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席 于原明 張璐
隨著高校國際化的發(fā)展,留學生教育作為高校全校發(fā)展規(guī)劃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發(fā)展專業(yè)課程教學的同時,文化課程的開展也非常重要。通過適當選擇文化課程內容,重點突出中國特色文化,了解留學生的文化需求,適當微調教學內容,旨在為其打開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知識窗,使其盡快融入中國院校學習環(huán)境以及周邊社會環(huán)境,減少中外交流過程中的文化沖突,同時培養(yǎng)起親華情結。
文化課程 儒家思想 書畫篆刻 中華武術 傳統(tǒng)節(jié)日
一、引言
隨著高校國際化的發(fā)展,留學生教育作為高校發(fā)展規(guī)劃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發(fā)展專業(yè)課程教學的同時,各高校都給留學生安排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化宣傳活動,這些活動能夠不同程度地幫助留學生更好、更有針對性地了解中國文化傳統(tǒng)及風俗習慣,讓留學生更快地融入到中國的學習環(huán)境,克服文化沖擊,加快其文化適應,從這方面來講,外訓期間的文化宣傳對于中外交流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留學生對于中國的悠久歷史以及傳統(tǒng)文化同樣也非常感興趣,他們會把在中國學習期間結下的中國情誼帶回他的故土,向其他人繼續(xù)宣傳,為我國在世界范圍內的中華文化傳播做出很大的貢獻。本文旨在對來華留學生教育問題上,從中華文化課程的角度出發(fā)提出宣傳策略,以期創(chuàng)造更加優(yōu)化的對外教育環(huán)境,使留學生們盡可能縮短來華適應期,并培養(yǎng)他們的中國文化情結。
二、文化課程的重要性
留學生在中國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意識的過程,文化常常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文化作為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其認識作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中國的風俗習慣、人文特色、地理環(huán)境、歷史文化等特有文化能夠提高留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長他們的知識,適應中國的留學生活。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社會價值,等等,與中國有較大的差異。這些因素有時會讓留學生產生一定的社會壓力和心理壓力,甚至出現某種程度的文化沖突。對于第一次背井離鄉(xiāng)來到中國的留學生,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新的環(huán)境是一個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試想,身處異國,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衣食住行諸般事情都得靠自己搭理,這無疑是一種嚴峻的考驗。通過文化宣傳課程,可以充分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積極作用,讓留學生盡快地熟悉中國的國情和中國的風俗習慣,從而實現入鄉(xiāng)隨俗,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
再者,中國文化教育對于加強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中國和國外友好方面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長期以來,由于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缺少了解、誤解以及其他的種種原因,敵視東方中國,否定、排斥中國文化,進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沖突。中國文化教育正是消除由于文化隔閡、誤解而產生的沖突的一個有效途徑,讓留學生在留學期間,盡可能地多了解中國,盡可能的接受中國文化,把他們培養(yǎng)成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發(fā)揮促進中國與留學生本國友好交往的橋梁作用。向世人宣傳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人的對外友好情懷,對增進我國和世界各國的相互理解、發(fā)展友好關系、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文化課程的內容
中國文化可謂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面極為廣闊。孔子、老子等先賢的思想智慧,漢字的詩意、書法的瀟灑與凝重,品茶與飲酒中的況味人生,深巷民居、煙雨迷離的江南園林,動靜相生的中國功夫和圍棋博弈背后的哲學意蘊,舉不勝舉。對于留學生開設的文化課程內容卻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是課時有限,不能與專業(yè)課爭奪時間,二是文化課程內容必須有所選擇,重點突出,凸顯特色,同時要了解留學生的文化需求,適當微調課程內容,但是教學目的不變,就是為其打開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知識窗,使其盡快融入中國院校學習環(huán)境以及周邊社會環(huán)境,減少中外交流過程中的文化沖突;培養(yǎng)他們的中國文化情結,愿意做一名中國文化宣傳使者。以下是部分文化課程所涉及的內容。
第一,儒家思想。
