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旸
有一個段子:30年前,看到兩個男人在一起,別人會說,哇,好兄弟。10年前,別人會說,哇,好惡心。今天,人們會說,哇,好幸福?,F實生活中,對于“同志”的態(tài)度演變大致如此?!巴尽睔v經被忽視、被污名直至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的必須。實際上,這個過程就是一部有關權利的斗爭史。
《愛若此時》就描寫了40年前一個“同志”家庭的悲歌。魯迪是個變裝皇后,懷揣著成為真正音樂人的夢想,在一家“同志”酒吧唱歌為生。生活窮困但真實、自在。一天晚上,他遇到了前來喝酒的地區(qū)檢察官保羅。兩人一見鐘情。魯迪的鄰居是個癮君子,被警察帶走之后留下了一個患有唐氏綜合癥的兒子馬可。善良的魯迪開始照顧馬可,并且與男友保羅商量決定暫時收養(yǎng)這個孩子。作為典型的中產階級,保羅梳著一絲不茍的頭發(fā),穿著三件套西裝,熱愛運動,爭取升遷,只能隱藏自己的性向。無論平時還是在爭取收養(yǎng)馬可的法庭上,他都將魯迪稱為表弟。
因為保羅體面的工作和可被人信任的形象,馬可被允許暫時與他們同住。三個人形成了一個幸福但古怪的家庭。他們送馬可去特殊學校,一起度假。但這個擁有兩個爸爸的家庭還是開始滲漏出一些曖昧的氣息。最終他們被識破了,保羅丟了工作,孩子的撫養(yǎng)權也被重新審查。于是,他們開始奮力反擊。
《愛若此時》基本有著兩段論的結構,前半部分營造了一幅美好、溫暖的家庭圖景,這個由社會邊緣人組成的奇怪家庭在1970年代的加州就像一個溫馨的堡壘。后半段則變成了法庭戲,充滿爭取平權的堅韌與火藥味。
其實,這部影片所設定的人物某種意義上說全都是正面角色。他們善良、保守、樂于施愛。無論法官、福利機構還是保羅的上司,考慮的是“同志”環(huán)境對于一個智障孩子性別認識的嚴重影響,他們對于“同志”的厭惡和恐懼,更多地是出于時代的原因,對于異己者和打破保守習慣的恐慌。
這些人有著深植于內心的飽含著善意的傲慢與偏見,沒有人知道,他們正在以最大的善意和愛心一同鑄就著一個大錯。這就是《愛若此時》表達出的最深的悲涼。
“同志”平權的運動從未停止,從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到爭取公平生活、工作的權利,再到要求承認同性婚姻以及收養(yǎng)子女。如今這早已成為了見怪不怪的景象。但轟轟烈烈的口號和游行背后都有著深切痛感的故事。《愛若此時》這個取材于真實事件的電影就是“同志”平權運動的一個縮影。
如今,在任何一部美國電影或者劇集中,幾乎都必須出現一個“同志”角色,這已經與多種族的角色設定一樣,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以如今的視角反觀40年前的悲情故事,尤其顯得無奈。
《愛若此時》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沒有故意制造悲情與淚點,也沒有故意用這個邊緣化的題材和人物進行獵奇,而是把一種邊緣人努力贏得正常生活而不得的狀態(tài)描寫得淋漓盡致。
最終,馬可被迫與兩個爸爸分開。但一天深夜,他帶著自己心愛的娃娃,逃出寄養(yǎng)家庭,徒步尋找家的方向,三天后餓死在這個城市的大橋下。保羅給法官、自己的上司和所有相關的正常且正義的人們寫了一封簡短的信,告知了這一點。那些人們面對信件陷入沉思。如果對于“異己”能夠寬容一點,是否可以避免很多悲劇?
備受好評的類似題材影片
《暗之光》
青澀的巴勒斯坦大學生尼莫暗中潛入以色列,在特拉維夫的同志酒吧邂逅了帥氣的律師羅伊。對尼莫來說,巴勒斯坦不齒他的性取向,以色列不承認他的身份。這份暗夜中的愛情最終能否沖破阻礙、擁抱光明?
《我愿意》
杰克在哥哥因車禍意外去世后一直留在美國,照顧嫂嫂和侄女。他的工作簽證到期后,他決定與一位女士結婚,以換取留在這里的機會??墒钱斔龅叫膭拥漠悋凶玉R洛后,原本平靜的世界變得分崩離析。
《舞者》
一位公開同性傾向的男舞者肯,一位來自傳統保守家庭但渴望過真實生活的男同志艾哈邁德以及一位從德國來伊斯坦布爾的攝影記者丹尼爾,三人經歷的悲情故事。2008年,26歲土耳其青年艾哈邁德被槍殺,兇手是他的父親,只因為兒子是同性戀者,父親出于“維護家庭聲譽”的動機殺死了兒子。
《我的軍中情人2》
約西成為了心臟科醫(yī)生,每天用工作麻醉自己,不忘舊愛。他決定去海邊散心,遇到了自信開放的“同志”湯姆,讓約西開始注視那個他從未想過的“同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