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敬堂
當人們提到“奧運會”的時候,自然會想到“冬奧會”,這4年一次的“兩會”是全世界的盛大節(jié)日,亦是全人類的饕餮大餐。
當人們提到“冬奧會”的時候,自然會想到花樣滑冰、高山滑雪、短道速滑、空中技巧……在所有的競技性體育比賽中,沒有比冬季項目更具有觀賞性了。天地之間擺開戰(zhàn)場,挑戰(zhàn)自然、挑戰(zhàn)人生,在沒有刀光劍影、不見炮火硝煙的擂臺上演繹著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
汗水和血水在這里流淌,勝利和失敗在這里交替,吶喊和歡呼在這里起伏,激情和熱血在這里燃燒,這里是勇敢者演繹人生的舞臺,也是征服者走向勝利的戰(zhàn)場。
在中國,人們對于冬季奧運會的關注度遠遠低于夏季奧運會。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里,冬奧會那是屬于“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一隅的運動,參與者寥寥,難以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正因為如此,中國冰雪運動的故事,如同那些北方的大河,常年被冰雪覆蓋著,很少有人問津。然而,正是在這些含而不露的大河下面,卻激蕩著生命中最動人的旋律。
“奧運之父”顧拜旦說過:“超越別人你可以成為冠軍,超越自己你可以成為英雄?!边@句閃耀著奧運精神的名言,像奧運火炬一樣燃燒成一種力量,煥發(fā)出一種精神,成為勵志經典,精神之源。
是的,每一屆的“兩會”(夏季奧運會、冬季奧運會),都會給我們留下無盡的話題,每一屆的“兩會”都會給我們留下許多的期待。每一次國歌的奏響都是體育健兒送給祖國最好的禮物。每一位參賽者的成功,都飽含了無數(shù)的淚水和汗水。奧運,留給我們太多的故事,留給我們太多的感動。
更高、更快、更強,是奧林匹克運動會標志性的語言,也是奧林匹克運動對全世界人民最好的鼓勵。看著世界紀錄一次次被刷新,我們能感受到人類挑戰(zhàn)極限成功的喜悅;看到運動員跌倒了又爬起來,我們能感受到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所在;看到參賽運動員奪金后的淚水,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成功背后的艱辛。奧運帶給我們的是堅強、努力、振奮、永不言敗。
中國冰雪運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經歷了一個跨越式發(fā)展的輝煌歷程。特別是在21屆溫哥華冬奧會上,中國體育健兒經過奮力拼搏,取得了5金2銀4銅的驕人成績,讓國人為之振奮,讓世人為之刮目。從“名落孫山”到“金榜題名”,實現(xiàn)這個歷史性的跨越,中國用了僅僅30年。30年,一個短短的歷史瞬間,中國的體育事業(yè)和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業(yè)同步發(fā)展,同樣取得了非凡的業(yè)績,在冬奧的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
體育強則中國強。中國冰雪運動的發(fā)展印證了中國正從一個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
冰雪運動是世界體育苑中的一枝奇葩,和夏季奧運會一樣,是世人都在關心和關注的盛會和盛事。
中國是冬季運動的發(fā)源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文化和歷史。可由于種種歷史性的原因,我們遠遠地落后了,并帶著一頂“東亞病夫”帽子被世界所遺忘。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冬季運動開始復蘇,并取得突破性進展,但由于“文革”的影響,又使冬季運動跌入低谷。改革開放后,冬季運動又重現(xiàn)生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為了回顧中國冰雪運動發(fā)展的歷程,為了弘揚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體育精神,為了讓體育精神成為勵志的教科書,也為了激勵廣大群眾熱愛冬季運動,參與冬季運動,全面打造體育強國、運動大國,我們將一部全景式的長篇報告文學奉獻給讀者,全面展示中國冰雪健兒拼搏——奮斗——奪冠的英姿和風采。
有人說,歲月無情,堅冰有痕,當歲月的刻刀在潔白的冰面上劃過,留下的是中國冰雪健兒艱難曲折的劃痕。
有人說,白雪無言,藍天作證,當一片片雪花伴著喜訊從天而降,記下的是中國冰雪健兒為之奮斗拼搏的佳音。
從1952年舉辦首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到成功舉辦世界綜合性冬季體育運動會;從1963年羅致煥取得第一個冬季項目世界冠軍,到2010年中國隊在溫哥華冬奧會以5金2銀4銅滿載而歸,新中國冰雪運動經過一代代人的艱苦奮斗,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實現(xiàn)新的歷史跨越。
這就是他們的人生經歷,這就是他們的人生境界,他們在不斷地戰(zhàn)勝對手成為冠軍的同時,又不斷地戰(zhàn)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追求。
他們是冰雪驕子,他們每個人都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成績,每個人都有一段成功成材的傳奇經歷。他們的故事精彩,他們的事跡感人,他們的動力之源何在?
