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品載
大概五十年前,我在臺北郊區(qū)買了棟房子,認識一位鄰居,姓王,是退伍軍人,四十多歲,在中學教體育,收入不如我,家庭負擔卻比我重。有一回,他撿到一筆錢,一萬美元。
他說,這筆錢放在一個四方形的黑色皮包里,除了一百張百元美鈔,別無證件。他在路邊等了三個多小時,不見失主出現(xiàn),便把錢帶回家。這筆錢竟成為他的困擾:一、這不是他的錢,他不要;二、他要歸還,不知誰是失主;三、他不知哪來的毛病,不相信警察。
他把這件事當成國防機密般連對妻子都不說。但總得有個人商量,就來找我。
他的主張是,將錢捐給慈善機構(gòu),然而數(shù)目太大,怕收了這筆錢的人說出去,他不要出這風頭。商量結(jié)果,先分批到銀樓把百元大鈔換成新臺幣,再弄來一本電話簿,找到“慈善團體”專頁,用“無名氏”寄去。
總有十多天,他夜夜都來,在我的小書房里,對地址、寫信封、貼郵票。他坐在我對面,燈光照著他黝黑的臉和疏落的頭發(fā),我越發(fā)覺得自己的渺小;因為,他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