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帕拉西奧
乍一看,整個中東似乎正在滑向混亂的泥潭。內戰(zhàn)繼續(xù)在敘利亞肆虐,而它的鄰國——特別是約旦和四分五裂的黎巴嫩——則涌入了超過200萬難民。利比亞事實上已經陷入了部落割據的狀態(tài),孱弱的阿富汗政府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迎接著即將到來的2014年的北約撤軍。埃及軍方支持的政府延長了國內的緊急狀態(tài),而伊拉克正在爆發(fā)宗派暴力,今年已有5000多平民遇難,近14000人受傷。
但在最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似乎有一個例外。幾十年來,伊朗一直是中東上空沖突的陰影;如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似乎急切地想結束與西方在其核計劃問題上的對峙局面。
這一變化讓人深思美國的全球領導力,以及美國充分利用多邊主義——特別是跨大西洋戰(zhàn)略——充分開發(fā)潛力所能達到的效果。如今,人們對美國的印象往往是不果斷和不強硬,其令人遺憾的“從幕后領導”的口號說明了一切,而且伊朗局勢的發(fā)展,似乎也證明了美國居前領導的國際應對措施是大有可為的。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對伊朗實施了大規(guī)模制裁且力度在不斷升級——比如去年對匯豐銀行課以19億美元罰單,并把幫助伊朗規(guī)避金融限制的實體列入黑名單。沒有大量國家越來越深入的參與,制裁根本不會見效。
這一點明白無誤地反映在6月份魯哈尼在伊朗總統(tǒng)選舉中大獲全勝上。魯哈尼的競選綱領承諾追求“建設性參與”國際社會。他早先迅猛的勢頭以及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對他顯而易見的支持——或者至少是容忍——表明伊朗人已經厭倦了國際孤立,而不斷收緊的制裁給伊朗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浩劫。
當然,隨著制裁漏洞不斷被堵上,國際制裁對伊朗的約束越來越緊。在打破了一開始的沉默后,歐盟大大增強了針對與核活動有關的伊朗實體的懲罰性措施(盡管最近的一些法庭判決引起了對其中一些措施的質疑)。更重要的是,在歐盟的要求下,全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xié)會(SWIFT)在2012年決定將14家伊朗銀行驅逐出旗下網絡。SWIFT網絡是國際銀行間電子交易主要通道,平均每天處理來自210個國家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約1800萬條支付信息。據報道,伊朗外交立場轉變背后的一個關鍵因素正是為了逆轉這一措施。
美國力求說服國際盟友減少對伊朗石油的依賴,手段之一是威脅懲罰它們的金融機構,這一招也十分奏效。自2011年以來,伊朗石油出口量大跌,從每日約250萬桶下降到130萬桶左右,部分是因為歐盟的全面石油出口禁令和中國、日本、印度和南非出口量的大降。這導致伊朗石油出口凈收入大幅下降,從2011年的950億美元下降到2012年的690億美元。這對于石油銷售收入占出口收益的八成和政府收入的五成的伊朗來說,如此降幅堪稱是一場災難。
多邊應對的策略是遠見和耐心介入的產物。美國為其領導角色付出了努力和汗水。美國所派出的部隊身上穿的不是迷彩服,而是談判服,身上攜帶的是加強制裁實施的談判要點。
此外,美國的介入并不只限于政府。多年來,美國一直在接觸多邊機構和私人部門。記得我在擔任世界銀行集團法律總顧問時就收到過不少來自美國代表團的伊朗問題詳細簡報。這些措施被奧巴馬政府繼承下來,自2010年以來,與美國國務院合作的機構包括了60多個國家的145家金融機構。
這給伊朗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沖擊。2012年3月—2013年3月,伊朗GDP收縮了1.9%,IMF預測今年還將下降1.3%。伊朗貨幣也出現(xiàn)了崩盤,里亞爾對美元黑市利率從2011年9月的13000:1跌到今年夏天的約30000:1。毫不奇怪,通貨膨脹一飛沖天,8月份伊朗中央銀行宣布的12個月期官方利率高達39%。
在這些數字支持下伊朗新外交姿態(tài)并非只是表面化的。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解決核問題“可以成為更廣的和平的基礎”——奧巴馬在上個月的聯(lián)合國大會上如是說,還因為這表明這是可以做到的。
自美國介入伊拉克和阿富汗局勢以來,關于美國無能的觀點甚囂塵上。但對于美國領導的真正的多邊動作能夠獲得怎樣的成就,我們已經看到了清晰的例子。我們希望,這次成功能讓奧巴馬和美國更多地采取這類措施,在伊朗問題上打開局面不應該只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