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衛(wèi)華,蔣亞雄*,巴俊洲,李軍,吳文宏,唐金庫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河北 邯鄲 056027)
CO2電還原是CO2固定化和資源化的一個重要研究 方向[1-2],與熱化學(xué)還原、光化學(xué)還原等方法相比,電還原法具有反應(yīng)條件溫和、綠色環(huán)保、反應(yīng)產(chǎn)物的種類和產(chǎn)率易控等優(yōu)點。為使CO2轉(zhuǎn)化率較高和產(chǎn)物選擇性較好,研究人員對CO2電還原電極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電極材料不同,對應(yīng)的反應(yīng)產(chǎn)物也不同,產(chǎn)物為甲酸的電極主要有Pb、Hg、In、Cd、Sn等[3]。筆者在研究銦電極電還原CO2時發(fā)現(xiàn),電解電位為-1.8 V(相對于飽和甘汞電極)時,銦電極電還原CO2生成甲酸的電流效率約為39.2%[4]。M.Watanabe[5]和A.F.Cherashev[6]等曾將Cu 系列合金電極用于CO2電還原,發(fā)現(xiàn)這些合金電極可降低電還原CO2的過電位,Cu-Sn、Cu-Pb 等合金還可提高甲酸的產(chǎn)率,表現(xiàn)出一定的“協(xié)同效應(yīng)”。這就說明制備合金類電極是提高電還原CO2活性的一個潛在研究方向。本文通過電鍍制備In-Sn 合金電極,嘗試進一步提高電還原CO2的活性,由于In-Sn 合金的電鍍工藝尚無公開的成熟配方,本文在制備銦電極配方[4]的基礎(chǔ)上設(shè)計了In-Sn合金電鍍液配方,并通過正交試驗優(yōu)化電鍍工藝,考察了In-Sn 合金電極電還原CO2的活性及穩(wěn)定性。
硫酸銦、硫酸亞錫、檸檬酸、羧酸類添加劑TSNA、銨類添加劑CET、還原性酯類穩(wěn)定劑、碳酸氫鉀,均為分析純;體積分數(shù)均高于99.99%的高純N2和高純CO2。
電鍍采用自制雙陽極-陰極移動裝置,電源為DH1718D-2 雙路跟蹤穩(wěn)壓穩(wěn)流電源(北京大華),陰極銅網(wǎng)(50 mm × 50 mm)為銅板腐蝕而成(由安平縣恒昊絲網(wǎng)廠加工),陽極為鈦板,每片陽極與陰極的面積比為1.5∶1.0。電鍍前對銅網(wǎng)進行預(yù)處理,具體為:去污─水洗─堿洗除油(NaOH 15 g/L,Na2CO330 g/L,Na2SiO310 g/L,Na3PO450 g/L,80 °C,30 min)─水洗─強酸洗(濃硫酸300 g/L,濃硝酸150 g/L,濃鹽酸3 g/L,室溫,10 s)─弱酸洗[w(H2SO4)=10%,40 °C,10 min]─水洗?;A(chǔ)鍍液組成和工藝條件為:In2(SO4)340 g/L,SnSO420 g/L,還原性酯類穩(wěn)定劑3 g/L,電流密度1.5 A/dm2,時間15 min,溫度25 °C。
采用JSM-5610LV 型掃描電鏡(SEM,日本電子株式會社)觀察鍍層的微觀形貌,EDAX-Phoenix 能譜儀(EDS,美國伊達克斯)分析鍍層中不同元素的含量,目測觀察鍍層外觀,并用彎折法[7]測定鍍層的結(jié)合力。電極電還原CO2性能在PAR273A 電化學(xué)工作站(美國EG&G 公司)上進行,測試流程如圖1所示,N2或CO2經(jīng)過緩沖罐和流量計,最后通入陰極室,N2用于試驗前吹掃電解液中的溶解氧。三電極體系測試的主要部件為H 型電解池,輔助電極為鉑網(wǎng)電極(15 mm × 20 mm),參比電極為飽和甘汞電極(SCE),工作電極為待研究的電極(10 mm × 20 mm)。工作電極與參比電極之間用鹽橋連接,陰陽極室用Nafion117 膜隔開,電解液為0.2 mol/L 的KHCO3溶液。恒電位電解的電位為-1.8 V (vs.SCE,下同),電解時間2 h,用HP7890 氣相色譜儀(美國安捷倫)分析電解產(chǎn)物甲酸的質(zhì)量濃度;極化曲線的掃描電位范圍為-1.4~-2.0 V,掃描速率10 mV/s;電解和極化掃描過程中連續(xù)通入高純CO2,流量為40 mL/min。
圖1 三電極體系測試流程Figure 1 Process flow diagram for three-electrode system testing
2.1.1 鍍液配方設(shè)計
In3+和Sn2+的平衡沉積電位分別為-0.345 V 和-0.136 V,相差約200 mV,因此單靠調(diào)節(jié)金屬離子濃度的比例使二者的沉積電位接近不太現(xiàn)實,需尋找合適的配位劑和添加劑才能實現(xiàn)共沉積。由于在較高酸度條件下(本工藝鍍液pH 為1.4~2.0),檸檬酸對In3+無配位作用[8],但對Sn2+有一定的配位作用[9],鍍液中含檸檬酸時,Sn2+的沉積電位將變得更負,In3+的沉積電位變化不大,二者的沉積電位接近,因此,選用檸檬酸作配位劑。但檸檬酸在酸性環(huán)境中的配位作用不是很強,因此,還需通過加入添加劑進一步降低Sn2+的沉積電位。