自盤古開天地,炎黃子孫代代相傳的基因里,歷來不缺刑天斷首、共工觸山的沖天豪氣;不缺神農嘗草、精衛(wèi)填海的獻身精神;不缺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的拼搏精神;不缺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成城眾志。這就是中華民族之魂,這就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精神瑰寶。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精神是意志的凝聚,力量的源泉,生命的支撐。一個國家的生存需要精神,一個民族的興亡需要精神,一支體育大軍的強大同樣需要一種精神。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私奉獻是一種精神,愛崗敬業(yè)是一種精神,為國爭光是一種精神,努力進取是一種精神,鍥而不舍是一種精神,求真務實是一種精神,戰(zhàn)勝自我是一種精神……
高樓大廈是一磚一瓦壘起來的,事業(yè)的輝煌是一點一滴開創(chuàng)出來的。人的一生有很多的事要做,可真正的成功者是那些執(zhí)著做好一件事的人;人的一生有很多的夢想,可真正能把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的是那些扎實工作的人。我們不必感嘆時光如梭,生命苦短,我們能夠做到的是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我們不必哀嘆命運不濟,其實命運就握在自己手里;我們不能預測將來,我們能做到的是把握今天。這是事業(yè)成功者的告白。
巧借一點浩然氣,蔚成人生快哉風。這“浩然氣”就是一種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我們的人生才能更精彩,我們的事業(yè)才能更輝煌。
從平凡走向輝煌,從失敗走向勝利,中國體育健兒們的人生經歷和他們敢于拼搏的精神,帶給人們的不啻是感動,更多的是鼓舞和激勵,他們成功的經歷,告訴人們一個最經典又最樸實的人生信條: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下雪了!
北京昨晚下雪了!
人們奔走相告,告訴還在夢中的朋友,告訴遠在外地的親人。
2011年冬天的這場雪來得是晚了些,準確地說是立春后才來的,可它畢竟還是來了,在那么多人的期盼中,在那么久的等待中。
就在這個無雪的冬天,第七屆亞冬會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斯塔納和阿拉木圖舉行,這是繼溫哥華冬奧會之后的又一次國際賽事,這個賽季正處于中國傳統(tǒng)的春節(jié)期間,精彩的比賽無疑是獻給“中國大年”的特殊禮物。
從1986年日本舉辦第一屆亞洲冬季運動會以來,亞冬會已經是第七屆了。在此之前的六屆亞冬會比賽中,中國隊共獲得71金61銀82銅,總排名第二位,更讓中國隊引以為傲的是,中國運動員楊揚在2003年冬奧會上一人獨攬3金,另一對中國選手申雪、趙宏博組合則在所參加的比賽中實現(xiàn)了四連冠的霸業(yè)。
在本屆亞冬會上,中國隊勵精圖治,再創(chuàng)輝煌,讓國人為之振奮,讓世人刮目相看。
有人說,冰雪是大自然的精靈,是天地間永恒的經典。試想,如果夏天里沒有雨露,冬天里沒有冰雪,這個世界該是一個什么模樣?
說起來,這“冰雪雨露”同屬一個家族,盡管她不停地隨季節(jié)變換形態(tài),可萬變不離其宗,她的本質還是水,和空氣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正因為她是生命的元素,所以人們對冰雪有著特殊的情感,希望和她一起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去體驗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情調。
人們喜歡冰雪,不僅因為她是生命的元素,還因為人們喜歡她的品格。
雪落無聲。雪姑娘總是悄悄地來,又是悄悄地走。來來去去不事張揚,總是那么低調。 她來的時候給人們帶來一個意外地驚喜,她走的時候又給人們帶來一個失落的惆悵。
潔白無暇。雪姑娘總是保持著天使的尊貴和驕傲,無論她在這個世界的任何地方下凡,都是一身潔白的圣裝。
高潔、典雅、飄逸、柔美、溫馨、浪漫…… 這就是雪的品質。
在北京西郊,在人們熟悉的紫竹院公園對面,有一座恢弘的建筑——首都體育館。在首都體育館內有一棟不起眼的五層小樓,樓前掛了一塊很不起眼的牌子——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
2011年歲末,筆者走進“中心”,時任“中心”的幾位領導和筆者進行一次暢談,他們是“中心”主任趙英剛、副主任任洪國。
筆者:趙主任,近年來,中國冰雪運動異軍突起,在國際冰壇上風起云涌,備受國人和世人關注,你能談談冰雪運動的歷史和“中心”的基本情況嗎?
