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鑫業(yè)
王國維有人生三境說:“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孔子也有人生三境說:“少年人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中年人血氣方剛,戒之在斗;老年人血氣已衰,戒之在得?!?/p>
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別樣的“三境”。2011年,一個步行在高速公路被交警勸阻的40歲男人,也有三境,他的三境小一些,但很溫暖:“日行一百里,小年夜在岳父家過,大年三十給母親磕頭。”當(dāng)時,眼看勸阻會貽誤男人偉大的“三境”,交警竟呼喚同事替班,自己開車送了他300公里。
當(dāng)然,這不是典型的三境。水的三境,才更像三境:“不污,不形,不滅?!薄慌峦骱衔郏瑳]有固定的形狀,生生不滅。最近,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水還有更偉大的第四境——平衡和參與地球的自轉(zhuǎn)公轉(zhuǎn)。
1989年,在蘇州寒山寺參加一個“為世界和平祈禱”的活動,晚上與住持閑聊,他說了一個佛門中人的三境:“忘記自己是誰;忘記此地是哪里;忘記還有生死這回事?!碑?dāng)時,我抑郁癥嚴(yán)重,便很想知道人的生死預(yù)期,談著談著,談到了死的困惑。沒想到,他一句話便把我點醒:“施主的肉胎系白白所得,談何懼與不懼!”譯成口語,就是:“人生在世,買一根油條尚且要付錢。上天把身體賒給你,分文未取,他要拿走的時候,還輪得上你來說三道四?”真是好境界!
民國時期,杭州流行三種人的三種生活方式,也算是三境:一種是落魄文人,“釣一只蝦,暖三盅酒喝”;一種是普通人家,“抓一條魚,分三家人吃”;還有一種是有錢人,“做一票生意,養(yǎng)活三代人”。另外,當(dāng)代的宅女宅男也有三境:“不洗,不喝,不出門”和“不嫁,不娶,不見祖母”。為何是不見祖母,而不是不見父母呢?因為祖母要嘮叨呀,而父母是早已司空見慣,無可奈何了。
搞藝術(shù)的也有三境,他們“白天,糊涂一丈;傍晚,入木三分;凌晨,離地半尺”,或者“看電影時忘帶眼鏡,下館子時忘帶酒,談戀愛時忘帶女友”。
其實,做過“呵苗如子、殺人如麻、揮金如土”這些事情的曾國藩,也有人生三境:“少年經(jīng)不得順境;中年經(jīng)不得閑境;晚年經(jīng)不得逆境。”
摘自《莫愁·天下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