不同鍍液配方見表1,皆以硫酸銦和硫酸亞錫為主鹽,分別在基礎(chǔ)鍍液中加入配位劑、添加劑、配位劑+添加劑以及配位劑+復(fù)合添加劑,考察不同組分對鍍層性能的影響。羧酸類添加劑TSNA 除具有增強金屬離子沉積的極化能力外,還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亞錫離子氧化。
表1 不同In-Sn 合金電鍍液配方Table 1 Different formulations for In-Sn alloy plating bath
2.1.2 鍍液配方篩選
用彎折法測定鍍層的結(jié)合力,目視觀察鍍態(tài)鍍層和恒電位電解后鍍層的外觀,并在電化學(xué)工作站上測定電極電還原CO2的活性,結(jié)果見表2。
表2 不同配方鍍液制得的In-Sn 合金鍍層性能Table 2 Properties of In-Sn alloy coating prepared from the plating baths with different formulations
由表2可以看出,配方2、4、6、7 制得的鍍層外觀和結(jié)合力較好,其余配方所得鍍層性能相對較差,出現(xiàn)邊緣效應(yīng)、變色、鍍層脫落等現(xiàn)象。從表2也可看出,在所設(shè)計配方中配位劑和添加劑組合對改善鍍層外觀和結(jié)合力的能力大致有如下關(guān)系:配位劑 + 復(fù)合添加劑 > 配位劑 + 單一添加劑 > 配位劑 > 添加劑TSNA > 添加劑CET。配位劑和添加劑的結(jié)合使用可有效增強金屬電沉積的極化能力,使2 種金屬的沉積電位較大程度地接近,從而實現(xiàn)In3+和Sn2+的共沉積,獲得外觀均勻、結(jié)合力良好的鍍層。
另外,各電極上生成甲酸質(zhì)量濃度的大小關(guān)系為:配方6 > 配方1 > 配方7 > 配方5 > 配方2 > 配方3 >配方4,并且均高于In 電極(166 mg/L)[4],配方6 的In-Sn 電極產(chǎn)甲酸質(zhì)量濃度高達347 mg/L,是In 電極產(chǎn)甲酸質(zhì)量濃度的2.1 倍,說明由In、Sn 組成的合金電極可明顯提高電還原CO2的活性。綜合考慮鍍層的物理性能及電還原CO2活性,配方6 是較好的配方,以下將通過正交試驗對配方6 進行優(yōu)化。
以電極恒電位電解2 h 后生成甲酸的濃度為考察指標,按L9(34)正交表對配方6 進行正交優(yōu)化,正交試驗結(jié)果見表3。
表3 正交試驗設(shè)計及結(jié)果Table 3 Design and result of orthogonal test
由表3可知,各因素對電極電還原CO2活性影響的大小順序為:A{ρ[In2(SO4)3]} > C[ρ(TSNA)]> B[ρ(SnSO4)]> D[ρ(檸檬酸)],因素A、B、C 對甲酸產(chǎn)量有顯著影響,A、C 的影響最為顯著,這可能是因為硫酸銦的和添加劑TSNA 的質(zhì)量濃度能較大程度地影響鍍層成分和結(jié)構(gòu),進而影響電極電還原CO2的活性。檸檬酸的質(zhì)量濃度對電極的活性影響最小,這可能是因為在考察的質(zhì)量濃度范圍內(nèi),檸檬酸對金屬離子的配位能力已達極限,對金屬電沉積極化的增強能力相當,致使其對鍍層成分及結(jié)構(gòu)的影響較小。以各因素的3 個水平值為橫坐標,每一水平對應(yīng)結(jié)果的均值為縱坐標作圖,結(jié)果見圖2。
圖2 各因素水平的變化趨勢Figure 2 Variation trend of different factors and levels
水平變化趨勢圖可直觀地反映鍍液中各成分影響電極活性的規(guī)律。從圖2可知,隨硫酸銦和添加劑TSNA質(zhì)量濃度改變,曲線的波動較大;隨檸檬酸質(zhì)量濃度變化,甲酸產(chǎn)量變化不大,維持在240~260 mg/L。曲線的波動程度反映了各因素影響電極活性的顯著性,結(jié)果和極差分析一致。從圖2還可看出,各因素的最優(yōu)水平分別為A2、B3、C1、D2,最優(yōu)的鍍液配方為A2B3C1D2(與表3中的實驗6 的條件相同),即:硫酸銦50 g/L,硫酸亞錫30 g/L,添加劑TSNA 4 g/L,檸檬酸40 g/L。
采用最優(yōu)配方制備In-Sn 合金電極,并對其性能進行表征。
2.3.1 元素組成
In-Sn 合金電極表面鍍層呈均勻的灰白色,結(jié)合力優(yōu)良。圖3為電極表面鍍層的EDS 譜圖。從圖3可知,鍍層中含有In、Sn 元素,同時還存在少量的基體Cu元素。另外,In-Sn 合金中In 元素與Sn 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8.6∶91.4。這說明采用最優(yōu)配方可制得In-Sn 合金電極。
2.3.2 電還原CO2活性
圖3 In-Sn 合金鍍層的EDS 譜圖Figure 3 EDS spectrum of In-Sn alloy coating
將In-Sn 合金電極在-1.8 V 電位下電解2 h,通過氣相色譜分析可知,甲酸產(chǎn)量為382 mg/L,以此計算 得到電還原CO2的電流效率為71%,遠高于In 電極電還原CO2的電流效率(39.2%)[4],同時也高于實驗室制備Sn 電極的電流效率(46%)。由此可知,In-Sn 合金電極電還原CO2的活性比單一元素電極大很多。
2.3.3 穩(wěn)定性
