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出生于德國,后移居美國。他的最大貢獻就是發(fā)現(xiàn)了相對論。1921年因為提出“光電效應定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小時候的愛因斯坦,并非神童。3歲時,還不會說話,5歲時仍不大會說話。即使開口說話,也說得很慢。每次在回答別人的問題之前總要想一會兒,然后才回答。父母憂心忡忡,擔心小愛因斯坦是低能兒,是傻子。他們請來了醫(yī)生。醫(yī)生說孩子沒有病,不善于說,不喜歡說話,那不是病。于是,聰明的父母就為孩子制定出一種特殊的教育方法。
父親海爾曼開了一家小工廠,經(jīng)營電器修理和制造。他喜歡晚上給心愛的妻子和3歲的兒子讀席勒和海涅的浪漫詩篇:
“我革命的兒子,
遞給我琴,
讓我唱一首歌。
語言是燃燒的星辰,
從高處射下;
它們燒毀宮殿,
照明了茅舍……”
海爾曼高聲地朗讀,到精彩的段落,就摘下眼鏡,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對兒子說:“聽,孩子,多美!”
孩子不回答,他只有3歲。
母親是一個賢妻良母,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愛文學,更愛音樂。聽完父親朗誦的詩,小愛因斯坦就聽媽媽彈鋼琴。母親坐在鋼琴前,輕輕地撫弄琴鍵,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像潺潺流水,從她的手下流出。在貝多芬的奏鳴曲那悠揚的旋律中,愛因斯坦被帶到了一個心靈的世界中,那里是美麗、和諧和崇高的結(jié)合體。愛因斯坦在藝術的王國受到了全新的洗禮。
父母還常帶著小愛因斯坦到郊外去玩,在飽賞了湖光山色后,還有美味的香腸和醇郁的啤酒等待大家享用。小愛因斯坦很喜歡這種郊游,田野和森林給他一種新的的感受。
有一天,5歲的小愛因斯坦生病了。他靜靜地躺在床上,大人和他說話,他也無精打采。為了讓他高興,父親就送給了他一個小小的指南針。孩子的小手捧著指南針,只見中間那根針在輕輕地抖動,指著北邊。他把盤子轉(zhuǎn)過去,那根針不聽他的話,照樣指北邊。他把指南針捧在胸前,扭轉(zhuǎn)身子,再猛扭過去,可是那根針又回來了,還是指著北邊。不管他怎么轉(zhuǎn),那根細細的紅色磁針一直指著北邊。小愛因斯坦驚訝了,他睜大眼睛,盯著玻璃下面那根小紅針想:這是怎么回事?他覺得肯定有什么東西隱藏里面。
就這樣,小小的指南針,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規(guī)律行動的磁針,喚起了這位未來科學家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這種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學的幼苗。
“記住,孩子,要想做好一件事,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勤奮,第三是不說空話,而天才出自于勤奮?。 备赣H常常這樣對兒子說。
幼時的家庭教育,使愛因斯坦養(yǎng)成了探求真理和勤奮思考的習慣。在學校里,他又是那樣的善良、虔誠,博得了老師的喜歡,學習成績非常人可比,被譽為“神童”。
家教點睛:在碰到問題時,人們就產(chǎn)生探索知識的沖動,這種情況多次反復,求知的沖動就逐漸轉(zhuǎn)化為人的內(nèi)在的求知欲,這種求知欲能夠促使人堅持不懈地探究知識。孩子天生具備強烈的求知欲和探求精神,這是他們對事物的好奇心決定的。他們對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刨根問底,并勇于追求真相。其實,教育的真正意義,就在于充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育偏離了這一點,就很可能是失敗的教育;如果父母不尊重和愛護兒童的探求本能和好奇心,那么這樣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
下一代英才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