趙:冬季運動相對于夏季運動,是指在天然或人工冰雪場地借助于各種裝具進行的體育運動。冬季運動項目通常分為冰上運動和滑雪運動兩大類。由于冬季項目的國際比賽日益增多,在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后,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決定為冬季運動項目單獨舉行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迄今已舉行21屆。中國是冬季運動發(fā)源地之一,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冬季運動與夏季運動一樣遠遠落后于世界。中國冬季運動管理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國家體育總局下設的一個管理機構,是中國滑冰協(xié)會、中國滑雪協(xié)會、中國冰球協(xié)會、中國冬季兩項協(xié)會、中國冰壺協(xié)會的日常辦事機構,負責我國冬季運動項目的國際交往和技術交流,代表中國參加國際體育競賽。
筆者:你上面提到中國是冬季運動的發(fā)源地之一,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給我們講講好嗎?
趙:中國的滑冰運動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出現(xiàn)了由滑雪發(fā)展而來的“冰嬉”。元代以后,“冰嬉”更為盛行,而且規(guī)模更大。到了明、清時期,“冰嬉”成了宮廷體育運動。北京故宮博物院里珍藏著一幅“冰嬉圖”,它真實記錄了當年清帝在太液池(今中南海)觀看滑冰表演的盛況。說是觀看表演,實際上是在冰上檢閱部隊。那場面宏大,旌旗獵獵,看上去有莊嚴的儀式感,等同于現(xiàn)代“全運會”的開幕式。據(jù)說,這種“冰上閱兵”每年一次,每次都由皇上親自檢閱。由此推斷,這種“冰上運動”至少也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再回顧一下奧運歷史,1908年,倫敦奧運會把花樣滑冰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可“奧運之父”顧拜旦并沒有打算舉辦冬奧會,他的保守讓冬奧會延誤了十多年。1924年,夏蒙尼“國際體育運動周”的成功舉辦,讓顧拜旦改變了主意,在國際奧委會的倡導下,將這次冰上體育運動周追認為“第一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如果顧拜旦當年發(fā)現(xiàn)這張宮藏“嬉冰圖”,也許冬奧會的歷史會因此而改寫。無可否認,這張“冰嬉圖”是中國開展冰上運動的真實記錄,遺憾的是,這個曾創(chuàng)造了“冰嬉”的國度,卻被冬奧會拒之門外若干年。
筆者:中國從人口大國到體育大國,走過了一條怎樣的發(fā)展道路?
趙: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是和國體的強盛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中國不是沒有體育人才,缺乏的是經濟的落后和體育精神的匱乏。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入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大大地推動了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從歷史的斷代看,上個世紀的80年代至90年代,這是中國體育重返奧運舞臺的10年;90年代至上個世紀末,是冬季項目飛快發(fā)展的10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好成績。從2000年至2010年,是冬季項目走向輝煌的10年,集體項目和個人項目實現(xiàn)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筆者:中國冬季項目在短時間內取得讓人振奮的好成績,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趙:成功的關鍵是出路。思路決定出路。思路通了,豁然開朗;思路不通,出路茫然。
筆者:有些項目發(fā)展比較快,像冰壺、像短道速滑,有些項目卻發(fā)展不快,成績平平,這其中的主要問題在哪里?
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運動員,二是教練員。對于運動員來說,不但要具備水平和能力,還要有犧牲奉獻精神。對于教練員來說,要能發(fā)現(xiàn)人才,具備伯樂的潛質,要有先進的訓練理念和科學的訓練方法。除此之外,還要真正為運動員和教練員創(chuàng)造條件,采取“派出去、請進來”兩條腿走路的方法,提高運動員的素質。比如,短道速滑主教練李琰,是從中國走出去的運動員,后來到美國隊當教練,帶出冬奧會金牌運動員,而后,“中心”聘請她回國執(zhí)教,使中國短道速滑隊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業(yè)績,在一個周期內實現(xiàn)了女子短道速滑大滿貫,這是任何一個體育強國(日本、韓國)都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再比如,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我們請了加拿大的外教,和中國教練隊伍結合,在溫哥華冬奧會上拿到一銀兩銅。還有,冰壺項目在中國“登陸”的歷史也不過15年,成立國家隊僅僅7年,在冬奧會拿到銅牌。這些都是我們打破自封走出去、請進來后所出現(xiàn)的新局面。
筆者:趙主任,聽說你畢業(yè)于“黑大”中文系,是如何走上這冰雪之路的?
