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建堂 劉明杰
(河北省黃壁莊水庫管理局 鹿泉 050224)
黃壁莊水庫位于石家莊市西北滹沱河干流上,是一座重要的大(1)型水利樞紐工程,總庫容12.1m3。水庫于1958年動工修建,1960年蓄水,1965~1968年進行擴建,“96.8”洪水后,于1999~2005年進行了除險加固。水庫樞紐建筑物主要由主壩、副壩、電站重力壩、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新增非常溢洪道和靈正渠穿壩涵管組成。水庫正常蓄水位120m,設計洪水位125.84m。
副壩是黃壁莊水庫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壩型為水中填土均質(zhì)壩,局部為碾壓式均質(zhì)土壩,壩長6907.30m,壩頂高程為129.2m,最大壩高19.2m,壩頂寬6.5m。副壩在建成初期就產(chǎn)生了許多隱患,幾十年一直帶病運行,除險加固時,副壩采取了垂直防滲墻措施加固,徹底消除了副壩的安全隱患。
副壩混凝土防滲墻位于壩軸線上游2.9m,樁號A0+840.00~A5+700.00 之間,墻體總長4860m,厚80cm,墻頂高程125.5m,最深達65m,墻底入巖深度1.0~2.0m,墻體材料采用普通混凝土,標號為C10W8,截滲面積27.15萬m2。由于副壩地層地質(zhì)條件復雜,壩體施工質(zhì)量較差,防滲墻施工工藝與原有地質(zhì)條件不相適應等原因,造成了在防滲墻施工中先后共發(fā)生過7 次塌坑,除5號塌坑位于樁號A2+848.00~A2+861.00 外,其余塌坑均發(fā)生在樁號A4+026.27~A4+360.00 之間,長度約330m的范圍內(nèi),因此將該壩段稱為塌壩段。
副壩塌壩段A4+ 064.00、A4+ 088.70、A4+127.00、A4+316.00 等斷面滲壓計考證見表1。
表1 副壩塌壩段滲壓計考證
續(xù)表
2.2.1 滲壓過程分析
根據(jù)實測資料繪制塌壩段各觀測斷面滲壓過程線。
副壩A4+064.0 斷面滲壓水位過程線見圖1。該斷面防滲墻上游滲壓水位變化趨勢與庫水位相似,下游滲壓水位過程線隨庫水位的變化有所反映,但變化幅度較小,防滲墻防滲作用較明顯。
圖1 副壩A4+064.0m 斷面滲壓水位過程線
副壩A4+086.7 斷面滲壓水位過程線見圖2。該斷面上游3支滲壓水位過程線變化趨勢與庫水位相似,且上游3支不同高程的滲壓計(P0-1、P0-2、P0-3)水位十分接近,可能與該段所處的紅土卵石層、卵石層及砂層的透水特性有關(guān);下游滲壓水位對庫水位的變化略有反映,水位在95.3~100.8m 之間變化。
副壩A4+088.7 斷面滲壓水位過程線見圖3。該斷面下游3支滲壓計(P0-8、P0-9、P0-10)滲壓水位過程線變化趨勢一致,且對庫水位的變化略有反映,水位在95~100m 之間變化。P0-11 滲壓計水位不隨庫水位變化而變化,水位一直為107.95m 左右,基本為滲壓計埋設高程107.91m,分析原因可能是埋設位置較高,監(jiān)測不到水位,反映出滲壓水位亦為不真實水位。
圖2 副壩A4+086.7m 斷面滲壓水位過程線
圖3 副壩A4+088.7m 斷面滲壓水位過程線
副壩A4+127.00 斷面滲壓水位過程線見圖4。該斷面上游滲壓水位與庫水位過程線一致,下游滲壓水位對庫水位的變化也有相應反映,變幅在95~100m之間,上、下游滲壓水位相差14m 以上,防滲墻作用明顯。
副壩A4+316.00m 斷面滲壓水位過程線見圖5。該斷面防滲墻上游滲壓計PS4-31 滲壓水位與庫水位變化相一致,下游3支滲壓計滲壓水位對庫水位的變化也有相應反映,變幅在96.5~100m 之間。防滲墻上、下游滲壓水位相差11m 左右,防滲墻防滲作用較明顯。
圖4 副壩A4+127.00m 斷面滲壓水位過程線
圖5 副壩A4+316.00m 斷面滲壓水位過程線
2.2.2 防滲墻前后滲壓水位對比
選擇防滲墻施工完成后庫水位相對較高、穩(wěn)定時間較長的2004年10月庫水位119.50m 時(接近水庫正常蓄水位),對各觀測斷面防滲墻前、后同高程的滲壓水位進行對比分析,分析結(jié)果見表2。
表2 副壩防滲墻前后滲壓水位對比(庫水位119.50m)
續(xù)表
