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斌 張小宇 王 雷 楊蘇燕
(北京市水利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北京 100048)
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水資源優(yōu)化配置,支撐京津和華北地區(qū)社會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改善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惠及子孫后代的重大基礎性戰(zhàn)略工程。分為東線工程、西線工程和中線工程,僅中線工程輸水入京。中線工程南起湖北省丹江口市的丹江口水庫,北至北京市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附近的團城湖,全長1276m。中線工程北京段僅在終端團城湖位置形成885m明渠,其余均為輸水暗涵。
圖1 和園與終端景觀區(qū)、紀念廣場
為了紀念南水北調這一現(xiàn)今中國極具影響力的重大事件,同時也為表達珍惜與感謝的情懷。2008年12月,北京市規(guī)劃委與市南水北調辦擬在南水北調北京終端團城湖明渠地區(qū)建設集蓄水、監(jiān)控、調度、管理、展示、紀念和公民教育于一體的工程園林景觀區(qū),總建設面積185hm2。景觀規(guī)劃方案將景觀區(qū)劃分為6個部分,包括團調節(jié)池水源保護區(qū)、南水北調工程紀念園、明渠游覽區(qū)、水利水務工作區(qū)、紀念廣場和紀念館。
本文就其中紀念廣場的實施性方案設計進行深度探討。紀念廣場位于整個景觀區(qū)的核心位置,建于輸水暗涵之上。南北長180m,東西寬40~80m,總面積約1.2hm2。
(1)它與頤和園一墻之隔。
廣場處于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外圍文物緩沖區(qū)范圍之內,距離頤和園佛香閣約為2000m,地理位置十分敏感。為了避免和減少項目建設對頤和園景觀的影響,場地內不可形成高于9m的構筑物、建筑物或者雕塑。
(2)它屬于水利紀念景觀。
南水北調北京終端紀念廣場屬于水利工程紀念景觀,廣場建于輸水暗涵之上,北端又涉及明渠出口閘和調節(jié)池進水閘。水利基礎設施的存在要求景觀設計:在暗涵段,形式和重量上不可對暗涵造成影響;在閘體段,則需要保證其檢修和正常運行。
(3)它展現(xiàn)北京古都特色。
南水北調工程涉及諸多省市,每個省市都會以自己的方式進行紀念。作為北京地區(qū)唯一的南水北調紀念廣場,它不僅要重點展示和紀念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同時也要體現(xiàn)出古都北京的風韻風采,讓水與北京緊密結合。
(4)它營造感恩的場所氛圍。
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體現(xiàn)南北情深的偉大工程,因此,在紀念與展示的同時更要營造出一種珍惜與感謝的氛圍。珍惜南來之水,感謝南水北調工程、感謝工程建設者、感謝南方人民。
(1)保護與融合:廣場處于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外圍文物緩沖區(qū)范圍之內,在保護南水北調水源安全的基礎上,廣場設計要與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的傳統(tǒng)風貌和歷史文脈相融合,形成頤和園之外的隱性園林景觀。
(2)傳承與創(chuàng)新:廣場的設計既要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要有所創(chuàng)新,形成符合場地特征的特色設計。
(3)精神與文化:充分宣揚北京精神與南水北調精神。充分宣揚區(qū)域歷史文化與中國水文化。
(4)低碳與環(huán)保:設計應嚴格遵循節(jié)能、節(jié)水、環(huán)保、低碳的原則。
構建南水北調中線紀念與展示景觀序列,形成南水北調北京地區(qū)標志物。頌揚南水北調精神與文化,營造感謝與珍惜的場所氛圍。同時兼顧教育、慶典和市民公共活動等功能。
