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亞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困惑的是語文究竟應(yīng)該怎么教才算是好語文課,學生怎樣學才能真正學好語文課。學生學完課文后,心中總是模模糊糊。要問他們懂了沒有,那他們一定說是懂了,但是要是問他們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他們又回答不上來??梢娬Z文教學,不在教授學生已經(jīng)明白的東西,而是要教授學生還沒有明白的東西。
也就是說,語文教學就是要把學生所模糊的地方變得清晰,讓文本在學生的心中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完課文,使學生的心中能亮堂起來。所以,我們說語文教學就是為了點亮學生心中的那盞明燈。教師的點撥、啟發(fā)要使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有一種別有一番天地的感覺,有一種搜奇探險的感覺。既要使其入乎其內(nèi),又要使其出乎其外,達到心與物和的境界。
這才不是為語文教學的至境。如果語文教學僅僅浮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深處,那學生對文本永遠處在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內(nèi)心還是一片模糊。他們還是不會解讀文本。那才是語文教學的失敗。要點亮學生心中的那盞明燈,教師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心中能產(chǎn)生困惑,有惑可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善于激疑。語文說難學,確實很難學。說容易,也確實容易。字、詞、句、篇章、結(jié)構(gòu),這樣的一講,就算完了。至于學生是否聽懂,是否從中明白了一些什么,從中得到了一些什么,那就聽天由命了。
對學生來說,它們習慣了老師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就知不再把語文課當做一門很有學問的課。他們感覺到,教師所說的那些,他們經(jīng)過閱讀也會自己知道。同時考試也不考書本上的內(nèi)容。只要他們平時多讀點書,看點文章,考個及格還是沒有大問題的。所以,它們是不在乎語文課的學習的。語文成學生可上不可上的課之一。
為什么學生會產(chǎn)生那個這樣的想法呢?這與我們的語文教學有關(guān)。我們首先要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興趣,首先就要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起學生的挑戰(zhàn)的欲望,讓他們時常處在一種困境中,長期思考一些看來簡單卻并不簡單的問題。
讓他們感到學習文本的過程就是一個歷險的過程,既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又能滿足它們的求知欲。歷險,首先就是要讓學生心中經(jīng)常有一盞燈,這盞燈伴隨著他,讓他能夠為他們燭照出一片光亮,看清楚一些他們自己不能看到的東西。
我們認為,我們語文教學還在淺層次上漂浮。還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深處,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次的東西。浮光掠影,飄忽虛渺,難以捉摸,味同嚼蠟。學生感覺到語文無非是這樣。所以,逐漸也就對語文產(chǎn)生了厭煩情緒。這是造成語文教學容易學習又不愛學的原因之一。
其實,許多文章對學生來說似乎很簡單,一看就明白,一讀就清楚。但是如果細究,還是大有文章可做。只是我們的教師把文本閱讀的層次定位在中心特點這些東西上,而沒有對這些東西背后的東西深究,給學生造成一種淺的假象。
語文容易的假象。這樣的假象,使得學生不在深入探究挖掘文本。走馬觀花,浮皮潦草也就在所難免了。對深層次的問題不做思考,對一些細微的地方不做細致的考究,了解文章的大意就算是懂得了。所謂好讀書不求甚解,對一般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這種閱讀方式還可以。
但是對閱讀教學,這種讀書方式就顯得有些膚淺。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就是在具體的作品的閱讀過程中來培養(yǎng)。所以,閱讀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看似平常的地方讓他們發(fā)現(xiàn)不平常,在那些看似清楚明白的地方讓他們看出不清楚、不明白。這樣,才可以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深入研讀文本的興趣。
其次,教師要善于通過文本中的人和事,碰撞出學生情感的火花,思想的火花。讓這些火花成為點燃學生心中明燈的火源。學生學習文本的時候常常有一種仰視文本的習慣,他們很少或者不能夠把文本還原到生活層面來理解,他們就文字而文字,而沒有把文字背后的生活,生活背后的作家拿來作為考量文本的東西。造成文本學習的膚淺。其實任何文本都是作家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的結(jié)果。
作品背后是生活,是人。學習文本沒有了作家,那文字只是一堆對學生來說是無用的方塊字而已。學生和文字之間始終隔著一層,他們走不進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也就走不進語言文字中去。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把文字還原為生活,讓學生能感覺到的,實實在在的生活圖景。讓學生透過生活圖景,感受到作家的思想的脈搏,心靈的躍動,情思的飛馳。順著這樣的路徑,學生才能觸摸到語言文字的本質(zhì)。
記得我在講授《開國大典》這一課時,學生對開國大典是的那種場面不能很好的體會,作家寫作時的那種激動心情也很難領(lǐng)會。對此,我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讓他們想象一下他們過六一兒童節(jié)是的熱烈場面和他們激動喜悅的心情。通過這樣的對照比較,學生很快的體會到了作者的心情。感受到了當時熱烈的、激動人心的場景。
再次,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拉近作家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對文本總是抱著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把文本作為一種高不可攀的范本。懷著敬畏之心來學習,這首先就將文本與學生,作家與學生之間隔了一道墻。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教學中,我們只有打破這種文本崇拜癥,把文本還原到生活層面,把作家還原到人的層面來學習文本,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真正融入到文本中,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本的的學習中。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就是要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索意識,生活意識,在學習中讓學生不再感到茫然、昏然。而應(yīng)該讓他們有一種自然的感覺,這樣,才能使學生心中的明燈亮起來,思路開闊起來,思維活躍起來。
(河北省辛集市第二實驗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