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又跳舞又吹奏的都是什么動物呀?
有兩個人正在吹笛子,左邊一個,右邊一個,都是半人半馬的長相:上半身是人形,下半身是動物。我們把他們叫作“半人馬”。他們都是古代希臘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兩只正在跳舞的動物是用后腿站立的小山羊。
左邊的音樂家怎么頭上還帶天線?
那不是天線,是犄角。在希臘神話里,半人馬是一種長著蹄子同時還長著羊犄角的神。
中間女人的胸部真大
畫家對她身體的某些部分做了變形和加強,因為在他看來,這些部分更加重要:巨大的胸部可能表示著幸福,她那披散的頭發(fā),還有兩腿和兩腳都在隨著舞蹈的節(jié)奏舞動。身體的其他部分就被省略(比如臉部的細(xì)節(jié))或者簡化(比如麻稈似的軀干)了。
她正對著我們,我們?yōu)楹芜€能看見她的屁股?
身體的上半部分畫的是正面。下身(屁股、大腿、腳)可以看到幾個角度,讓人感覺她在做螺旋運動,就好像這名舞者的身體在自動旋轉(zhuǎn)一樣。
上面那艘船是在飛嗎?
不是,它在航行。它離得很遠(yuǎn),就浮在海面上。在占據(jù)了整個畫面上半部分的天空中,它的側(cè)影很明顯地突出于地平線之上。
這些都是什么樂器呀?
是兩支笛子,其中那個有兩個管的笛子就叫雙管笛,它起源于古希臘。這兩支笛子正在為狄俄尼索斯(Dyonisos,拉丁民族的酒神)的慶祝宴會和典禮做伴奏,狄俄尼索斯是掌管通靈、釀酒和醉酒的神。女舞者頭頂上方的圓形很可能是一個星體或者球體。拿在她手里,這東西更像是一個小手鼓。樂器、女人的頭發(fā)和船帆全都被放到了畫面的上空,只有那里才會有風(fēng)。
就像一張彩色拼圖似的。
畫面沒有景深。完全是由大團(tuán)的色塊構(gòu)成的,這些色塊確立了明顯、簡單而又現(xiàn)實的空間。那條淺藍(lán)色的帶狀物代表著天空,以它為背景,帆船和三具人體的上半部分都顯得很突出。中間的深藍(lán)色條帶是大海,正在向旁邊不太明亮的深綠色塊伸展。畫面的下半部分基本上被一條長長的黃色沙灘所占據(jù),上面長著一種海邊特有的細(xì)小植物,它張開枝葉,好像在隨風(fēng)起舞。
這么畫,好像顯得很容易。
各種器物(植物、帆船、樂器)和人物,都是用示意圖甚至幾何圖形畫出來的。臉就是一個圓圈,上面點上兩個點(眼睛),再加上一條線(鼻子、嘴巴),胳膊也是一條線。又細(xì)又輕的曲線畫出的是身體的輪廓和各種舞姿的動態(tài),其中有幾條帶棱角的直線,融進(jìn)了兩只山羊的跳動和躍動感。我們有一個很明顯的感覺:畫面上的一切都很容易辨認(rèn),就像一幅兒童畫一樣。但這種線條的簡單化其實是需要很深的造詣的——這樣的線條也是畢加索最具才氣的手法之一:這種畫法是以對各種形態(tài)及其表現(xiàn)力的精確理解、對充滿變化的動感的完美把握為基礎(chǔ)的,營造出明快、和諧、優(yōu)美的氣氛。
為什么叫《生命之悅》,而不叫《海邊的舞蹈》?
在這幅畫中,畢加索贊美了好幾件令人高興的事:經(jīng)歷10年戰(zhàn)爭(西班牙內(nèi)戰(zhàn)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迎來的和平以及得到一位新伴侶弗朗索瓦·吉洛的幸福感,用單線勾勒出的吉洛的側(cè)影就位于整幅畫面的中軸線上,整個舞蹈場面都是圍繞著她展開的。最后,他還在紀(jì)念他與地中海的久別重逢,因為他從1939年以后就再沒有來過。
這幅畫是在安提布的格利馬爾迪城堡完成的(他一直住在這里)。當(dāng)時,這座城堡還是一座考古博物館,博物館把一部分房間借給畢加索,供他在此進(jìn)行創(chuàng)作:這里到處擺滿了古董,畢加索有機會重新回到兒時的景色與光線之中,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回到令他思念不已的、年代久遠(yuǎn)的古希臘世界之中。
畢加索是怎么利用這個古代主題的?
畢加索再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神話場景,那就是曾經(jīng)被一位17世紀(jì)的法國畫家所描繪過的酒神節(jié),這位畫家就是尼古拉·普桑(他在1627~1628年創(chuàng)作的《歡快的吉他助興酒神節(jié)》現(xiàn)存于盧浮宮博物館),畢加索曾經(jīng)仔細(xì)觀摩過他的作品。酒神節(jié),就是為紀(jì)念酒神巴克斯(Bacchus)而舉行的慶祝與聚會活動,在明媚的自然風(fēng)景之中,人們在一片歡樂的笑鬧聲里圍坐,牲畜、牧羊人、農(nóng)牧之神、仙女和森林之神在一起嬉戲玩耍,縱情陶醉。畢加索在這樣的場景中加入了令他魂牽夢繞或者說令他興奮不已的形象主題。除了在那幾年中成為他專屬女模特的弗朗索瓦以外,吹笛子的半人馬與女性舞者之間的一唱一和,也會讓我們想起他在20年代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其中就包括那幅吹奏者用排笛迷住赤裸女聽眾的作品。弗朗索瓦高舉雙手繞在頭頂上的姿勢也借鑒了安格爾《土耳其浴女》中的形象,這個形象他在《阿維農(nóng)少女》中也借鑒過。不過畢加索在借鑒中也有所創(chuàng)新:他筆下人物的飛速旋轉(zhuǎn),把安格爾原畫中疲弱不堪的人物姿勢變成了生動活潑的舞蹈動作。
是什么給了畫家畫這幅畫的靈感?
這幅畫的題目是對馬蒂斯的一幅作品的呼應(yīng),那幅畫名叫《生命之悅》或者《生命之喜》,是一幅1.74米×2.38米的巨幅油畫,畫于1905~190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畢加索曾經(jīng)在他的收藏家朋友葛楚德和雷奧·斯坦因家里長時間地觀賞過:在用誘人而艷麗的顏色(金色、粉色、橙色、紫色)所表現(xiàn)黃金歲月般的田園風(fēng)光中,身姿柔軟的男男女女或投入夢鄉(xiāng),或縱情舞蹈,或相愛相擁。畢加索把馬蒂斯看作唯一一個能與他相提并論的畫家。因此,他采用了與同行一較高下并且與馬蒂斯所描繪的天堂般的理想環(huán)境截然相反的繪畫手法,他的畫面既植根于神話,又植根于貼近現(xiàn)實的凡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