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位于老成都西門外,有一座高大巍峨、形同小山的夯土堆。相傳這里曾是西漢詞賦家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在成都的居所,人稱“撫琴臺”。
1940年底,為避免日機轟炸,人們在撫琴臺邊挖掘防空洞,不料竟掘到堅實的磚砌體。恰逢馮漢驥先生赴美學習歸來,這位西南地區(qū)考古學的開拓者,正在著手籌建四川博物館(又稱川西博物館)。經過實地考察,馮先生及考古學者們推斷此處是座墓葬。1942年,經過一番挖掘,人們震驚地發(fā)現(xiàn),原來相傳已久的相如琴臺,竟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
王建皇陵是我國最早進行發(fā)掘的古代帝王陵寢,同時也是我國在抗日戰(zhàn)爭硝煙中進行的惟一一次重大考古發(fā)掘,在中國考古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王建墓中隨葬有大量珍貴文物,如:玉大帶、哀冊、謚寶、石刻二十四伎樂及許多精美的銀器等。其中出土的玉大帶是國寶級文物,是迄今所知唐五代時期,唯一一件完整的能夠確定為帝王本人使用的玉大帶。
玉帶質白瑩澈,色澤溫潤光潔,為玉石中的上品。鉈尾下陰刻一段珍貴銘文,講述了一個傳奇的故事:永平五年,宮中發(fā)生了一場大火,無數(shù)稀世之珍化為灰燼,獨有一團寶玉雖經烈火仍完好如初。王建對這團寶玉珍愛有加,命玉匠精心制成大帶,隨身佩戴,而墓內的王建石雕像上也刻有這條玉帶的紋飾。然而,大火過后三年,王建突然病逝于宮中,這條玉帶隨其葬入九泉之下。
玉大帶由鉈尾,玉筠七方塊,鍍銀銅扣兩枚及鞋兩段組成。筠與鉈尾以浮雕手法雕琢蟠龍戲珠圖案。八條蟠龍同中有異,通體布滿麟紋,昂首奮爪,吞吐寶珠,造型矯健有力,制作精致細膩,集力與美于一體。作為尊貴與神秘的玉大帶,其龍的造型也為研究古代龍紋的發(fā)展演變,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