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平
地方電視臺的新聞報道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為當地的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因為長期以來形成的政論風格和新聞播報的模式,使得時政新聞在當今這個傳媒多元化的時代顯得有些落伍了。改進新聞報道,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離開創(chuàng)新,新聞將失去鮮活的生命力。時政新聞尤其要創(chuàng)新,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宣傳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贏得更多的觀眾。很多新聞媒體都曾經提出過改革新聞報道,但經過幾年的檢驗,收效甚微。那么到底該如何創(chuàng)新呢?如何做到新聞報道讓觀眾滿意呢?筆者認為,在服務黨和政府工作的前提下,也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享受傳媒服務的要求,就是說我們要做老百姓看得懂、喜歡看的時政新聞。
現在的觀眾都很有新聞意識,他們時刻關心著國家大大小小的事務。但是我們的時政新聞中不可避免地有很多的會議報道,而且很多報道一般化、套路化,領導和出席人員的鏡頭搖一搖,晦澀難懂的解說擺一擺,這些老套陳舊的手法,枯燥乏味的語言,嚴重影響了受眾的收看心理,因此如何做好會議報道是時政新聞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中之重。
中國傳媒大學朱羽君教授曾有過形象的論述:“經濟建設、三農、教育、再就業(yè)等是政府目前最為關注的領域,而這些硬梆梆的問題只要稍加轉化,同樣也是百姓最為關注的票子、房子、孩子、車子、位子,所謂‘新五子登科’,視角轉變之后的新聞同樣能吸引百姓的目光?!雹購倪@里我們可以看出,老百姓之所以對時政新聞提不起興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新聞報道的切入點沒有平民性,讓本來關乎民計民生的新聞看起來只是政府在自說自話。因此要使會議報道貼近觀眾吸引觀眾,記者就必須緊緊抓住與廣大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內容,只要在報道中選擇合適的切入點,突出“平民性”,就能吸引觀眾。比如桂林電視臺2012年2月8 日播出的新聞《桂林率先啟動便民措施 區(qū)內居民可跨戶籍就近辦理護照和通行證》,在最初的構想中就是一般的政策新聞,如果這樣處理內容和語言就顯得一般化,后來制片人和記者溝通后,采用了跟隨拍攝一位市民去辦證的全過程,通過他的親身體會來具體闡述新舉措后老百姓能得到的便利,這種處理方式與傳統(tǒng)的時政新聞報道相比,最大的變化是改變了新聞的報道角度。采用前后對比的方式,讓觀眾切實感受到了新政策的好處。這樣做新聞,內容并沒有增加,只是切入點變成了具體的人、具體的事,變成了平民的視角,這樣的新聞傳播效果無疑會更好,因為我們是從觀眾應知、想知、感興趣的出發(fā)點來選擇報道的切入點的,因此從一開始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
時政新聞的優(yōu)勢在于它的權威性,因此時政新聞不應僅僅停留在報道表層的事件,而是要努力尋找新聞背后能夠引發(fā)人們深思的東西,發(fā)揮黨的“喉舌”輿論導向作用,樹立起時政新聞的權威形象。例如2008年桂林市出現冰凍雪災以及四川汶川發(fā)生地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時候,我們能打破常規(guī),推出大容量的特別報道,及時準確地為老百姓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報道,成為當時老百姓了解情況和政府及時發(fā)布消息的重要平臺。我臺還派出了特別報道小分隊,深入冰雪災害中受災嚴重的縣區(qū),把災情及時反饋回來;還派出了記者帶著桂林人民的情誼到地震災區(qū)看望慰問了那里的群眾。我們做到了邊走邊報道,把一路的所見所聞所感及時傳遞給電視觀眾,那段時間家家戶戶都在收看新聞節(jié)目,還有很多熱心的觀眾不斷給電視臺來電詢問情況或者要求捐款捐物。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只要滿足普通民眾對新聞的需求,那么我們節(jié)目在影響力和收視率方面就能取得突破性的效果。
以上讓我們領悟到,題材不是決定一個媒體和欄目成敗的關鍵,只要回歸新聞本源、滿足民眾的新聞期待就能做出好新聞。因此這幾年我們加大了對記者走基層的新聞制作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的走基層活動。如在2012年護士節(jié)期間,我們沒有像以往對這些節(jié)日的宣傳那樣僅僅停留在對慰問、技能比拼或者是演出的報道,而是走近她們,制作了系列報道《走近白衣天使》,真實地記錄了一位普通護士的工作和生活,讓鏡頭語言來訴說護士辛苦忙碌的工作場景,我們無需太多的解說詞,觀眾就能感受到她們工作的不易。這樣的新聞報道就真正做到了到老百姓中間去,做最真實的新聞。
我們的新聞是做給老百姓看的,我們的觀眾在通過電視來看新聞的時候,肯定是希望不花力氣,一看就清晰,一聽就明白,這就要求我們的畫面一目了然,語言樸實易懂,編輯流暢自然。因此記者編輯在制作新聞,尤其是解讀關系百姓民生的重大政策時,要善于化繁就簡,讓普通的電視觀眾在第一時間理解政策,明白政策與自己的關系。
觀眾看電視不比看報紙看電腦,播音員一遍稿子念過去,如果有不易明白的詞匯觀眾只能靠猜測,沒法要求重聽一次。所以,我們的記者在撰寫文稿時要學會言之有物,要讓人聽懂。不能單純追求詞語的華麗,只有用通俗、準確、明白的語言來對畫面進行詮釋、補充和提升,再配合同期聲和畫面來沖擊觀眾的視、聽覺等感官,才能做到與觀眾進行感情交流。
要讓時政報道透出“人性”的味道,我們必須加大同期聲、現場聲的使用。在我們的時政新聞里,作為主角的領導人很少開口,觀眾聽到的都是播音員的聲音,這就導致新聞缺乏真實性和吸引力。同樣的話讓新聞的主人公自己說出來要比播音員播報更具有鮮活的感覺。
新聞節(jié)目也要有編排?不就是把重要的放頭條嗎?其實不盡然,時政新聞不能再簡單機械地堆砌新聞,而是應該根據具體的內容和特點以及內容的時效性來編排,爭取收到1+1>2 的新聞宣傳效果。
首先要用老百姓關心的重大事件作為頭條,讓時政新聞真正符合黨中央提出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袄习傩盏溺R頭多了,關乎日常生活的事情具體了”“大道理變成了老百姓能聽懂理解記住的東西,還能用得著了”……這些觀眾的感觸才是我們工作的追求。第二要精練節(jié)目的提要和新聞的標題。要在第一時間抓住觀眾的好奇心,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準確而又精練地提取每一條新聞的看點,連接成新聞串,避免觀眾的視覺疲勞,讓他們始終有興奮點在我們的節(jié)目中。對一些題材的新聞要有計劃地制作相關新聞回顧或者新聞解讀,讓觀眾能看懂每一條新聞。第三,找到新聞間的關系點,讓節(jié)目互聯互動起來,形成一個對比或者一個遞進的關系,這樣的編排就比單獨羅列新聞有著更廣泛的影響力??傊?,只要我們的記者編輯多動腦筋,就一定能在細微處找到可以深挖細耕的地方!
盡管現在網絡等媒體日漸發(fā)達,但是傳統(tǒng)的時政新聞依然是目前電視新聞傳播的主渠道。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報道,讓更多的版面?zhèn)鬟_老百姓的心聲,架起政府與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相信經過我們不懈的努力,時政新聞是可以做出老百姓愛看的好新聞的。
注釋
①朱羽君:《轉型與提升:南京電視新聞現象再思考》,《現代傳播》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