在-1.8 V 恒電位下對最優(yōu)電極連續(xù)電解202 h,分別在電解100 h、200 h 時更換新電解液,并測定電解2 h、102 h、202 h 時產(chǎn)生的甲酸量和對應(yīng)的極化曲線。測得的極化曲線見圖4。
圖4 In-Sn 合金電極恒電位電解不同時間后的極化曲線Figure 4 Polarization curves for In-Sn alloy electrode after potentiostatic electrolysis for different time
從圖4可知,電解100 h 后,電流比剛開始電解時略有降低,但與電解200 h 后的電流基本相等,電極電解2 h、102 h、202 h 時的甲酸產(chǎn)量分別為382 mg/L、356 mg/L、361 mg/L,雖然較長時間電解后甲酸產(chǎn)量略有降低,但仍與電解初始時很接近。這說明電極在反應(yīng)過程中并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穩(wěn)定性良好。
觀察電解202 h 后的電極發(fā)現(xiàn),鍍層無脫落,但顏色略微變暗。圖5為電解前和電解202 h 后鍍層的SEM照片。從圖5可知,電極表面晶粒為“針狀”結(jié)構(gòu),整體分布均勻,覆蓋規(guī)整。隨電極反應(yīng)的進行,電極的晶粒呈現(xiàn)“收縮”的傾向,這可能就是電極顏色變化的原因,也是銦-錫電極電還原CO2活性略有降低的原因,但這種變化并沒有導(dǎo)致電極活性和穩(wěn)定性惡化。
圖5 電解前后In-Sn 鍍層的SEM 圖Figure 5 SEM images of In-Sn electrode before and after electrolysis
(1) 電鍍制備In-Sn 合金電極的最優(yōu)工藝條件為:硫酸銦50 g/L,硫酸亞錫30 g/L,檸檬酸40 g/L,添加劑TSNA 4 g/L,穩(wěn)定劑3 g/L,電流密度1.5 A/dm2,溫度25 °C,pH 約1.5。
(2) 最優(yōu)工藝下所得In-Sn 合金鍍層呈均勻的灰白色,結(jié)合力良好,m(In)∶m(Sn)為8.6∶91.4;In-Sn電極電還原CO2生成甲酸的電流效率達71%,遠遠高于In 電極;恒電位電解202 h 后,該電極性能并無太大變化,穩(wěn)定性好。
[1]KANECO S,VISWANATHAN B,KATSUMATA H.Photo/electr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in the environment,energy and fuel [M].Kerala:Research Signpost,2005:357-388.
[2]HALMANN M M,STEINBERG M.Greenhouse gas carbon dioxide mitig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M].Boca Raton:CRC Press,1999:411-515.
[3]JITARU M.Electrochemical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fundamental and applied topics [J].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Metallurgy,2007,42 (4):333-344.
[4]湯衛(wèi)華,蔣亞雄,巴俊洲,等.電還原CO2銦電極的制備研究[J].艦船科學(xué)技術(shù).2008,30 (6):274-278.
[5]WATANABE M,SHIBATA M,KATO A,et al.Design of alloy electrocatalysts for CO2reduction:III.The selective and reversible reduction of CO2on Cu alloy electrodes [J].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1991,138 (11):3382-3389.
[6]CHERASHEV A F,KHRUSHCH A P.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at the tin-cadmium and tin-zinc alloys [J].Russian 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1997,33 (2):181-195.
[7]張允誠,胡如南,向榮.電鍍手冊[M].3 版.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3:662.
[8]申承民,張校剛,力虎林.電化學(xué)沉積制備半導(dǎo)體CuInSe2薄膜[J].感光科學(xué)與光化學(xué),2001,19 (1):1-8.
[9]王玲,孫宇宏.電鍍錫鋅合金工藝[J].材料保護,1996,29 (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