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河北聯(lián)合大學外語學院大學英語二部,河北 唐山 063009
我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提出“東學西漸”理論來論述中國文化對當今世界的影響。英國著名學者湯因比在《展望21世紀》一書中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和墨家的仁愛、兼愛思想學說,是醫(yī)治現(xiàn)代社會文明病的良藥。但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尤其是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中國人和中國文化遠遠沒有顯示具有上千年文化傳承的學者和古老文化大國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yǎng)和獨立的文化人格,這種現(xiàn)象被稱之為“中國文化失語癥”(呂吉瑛,2006)。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體現(xiàn)在其經濟和軍事實力上,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在其文化的軟實力上。孫子兵法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方為上策。而在當今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社會,文化強勢成為一個國家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最大法寶。面對著強勢的西方文化的沖擊和滲透,我們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機遇。如何保證本土文化的民族性,時代性是我們需要認真思索的課題。而高等教育則在文化發(fā)展的進程和演變中肩負著實現(xiàn)文化本土化的重要使命。
關于高等教育本土化的說法并不是現(xiàn)在才有,我們國家對于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問題的關注起源很早,因為中國近代大學的發(fā)展,就開始于對西方大學的移植和模仿,從日本的學制,到原蘇聯(lián)的文理分科,再到美國的學分制,但盡管大量的從西方引進和學習,中國近代大學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遵循了本土化的原則,從而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基本形成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多樣化的大學發(fā)展格局(吳立保,2010)。但現(xiàn)今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新卻仍處于迷茫的階段,其主要原因是不清楚自己的文化之源在那里。因此首當其沖需要改革的就是一些中國現(xiàn)有大學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中國近代大學精神本土化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大學精神的建構必須自覺地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同時不斷吸納世界文明的精華,從而呈現(xiàn)出中國氣派,因此本土化的大學精神建構是大學發(fā)展的核心所在(吳立保,2010)。而大學人文教育本土化則必須首先要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文化自覺。面對21世紀知識經濟和全球化趨勢對人才素質的新要求,讓大學生們從狹窄的專業(yè)中走出來,更多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更加充分地認識和理解自然,社會,價值,傳統(tǒng),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受過教育的人,從而擁有更加完整的人格和品質(趙飛等,2011)。這就是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本文通過對不同年級大學學生本土化意識和文化自覺意識的調查和對比分析,試圖發(fā)現(xiàn)大學教育是否對學生的本土化意識有影響,影響的程度如何,通過找到引起差異的原因來探討影響大學學生本土化意識的水平的因素,為如何促進高校文化本土化發(fā)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大學生的本土化意識和文化自覺意識是影響高校文化本土化發(fā)展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本文的調查問卷的主要目的是研究
1)大學生的中國文化自覺性和本土化意識如何?
2)接受高校教育時間的長短,即年級是否對大學生本土化意識和文化自覺意識的水平有影響?
