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可以在7秒內將一個城市夷為平地的,就是地震”,這句廣泛流傳的話,言簡意賅地說明了地震的破壞性有多大。
如今一些幸存者說起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依然心有余悸。甚至有人說,唐山大地震是“一個四維空間的地震”。因為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日常生活所面對的三維空間加上時間構成所謂四維空間,而因我們在地球上感覺到的時間較慢,一般很難體會到四維空間的存在,但登上宇宙飛船或其他飛行物,使人所在參照系的速度開始變快至接近光速時,就可明顯感受到時間的變化,也即可以體驗到“四維空間”的存在?!八木S空間的地震”,描述的便是地震的破壞力形同光速,等同于全方位重構了世界。
汶川大地震離我們相對近一些。那些瓦礫下的微弱呼救,那些挖掘的帶血的手掌,那些源源不斷趕去的人,全球華人大筆的捐助,以及成群成群永遠睡著的孩子等等,都是揮之不去的片斷。我還深深記得震源地的一所中學,在地震的前一天該校舉行了一次全校體育競賽,學生們青春的笑顏燦爛無比。第二天,他們中的許多人在上課時遇難。其中有一個是該校一位負責人的女兒,有才華、美麗、友善,成績永遠排在年級前三名,卻也在那場地震中離世。當時我想,如果他們學校的體育競賽推遲一天多好啊,那么學生們在操場上運動,應就無大礙。但這個世界沒有假設。在本期話題里,細心的讀者可以發(fā)現,經歷了汶川地震的人,盡管表面的生活沒有太大改變,其心靈世界已經是另一番景象。
是的,地震不僅重構現實的世界,它也在無形中改變與之相關的人的心理世界。許多人開始重新思考人生,有限的生命不應僅汲汲于功利,還要去做和體驗一些有意義的事。此次雅安地震發(fā)生后,不少在汶川地震中因受到救助而平安渡過難關的人,自發(fā)要求去救助他人:“因為我們懂得等待救援的滋味?!边@是一句動人的實在話。經歷過生死的人,對人間溫暖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會有更深刻的體驗。若人能自覺互助,這個世界上將少有真正的孤獨。
身為媒體從業(yè)者,我們在報道地震時,應更為理性慎重。4月21日,央視一個記者在微博上發(fā)布雅安地震“死亡了多少人”云云。立即有粉絲在這條微博下留言:“請問能否將‘死亡改成‘遇難? ”我在這句話上停留片刻,寫下了“贊同”兩個字。改一個詞,其中就有了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人性的悲憫情懷。諸如此類的事,不僅需要我們努力去做好,更需要用心去做得更能撫慰人心。
在災區(qū)的媒體從業(yè)者,如果可以幫助一個人,可以安慰一顆心,少寫或不寫某篇報道又有什么要緊? 那些為了采訪而干擾醫(yī)生和救護人員履行職責、不管被救助人衣衫襤褸等處境而一通狂拍狂問的人,也許是忠于職守的人,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媒體人。所謂媒體,本該是搭建一座人心與文字的橋梁,若人有難,紓困解難、讓災情到達需要達到的地方,才是盡忠于文字的職能,才可謂一個好的媒體人。
地震也讓人重新去面對一些更大的人生命題。日本福島于2011年3月11日發(fā)生的9.0級地震,曾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至今其重建工作也不可能恢復震前原貌,地震和其后的核泄漏帶來的傷痛至今未能完全平復,甚至仍遺留了較大的后遺癥。但日本人卻比我們想象的要淡定快樂許多。是呀,日本一年要發(fā)生數千次地震,你要他們怎樣?若一天要揪心三四次,這樣的人生實在太沉重。所以,許多人選擇了不去操心看不見的未來?;钤诋斚拢灰丝?,堅強快樂地面對生活即可。于是,日本人那么迷戀櫻花,在外人根本看不出門道的歌舞伎表演里、在那么講究細節(jié)的日常應對禮儀里,寄托了對生命本質的認知。你可以不喜歡他們,卻不得不佩服他們應對大難的從容。
當地震發(fā)生,不要一味去責怪地震預測機構。如果不服氣,你掰著指頭數數,全球能夠事先成功預測大地震的有幾次?不過一兩次而已。因此與其抱怨,我們不如虛心學習有豐富防震經驗的國家和地區(qū),如何建造堅固的抗震建筑;當地震或其他天災來臨,我們如何自助和助人,爭取最大的生存機會。此外,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更為要緊,珍惜當下,即便其他事情再不如意,至少我們還有愛或抱怨、付出或索取的機會。有些人,前一日還在談笑風生,次日便已與這個世界永訣。多少話沒說,多少事沒做,總以為生命那么長,一切還都來得及。不曾想人本是天地的螻蟻,在大天災面前會那么無助又無奈。
當地震重構世界,我們也可重構自己的人生,放下一些與利相關的事,嘗試一些與愛相近的事。很贊同一句話:若有錢,不要去買表,要去幫助一個或幾個地震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