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壯
中國古代的璽印藝術,萌發(fā)于商代,經秦、漢、魏晉、南北朝以實用為主的發(fā)展階段,奠定了漢印這一印式的形制、規(guī)模和藝術風格,形成了印章藝術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因此,人們常常將“秦漢印章”與“晉唐書法”“宋元繪畫”相提并論。
秦代皇帝的印章獨家稱“璽”,用玉做材質。秦代官印文字用的是一種叫“摹印”的專用入印書體——這種書體是在秦統(tǒng)一使用的小篆的基礎上形成的文字。它以小篆婉轉勻暢的篆法為基礎,結體較為方整,字法亦篆亦隸,在漢代又稱為“繆篆”。
秦代的官印以白文印為主,很多官印有界格,縱向往往略長(圖1-圖3)。雖然秦朝的統(tǒng)治僅有15年,但是,秦印卻為漢代印章制度的進一步規(guī)范作了準備。秦代的私印與官印不同,由于沒有特殊的規(guī)定,它較多地沿襲了戰(zhàn)國以來私印的體式,并一直持續(xù)到西漢中期。
西漢初期的官印沿襲秦制(圖4-圖5),因此,如果沒有職官或確切的文獻記載,很難將秦印與漢初官印截然區(qū)分開來。漢代的官印分中央政府和諸侯國制作頒發(fā)兩類,均按當時的制度制作頒發(fā)。官印的質地、鈕式、印文稱謂、字數(shù)等,均按職官秩級的高低,嚴格規(guī)定等級。秩級二百石(dàn)以上的官印都稱“通官印”;除帝后璽之外,通官印均為方形,邊長為漢制一寸(2.2cm-2.4cm)。
西漢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和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兩次頒發(fā)詔令,規(guī)定秩級二千石以上的官印稱“章”,秩級二百石以上的官印稱“印”;“繆篆”成為官印的標準字體。“繆篆”比同時代的實用隸書多圓轉之意,印文趨于方整,風格雄渾典重。因而,這一時期的官印被認為是漢印的典范(圖6)。
王莽篡漢后,改國號為“新”。雖然其印章制度基本延續(xù)西漢既定的傳統(tǒng),但由于廢除了四字印,實行五字、六字印,因而每個字分布的空間較西漢官印狹長,這一比例更為符合印篆流美的字態(tài)。其中,有些字的篆法和所占的空間頗具特色(圖9-圖10)。
東漢初期的官印制度依照西漢印制,其基本制度與西漢時期并無區(qū)別。這一時期制作的官印相當精美,但印文比起西漢時期更趨方整(圖11)。
東漢后期直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紛起,官印制作較為粗糙。此時,軍中有一種用于臨時封授的將軍印,亦稱“急就章”。這一類印章,不同于制作精細的鑄?。ㄒ娤聢D)和鑿印(見下圖),由于刻鑿匆忙,印文隨處生姿,融筆意與刀味于一體(見下圖)。
中國古代的璽印經秦代短暫的過渡,在長達420多年的兩漢時期,其官印從西漢初期對秦印的繼承,到武帝時期確定官印制度,促成了印章制度的日趨完善,印文書體也完成了從“摹印篆”到“繆篆”的轉換;從王莽改制,到東漢恢復漢制,印文字體使用成熟的漢繆篆,印章制作也從以鑄造為主,到鑄鑿兼用。至此,以白文為主的漢代官印,無論從印章制度、印文書體還是印面樣式諸方面,都已成熟定型。因而,從嚴格意義上說,漢印主要指兩漢時期的官印,而以武帝時期的官印最為典型。然而,由于三國、兩晉、南北朝官印的制度、印篆、布局、制作方法與兩漢時期的官印有著難以分割的關系,因此,廣義上的漢印,上自西漢,下至魏晉南北朝,跨度近800年。
當然,這一時期的私印,因受官印的影響,亦構成了漢印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比起官印,私印的書體、布局、印面形式等方面都顯得更加自由靈活、豐富多彩。 (圖例請參閱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