本次調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次在2010年10月,調查對象為大學一年級學生,本次受測學生為63人,收回問卷63份,其中51份為有效試卷,12份為廢卷,問卷合格率為76.5%。第二次在2012,5月,調查對象為大學二年級學生。本次受測學生為32人,收回問卷32份,其中31份為有效試卷,1份為廢卷,問卷合格率為96.9%。本次調查所使用的調查問卷一共包括15個問題,前14道題目屬于選擇題,有單選和多選兩種題型,第15題為簡答題。本次調查的對象為我校大一和大二學生,專業(yè)涵蓋文理工各專業(yè),基本能代表高校的各個專業(yè)的學生。
第一階段研究的調查結果表明首先學生已經意識到了文化本土化的重要性,但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前景并不是很樂觀,他們認為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和社會對于文化本土化的忽視;其次學生認識到了學校在文化本土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但他們認為學校所作的工作還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最后學生認為高校應更加重視校園文化的本土化,加大宣傳力度,改革課程設置,提高教師本土化意識并加強配套設施建設。男生和女生本土化意識水平區(qū)別并不明顯。但在了解中國文化的渠道上男生和女生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男生選擇最多的渠道是網絡而女生則選擇了電視。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的本土化意識時,對于男女學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應有一定的區(qū)別從而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
2.1.1 大學生對于高校文化本土化建設的觀點
大學生首選的兩種了解他們感興趣的中國文化的渠道是電視68.3%和網絡70.7%,學校教材和教師占到了41.5%和24.4%;大學生認為現(xiàn)在所學教材中涉及中國文化的內容量尚可42.7%和很少48.8%;平時課堂活動中,老師講解中國文化常識情況個別科目教師講解56.1% ,很少講解42.7%;如果說當前中國文化教育缺失,你認為有哪些原因(可多選)學校忽視59.8%,整個社會沒有形成學習中國文化的氛圍80.5% 。本次調查顯示學生具有了一定的文化自覺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其次學生認為學校所作的工作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自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最后學生認為高校應更加重視校園文化的本土化,加大宣傳力度,改革課程設置,提高教師本土化意識并加強配套設施建設。
2.1.2 大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的觀點
大學生認為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相比各國文化各有優(yōu)勢可以相互借鑒91.5%;認為中國文化有必要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而改變 80.5%;對中國文化的未來不樂觀62.2%,很悲觀 9.8%,不清楚10.9%;認為大學生應該在傳承中國文化中擔負著重要的責任92.7%;認為造成當今文化危機主要原因是市場經濟高度發(fā)展,重利輕義57.3%;對于當代中國文化的狀況,56.1%的大學生認為應該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果表明首先學生已經意識到了文化本土化的重要性,也意識到了作為大學生所應該承擔的文化傳承的責任;其次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前景并不是很樂觀,他們認為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和社會對于文化本土化的忽視;最后學生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應該是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必然之路。這一結論與我們所做的第一階段的大一年級學生本土化意識的調查結果吻合。
大一和大二學生的主要差別體現(xiàn)在以下的三個問題上。1)你所在的學校是否開設了涉及中國文化的課程?77.4%的大二學生選擇是,46.3%的大一學生選擇是。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關于文化的課程主要以選修為主,大一的學生對課程安排還不是很熟悉;2)你認為大學生是否在傳承中國文化中擔負著重要的責任?選擇是96.8%的大二學生,90.2%的大一學生。這說明大學教育使學生逐步提高了自己對于文化發(fā)展的意識和責任。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大學教育對于學生的本土化意識發(fā)展還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只是這種促進作用并不顯著,高校本土化建設有待進一步的提高。3)你對中國文化的未來的看法?大二學生選擇很樂觀的為25.8%,而大一學生為11.8%。這也從另一方面證實高校教育在改變學生本土化意識,提高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樂觀情緒有一定的助益,盡管這種助益還沒有從根本上徹底改變學生對于本土文化發(fā)展的態(tài)度和預期。
表1
表2
因此從表1和表2整體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一和大二學生在本土化意識水平上沒有明顯的差別。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1)高校在本土化教育方面宣傳力度不夠,課程內容,課程設計,教師本土化意識和校園配套設備無法滿足學生的文化要求;2)本次調查的學生為大一和大二學生,學生之間受高等教育的時間差別少,因此本土化意識差距不明顯。以后的調查中可以涵蓋大三和大四學生甚至研究生和博士生從而考察整個高校教育對于學生的影響。
全球化帶來了文化教育的國際化而文化教育本身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因此文化的本土化成為中國大學發(fā)展的趨勢和目標。其中大學生的中國文化自覺性則應是大學本土化發(fā)展的重要使命。本次調查顯示,大學教育雖然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樂觀精神有所幫助,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于本土文化發(fā)展的態(tài)度和預期。因此大學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本土意識方面和在校園文化本土化建設方面可提供的空間很大,大學教育的本土化進程任重而道遠。
[1]顧明遠.教育的國際化與本土化.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
[2]呂吉瑛.將“中國英語”引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思考.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6
[3]吳立保.中國近代大學本土化的經驗-基于大學校長的視角.江蘇南教,2010,1
[4]趙飛,吳先華,孟克.國際化抑或本土化-探討我國大學人文教育的邏輯起點.江淮論壇,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