史。參見凈?!赌蟼鞣鸾淌贰罚诮涛幕霭嫔?,2002年,第1—2頁。

③ 吉村憐在其《古代佛、菩薩像的衣服及其名稱》(《博物館》587號,2003年)一文中,對偏衫發(fā)生于曹魏時代,作了較為合理、可信的考證。

④ 衣襟從右面掩向左面,稱“左衽”,反之則為“右衽”。參見周錫?!吨袊糯検贰?,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第136頁。

① 據湯用彤考,鑒真師從律師恒景,而恒景或宗道宣,或為律師文綱弟子。參見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40—148頁。

② 祇支,即僧祇支。祇支偏袒覆膊,指僧祇支既偏袒又覆膊,義凈實際所指的應是偏衫。

猜你喜歡
種類
如何判斷透鏡種類
施工現場防護手套的種類及選用
機電安全(2022年1期)2022-08-27 02:15:02
基于稀疏表示的寵物狗種類識別
智富時代(2019年8期)2019-09-23 06:35:54
種類豐富的酒具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08
GC法同時測定不同種類蒼術中6種成分
中成藥(2018年5期)2018-06-06 03:11:59
消防車種類知多少
鏡頭像差的種類
消防車有哪些種類
朝鮮薊種類及繁殖技術
音樂教育的種類及其性能(二)
漾濞| 承德县| 疏勒县| 铜鼓县| 凤阳县| 报价| 平度市| 家居| 定陶县| 台中市| 莆田市| 宁远县| 扶风县| 石家庄市| 龙州县| 乾安县| 平和县| 武夷山市| 留坝县| 孟村| 万全县| 昌黎县| 贺兰县| 新竹县| 通海县| 宜良县| 开封市| 壶关县| 铜川市| 黑水县| 隆安县| 泽库县| 南陵县| 定边县| 东丰县| 曲松县| 盘山县| 浠水县| 郁南县| 娄烦县| 应用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