從表2 中可以看出,在庫水位119.50m 時,副壩塌壩段各斷面混凝土防滲墻上、下游測點水位差比較明顯,一般滲壓水位降低在14m 以上,對滲流水頭的消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說明防滲墻的防滲效果明顯。
a.大部分滲流監(jiān)測儀器運行正常,監(jiān)測資料能反映出埋設部位地下水的滲壓狀態(tài),滲流規(guī)律正常。
b.混凝土防滲墻上游滲壓水位對庫水位具有相關(guān)反映,滲壓水位過程線與庫水位變化趨勢十分相似,防滲墻下游滲壓水位有明顯降低且變幅較小。
c.副壩塌壩段各斷面混凝土防滲墻后滲壓水位下降明顯,上、下游測點水位差一般在14m 以上,對滲流水頭的消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說明防滲墻的防滲效果明顯。
在塌壩段及其附近樁號A3+ 860.00、A4+088.00、A4+129.00、A4+314.00 等處布設了4個豎向位移監(jiān)測斷面,在每個監(jiān)測斷面的上游壩坡125.3m高程、壩頂下游壩肩及下游120.0m 高程各設一個測點。布設位置詳見表3。
表3 塌壩段表面變形標點考證
另外,在塌壩段還布設了施工期臨時沉降觀測點,共布設3個監(jiān)測斷面,每個斷面3個測點,共9個測點,以觀測施工期塌壩段的沉降變形,現(xiàn)已作為永久豎向位移測點觀測。該壩段壩面沉降點布設位置見下頁表4。
2006~2010年塌壩段各期豎向位移觀測數(shù)據(jù)見下頁表5。
表4 塌壩段壩面沉降點埋設考證
表5 塌壩段表面豎向位移統(tǒng)計表 單位:mm
由豎向位移量統(tǒng)計表看出,副壩存在下沉趨勢,塌壩段尤其明顯。從趨勢上看,平行于壩軸線方向,塌壩段的豎向位移隨樁號的增加而遞減,以樁號A4+129.00 處的FS8-1(位于塌壩段壩頂路面)位移最大,2008年5月(平均庫水位為113.06m)最大位移量為29.798mm,其次是A4+088.00 斷面的FS7-1,最大位移量為24.57mm。在垂直于壩軸線方向,A3+800.00斷面的沉降規(guī)律是壩肩處最大,而塌壩段是貼坡平臺上游側(cè)的豎向位移量最大,其次是壩肩和下游壩坡的豎向位移。塌壩段由于受深層復雜的地質(zhì)、地層條件的變化以及施工措施影響,豎向位移量比其他部位大是正常的。2010年6月數(shù)據(jù)成果顯示,所有測點的位移量均有抬升現(xiàn)象,可能與當期測量時庫水位相對較低(最低時為109.70m),而氣溫又相對偏高(當日氣溫29℃)有關(guān)。
塌壩段壩面點的沉降位移統(tǒng)計量見表6。
表6 塌壩段壩面沉降觀測點位移量統(tǒng)計 單位:mm
從整個沉降數(shù)據(jù)分布看,平行于壩軸線方向,左端的沉降大于右端沉降,垂直于壩軸線方向,上游側(cè)的沉降大于下游側(cè)的沉降。最大沉降發(fā)生在樁號A4+067.70 斷面,距壩軸線上游16.4m的EM01 點,2008年5月沉降量為42.49mm;從時間角度來看,基本上是2008年的沉降量最大,沉降速率在2006~2007年最大,為0.017mm/天,隨時間推移,沉降速度變緩,各沉降點的沉降趨于平穩(wěn),沉降速率也越來越小,說明塌壩段表面的沉降逐漸趨于穩(wěn)定。
通過塌壩段表面變形觀測資料分析看,塌壩段存在變形,且較其他壩段變形較大,這與其地質(zhì)條件有關(guān)。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變形逐漸趨于平緩,符合壩體變形規(guī)律。目前塌壩段變形比較穩(wěn)定,該段壩體運行安全。
綜上所述,經(jīng)過對副壩塌壩段實測滲流、變形觀測資料分析,塌壩段滲流穩(wěn)定,防滲墻防滲效果顯著;壩體存在位移,遵循變形規(guī)律,現(xiàn)發(fā)展緩慢,趨于平穩(wěn),無不均勻沉降,壩體的整體性較好。在正常蓄水位情況下,副壩塌壩段壩體變形基本穩(wěn)定,壩基滲流是安全的。
但副壩塌壩段地質(zhì)情況比較復雜,工程加固措施也不同于其他壩段,壩體新回填土厚達12m,雖經(jīng)受了較高庫水位的考驗,但尚未遭遇高洪水位、庫水位驟降等工況檢驗,需繼續(xù)加強對該壩段監(jiān)測,確保副壩工程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