孔子思想在西方流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孔子與希臘古代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樣的思想并駕齊驅,儒家思想是世界文化之林中一朵奇葩。在西方人推出的“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德國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為教育學的奠基人,美國人則尊孔子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21世紀科技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給人類帶來美好福祉,同時也給人類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如何消解這些社會負面現象,真正構建一個和諧的世界,成為人類必須共同面對和關注的問題。20世紀末著名的《巴黎宣言》就昭示世人:“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笨梢?,儒家思想對于人民追求世界和平的夢想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就是“貴和諧 , 尚中庸”。儒家認為和諧社會的核心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他們彼此之間雖有不同卻彼此不相沖突,和諧相處,共生共長。儒家“和合”觀念有助于化解國與國、民族與民族、宗族與宗族之間的矛盾沖突,一旦世界各國皆達到這種“太和”境界,自然、社會、人、事都順暢安寧,天下萬物皆各得其位。向留學生宣講儒家思想是助其走向世界的一個非常有效地方法。
第二,書畫篆刻。
中國畫狹義上是指傳統(tǒng)之山水、人物、花鳥之屬,大半以文人畫為旨趣,以水墨(或加彩)施之紙絹者,乃得稱為“中國畫”或“國畫”。梅、蘭、竹、菊,歲寒三友,乃至深山論道,野渡無人,松蔭高士,芭蕉仕女,等等,加上詩文款識,書法篆刻。中國畫是中華民族歷史積淀的智慧結晶,是思想含量、文化含量、藝術含量極高的畫種,潘天壽先生稱它為“文中之文”。此評價高度不單純是藝術技巧的高度,更是人格修養(yǎng)、民族精神的高度,是“技道合一、出神入化”的高度。一幅成功的中國畫作品就是架于語言與非語言之間、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之間的一座橋梁,能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更為深沉與豐富。每當我們欣賞佳作時,得到的不僅僅是一次美的沐浴,更是一次心靈的滌蕩,修養(yǎng)的積淀。外國留學生在優(yōu)秀中國畫面前也是流連忘返,只是對于他們來說欣賞中國畫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在文化市場比如北京秀水街買中國畫的時候就能看出他們在這方面欠缺鑒賞能力。介紹中國畫的目的就是通過展示國畫名作,引導留學生了解中國畫風,從而進一步探究每一幅經典名作所蘊含的中國美學思想,體悟東方特有的哲學道理。
漢字書法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像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殷商開始,經歷了秦漢的輝煌,魏晉的風韻,隋唐的鼎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華,直到今天仍繁花似錦,昌盛不衰。它在世界藝苑中獨樹一幟,放射出燦爛的光彩,無色而具圖畫的韻律,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曠神怡。留學生對于中國方塊漢字已經贊嘆不已,中國人卻又能用柔軟的毛筆寫出或“飄逸”,或“嚴整”,或“輕靈”的書法作品來。他們都想了解書法家是怎樣運用柔軟而富有彈性的毛筆在宣紙上留下濃淡、干濕、剛柔、動靜、方圓等千變萬化的線條的,而這些線條如同西方音樂、戲劇、舞蹈一樣產生優(yōu)美的節(jié)奏感。書法介紹著重介紹字體的演變、漢字的書寫規(guī)則、筆畫的書寫方法等,以及書法作品的欣賞。
篆刻藝術古人稱其為“方寸藝術”,是言其能“小中見大”,容無限內容于徑寸之中。篆刻運筆有輕重快慢、方圓轉折、收放藏露等變化,體現出或清秀飄逸、或粗獷豪放等不同的藝術個性。篆刻文字結構多變,筆劃有長短粗細、疏密有致、舒展伸縮等。篆字書體很多,常用的有小篆、繆篆、大篆。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發(fā)展與中國文字演變緊緊相連。從甲骨文、鐘鼎、篆籀、金文,到石鼓、詔版、磚瓦、錢幣及東周各國的大篆異文,經過“秦八漢六”對文字的不斷調整,到漢魏晉唐出現的隸、真、行、草的統(tǒng)一規(guī)范文字,完成了中國文字獨特的演變發(fā)展之路。篆刻藝術也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經過了周秦兩漢及明清兩次的發(fā)展高峰。篆刻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詩、書、畫、印,四美俱全,一度成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主流。
第三,少林與太極。
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特別是近幾十年武打電影讓中國功夫名揚海內外,留學生一說起中國功夫都列舉出很多明星來,例如李小龍、李連杰、成龍等,臥虎藏龍、功夫熊貓等國際知名電影更是讓中國功夫走遍全世界。中國武術之鄉(xiāng)眾多,單單一個河南省,就是中國兩大著名拳種少林拳和太極拳的發(fā)源地,其中嵩山少林寺更是聞名天下。少林拳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歷史上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每每提起少林寺,留學生都摩拳擦掌,高聲呼喊“我要上少林寺學拳”。了解少林禪武合一特征可以幫助留學生多角度的了解中國武術文化。
