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軾
我原來是學工程的,后來研究經濟,這才知道經濟對社會的重要性。一個國家的強弱就看人均生產總值。經濟學里有一個基本假定,即所謂理性經濟人的假定,它假定人都是追求利益,追求物質享受的,在市場經濟中就是追求錢。政府領導人民建設一個富強的國家;人們買股票是為了賺錢;孩子們在小學里學寫和算,到了大學學專業(yè),其目的就是培養(yǎng)一門謀生之道;人生的目的就是建設一個富有的國家。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就應該為國家找出能夠致富的政策。我從來不懷疑這里有什么問題。
一直到我七十歲前后才逐漸產生了懷疑。我看到不少人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我國改革三十多年,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有了程度不同的改善,可是大家的怨氣似乎也在增加。我想起幾年前讀過的一篇文章《爭名次的經濟學》,說的是人們未必是追求財富的絕對多少,而是財富的相對多少?;蛘哒f,人們是在彼此攀比,追求的不是錢財的絕對值,而是想超過別人。一個人不論他如何富有,只要他以為有更多的人比他更有錢,他就會罵娘。如果這是真的的話,經濟學整個就要改寫。而且一個國家不論如何富有,百姓還是不會滿意的。
這樣的話,我們追求財富還有什么意義呢?我們究竟應該追求什么呢?
后來又看到,有些學者專門研究快樂是由什么決定的。研究證明了財富對快樂有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倒是宗教、婚姻等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經濟學里面有所謂“帕累托改進”,意思是說,一項措施使社會中沒有人受損,但至少有一個人受益。市場經濟就是不斷遞進性的帕累托改進,這樣整個國家就變富了。我們不妨把帕累托改進用在快樂上面,研究用什么方法使得沒有人受損,而至少有一個人受益,整個社會的快樂總量就會因此而增加,社會也會變得更快樂一些。君子成人之美,就是這種帕累托改進。嫉妒心理或“紅眼病”則相反,它使整個社會的快樂總量減少??墒乾F(xiàn)在,從學校到社會大家都忙于賺錢,沒有人講這些道理。結果呢,財富是多了,但是快樂總量沒有增加。
我的一生經歷了許多快樂的事情,這些事中大部分都和錢沒有關系。我一生中有許多朋友,他們有的給了我快樂,有的給了我煩惱。我羨慕那些給我快樂的人,他們使我快樂,自己并沒有因此而忍受痛苦?;叵搿拔母铩?,其真正問題未必是經濟接近于崩潰,而是全國的快樂大大地減少,痛苦極大地增加。
廣而言之,社會光有經濟學是不夠的,還需要一門快樂學。它研究個人和社會以及全世界的致樂之道,應該貫穿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全過程,用來指導國家的政策,處理對內對外的關系。共產主義、大同世界是人類的理想,非指日可待,但是,增加全社會的快樂是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