紀念廣場以中線工程所途經的重要城市為廣場紀念節(jié)點,并將這些節(jié)點以“南水北調與城”的方式構建成主題景觀區(qū)。通過串聯(lián)這些主題景觀區(qū),最終形成“一軸三區(qū)”中軸對稱的紀念景觀序列廣場。廣場沿中軸由南至北,依次劃分為感謝主題區(qū)、紀念主題區(qū)和珍惜主題區(qū)。
(1)感謝主題區(qū):廣場最南端,代表南水北調的起點丹江口水庫,寓意南水恩,表達南方人民對北方人民的輸水之恩。
(2)珍惜主題區(qū):廣場最北端,代表南水北調的終點北京團城湖,設置南水北調北京地區(qū)標志物,寓意北水惜,表達北方人民對南水的珍惜之情。
(3)紀念主題區(qū):感謝區(qū)和珍惜區(qū)之間的連接區(qū)域,代表中線輸水線路,展示中線工程實物和主要途徑城市建設南水北調工程的歷程。
圖2 紀念廣場南北剖 圖
感謝區(qū)在廣場最南端,是廣場序列的起點,南北長33m,東西長39m,總面積約1300m2,主要由文化墻和丹水池所組成。文化墻、丹水池與南側的人造障景山體,模仿丹江口水庫地區(qū)的山水形態(tài),形成懷抱之勢,用以表達北方人民,對南水北調的感激之情。
文化墻橫切山體形成,以米色巨型花崗石砌筑,高6.2m,寓意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調構想,到2014年全線通水,62年的艱難歷程。墻體其間錯落鑲嵌南水北調沿線受惠城市的名稱和城市代表性建筑的銅浮雕,文化墻中間以柱雕形式體現(xiàn)南水北調精神與文化。丹水池面積95m2,代表每年從丹江口水庫調水95億m3。丹水池以黑色花崗石飾面,寧靜的水面從水池四周漫出,以肅敬之情尊崇丹江之水。感謝主題區(qū)不僅讓參觀者對起點工程建設有所了解,也讓參觀者對整個中線工程有了大致了解。
珍惜區(qū)在廣場最北端,是廣場序列的終點,也是整個廣場的核心區(qū)域。南北長50m,東西長60m,總面積約3000m2,主要由甘露臺和古井所組成。甘露臺和古井是南水北調北京地區(qū)標志物。
設計構思主要取自三方面考慮:第一是水利設施。珍惜區(qū)的位置是閘區(qū)位置,必須保障設施的運行和維修。第二是北京文化。珍惜區(qū)代表北京,需要考慮什么樣的紀念性構筑物才有可能讓人想到北京。第三是水文化。南水北調畢竟是一個關于調水的工程,可否將明渠內的南來之水與代表北京的紀念性構筑物相融合。
綜上分析,甘露臺的設計應運而生。甘露臺的設計元素取自北京的傳統(tǒng)祭壇,是北京文化的絕佳體現(xiàn)。甘露臺主要由漢白玉砌筑而成,分為三層,由下至上逐漸內收。第一層50m×50m,第二層30m×30m,第三層 20m×20m,每層之間是 6步臺階的高差。在第三層臺的中心設計了一口古井,通過古井,人們可以看到南來之水,可觀的南來之水代表了水文化。
甘露臺與古井將北京文化與水文化巧妙融合。站在甘露臺上,向北而望,湍湍南來之水直抵頤和園;向南而觀,紀念廣場美景一覽無遺;頭頂望去,湛藍天空下白云飄過,給人們一種純粹的清新感覺;從井俯看,汩汩而動的丹江水,帶給人們一種愛水敬水的珍惜與感謝之情。
紀念區(qū)是感謝區(qū)和珍惜區(qū)之間的連接區(qū)域。南北長90m,東西寬80m,總面積約7200m2,主要由青銅甬道和對稱綠地所組成。
從感謝區(qū)的丹水池到珍惜區(qū)的甘露壇全長127.6m,代表從丹江口水庫至北京團城湖全長1276公里的輸水干渠。沿中軸設置90m青銅水道,雕飾中線工程主要途徑城市建設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歷程。青銅水道兩側各15m條帶作為硬質鋪裝的場地,北部局部兩側各增寬至 25m,以供慶典使用。硬質鋪裝外側,繼續(xù)以綠地形式對稱外展,形成廣場中的綠色空間。
圖3 紀念廣場設計分區(qū)
圖4 紀念廣場效果圖
南水北調工程實現(xiàn)了中國水資源配置的一次重大突破,具有重大和深遠的社會效應和影響力。終端紀念廣場的建設可以讓這個工程的影響力在未來時空得以延續(xù),筑就后人對前輩的敬仰,賜予后人精神和物質財富。
南水北調北京終端紀念廣場的設計,是以地點為分區(qū)依據(jù)的紀念性景觀序列設計,并于序列的核心位置構建“城市-調水-人”三者相融合的常規(guī)尺度紀念性構筑物。南水北調作為涉及多城市的工程項目,通過城市印象與調水文化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紀念,更能將城市精神與工程精神緊密融合,這也是紀念廣場設計的一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