留學生也想學太極拳,他們認為太極拳像瑜伽一樣,讓人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目前我國正在將中國武術大力推向世界,太極更因參加人數最為廣泛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武術運動,被中國武協(xié)視為武術進軍奧運會的突破口。太極拳以其獨特的武學理念與柔和易學的招式,受到沒有武學基礎和想達到更高武學境界的外國朋友的喜愛,他們學習太極拳的熱情很高,2012年山西傳統(tǒng)楊氏太極拳第四屆國際邀請賽中就有來自五大洲18個國家33個城市的代表團參賽,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太極拳功架自然到位、動作柔中帶剛、行云流水,從中可見太極拳在世界的傳播的成功與廣度,驗證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至理名言。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是道家哲學和道教養(yǎng)生術,它遵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理念,通過太極拳演練,可以幫助演練者達到寧靜致遠的境界。留學生了解并學習太極拳,進而明白讓太極拳能夠四兩撥千斤、柔弱勝剛強的不是招式和蠻力,而是武當代代相傳的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精神,明白“水利萬物而不爭,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
第四,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載體,它承載與傳遞著傳統(tǒng)。人們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定期進行傳統(tǒng)的表演與傳統(tǒng)的教育,使傳統(tǒng)在民眾生活中得到延續(xù)與加強。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群體性慶?;顒?,其核心功能在于認識自然、親近自然、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家庭和睦、親族團結、社會和諧,培育人們美好情操、發(fā)揚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喜慶的鑼鼓鞭炮、大紅的燈籠、濃郁中國特色的民族歌舞和精彩的舞龍舞獅表演使得外國留學生身心雀躍、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魅力令他們?yōu)橹畠A倒,也是他們了解中國、感受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他們很喜歡中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喜歡餃子,愿意感受煙花爆竹紅燈籠的熱鬧氣氛;了解清明時節(jié)中國人都回鄉(xiāng)祭祖尋根,緬懷先烈的感恩情懷,積極參加、親身體會在春寒料峭中踏青、插柳、放風箏、蕩秋千,去親近大自然。更別說中秋節(jié)賞月、吃月餅、合家團圓,那種節(jié)日的浪漫詩意,充滿人間溫情,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留學生回國時都不忘帶上一個中國千年結,每逢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他們都會打國際長途電話為我們送來美好祝福,這份感動無不散發(fā)著中國文化的極大感召力。
四、文化課程的開展方式
文化課程的開展方式主要是教員利用多媒體重點講授核心內容,協(xié)助留學生閱讀相關中國文化讀本、觀看中國文化外語視頻資料,或瀏覽國際互聯(lián)網上相關內容,交流心得體會,認識中西文化差異,觀察古今文化異同。另外,利用節(jié)假日、周末等空余時間組織留學生外出參觀見學,讓學員們參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學習實踐活動,組織學員參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地,例如參加廟會、參觀北京故宮、三孔、泰山、泉城濟南等地,親身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yǎng)親華情結,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國際外交、文化傳播做出應有的貢獻。
綜上所述,文化課程是展現中國文化的一個友好平臺,旨在幫助留學生從不同的側面了解中國文化,并使其身心都受到熏陶,從而喜歡上中國文化,愿意成為一名中國文化大使,多方宣傳中國文化、宣傳中國的友好外交姿態(tài)、宣傳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與人為善的崇高品質,打破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惡意宣傳,提升中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美好形象,這正是文化課程開設的最根本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局黎東.文化與國家形象、國際影響力.當代世界,2005,(12).
[2]陳書祿.中國文化概論.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8.
[3]馬敏.中國文化教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4]陳炎.多維視野中的儒家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6.
[5]王岳川.大國形象與中國文化輸出[J].隨筆,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