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其章
最近,一條“馬未都海外購入大批藏書票”的消息在收藏圈引起不大不小的議論。消息稱“馬未都在西班牙花1億元人民幣購買了一批藏書票,估計有50多萬枚,其中不乏丟勒、畢加索的作品,打算建立藏書票藝術館。每一枚平均價格才200多元,但是丟勒、畢加索的一枚分分鐘價格就可能超過十萬元人民幣?!?/p>
而馬未都也回應稱確有此事,只是地點并非西班牙,投入資金也沒有1億元人民幣那么多。文章中還寫道:“雖然因為還未準備就緒,所以馬未都未透露具體細節(jié),但對于藏書票他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現(xiàn)在我買到的是全世界已知最好的一批藏書票,數(shù)量之巨大超出想像,希望未來在全國各地建立專館?!?/p>
說的,傳的,煞有介事似的。
由于馬未都先生是收藏界的權威,人重言重,馬上有人以為藏書票是大有可為的投資領域,可以跟風賭一把了。真的有朋友問我,現(xiàn)在是否可以吃進藏書票?我沒跟他講很專業(yè)的藏書票知識,我只是跟他開了玩笑:“鬼子進莊從來都是悄悄的”?!澳憧稍姷接心奈毁Y本運作大亨,會事先將投資藍圖透露出去與民分享?”再者,馬未都只是說他對藏書票有興趣,并未鼓動他人砸資金進來。有些人會錯解馬氏之意,缺乏專業(yè)素養(yǎng)的傳媒推波助瀾,事情會放歪了再放大,結局堪憂?。?/p>
藏書票是舶來品,從西方傳入,是少數(shù)文人雅士書房里的小玩藝兒,發(fā)展到今天,甚至于出現(xiàn)了專門為收藏而收藏的藏書票,利用愛好者的搜求欲望而大撈其錢,藏書票已面臨變味的危險。起源于西方的藏書票,似乎在我們這里患上了“水土不服”癥,也許中國人天生就是善于將舶來品改造得非驢非馬,我想假如我們引以為高度自豪的印章藝術到了西方,會不會也落得個非驢非馬的“中為西用”。
純質的中國藏書票只能產生于上世紀30年代,余皆無足觀。時限就是如此絕對,寬了不成,寬了就出了“要多少有多少”的藏書票,只勞專家碼上“Exlibris”就能換錢了,這不是亂說,中國郵票有過先例。
今日之商品社會,藏書票也未能幸免,什么電腦制版(我頂反對的就是電腦設計出來的藏書票),什么當眾毀版,什么限量發(fā)行,等等一系列商業(yè)運作方式,幾乎都照搬到藏書票的頭上。又有幾個人會把這種批量生產出來的藏書票,伏在安靜的書桌上小心翼翼不歪不斜地貼在一本心愛的藏書上呢?我大表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