趙:我年輕的時候當過運動員,踢過足球,和體育有緣。大學畢業(yè)后,在黑龍江省體委就職,后任省體校校長。1990年升任省體委副主任、主任,2007年調“中心”工作。
筆者:謝謝趙主任,耽誤你這么長時間。
筆者:任洪國副主任,聽說你也是運動員出身,你的經歷見證了中國花樣滑冰的發(fā)展史,很想聽聽你的故事。
任:中國的花樣滑冰始于上個世紀50年代,我的教練叫田繼陳,是中國第一任花樣滑冰教練。哈爾濱專業(yè)隊成立于1958年,我1970年入隊,那年13歲。當年,滑冰很盛行,哈爾濱大大小小的冰場有上百個,冰上運動很普及。當時我和姚濱同是一個隊的運動員。說是花樣滑冰,其實也只是在冰上轉圈圈。我入隊那年,從捷克來了一名女運動員,運動成績是冬奧會第3名,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真正意義上的花樣滑冰。她那次來在哈爾濱人民體育場表演,觀眾人山人海。表演結束后,我們當面向她請教,跟她學了不少動作。1974年,一個日本體育代表團來中國進行文化交流,其間在哈爾濱黑龍江省體育館進行一次花樣滑冰表演,4萬人的體育場座無虛席,看得人眼花繚亂。東北冷,一般情況下在冰上半小時就要下來暖暖腳,日本人為什么不怕凍呢?后來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秘密”在冰鞋上,他們穿的冰鞋里有保暖設備。這又跟人家學了一著。
筆者:當時的訓練條件很差,支持你們滑下去的動力是什么?
任:要說動力,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毛主席當年提出的那句口號: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當時的運動員和教練員沒有功利思想,就是取得成績也只有一張獎狀。那時的獎狀比現(xiàn)在的獎金還有誘惑力。冰上訓練需要場地,當時沒有人造冰場,只能因地制宜,自己去找天然冰場。1978年我們開始去黑河訓練。黑河是中國最北端的一個小鎮(zhèn),那里冰期長,氣溫低,可以多訓練一個半月。從哈爾濱到黑河有上千里路,下了火車乘汽車,下了汽車靠雙腿,一個來回要5天,苦自不必說,可大家始終保持著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黑河地處中蘇邊界,在那里可以看到蘇聯(lián)電視臺轉播的花樣滑冰節(jié)目,我們中間沒有人出過國,更沒有看到過這么精彩的表演,真是大開眼界。在此之前,我們只有單人滑項目,姚濱從電視上知道還有雙人滑項目,回來后開創(chuàng)了從電視上“學”來的雙人滑,那是1979年。
筆者:中國花樣滑冰起步晚,基礎差,沒外教,是如何創(chuàng)造奇跡的?
任:我們第一次參加世錦賽是1981年,比賽場地在德國。中國隊參賽的隊員是藍博和姚濱。起初姚濱不敢上場,總覺得上不了臺面,那次比賽的結果是倒數(shù)第一。這個失敗的紀錄,讓姚濱終生難忘。知恥而后勇,回國后,姚濱勵精圖治,經過數(shù)十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培養(yǎng)出申雪、趙宏博為代表的世界冠軍。1986年,國家隊成立,楊家聲當領隊,姚濱和我當教練。這是我們最初的班底。從那時起,我們才慢慢地懂得花樣滑冰的規(guī)則和評分標準。1995年,陳露獲女子單人滑世錦賽冠軍。陳露的脫穎而出,給中國隊一個極大的鼓舞,也讓一直在黑暗中行走的中國隊看到了希望之光。1998年長野冬奧會,申雪、趙宏博取得第5名,2006年都靈冬奧會,中國隊創(chuàng)造輝煌,一舉奪回2金3銀4銅,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再接再厲,取得1金2銀5銅的佳績。這就是中國冰雪運動發(fā)展的歷史。
筆者:聽說美國國務卿賴斯來中國訪華期間,專門來看望過我們運動員,這件事媒體好像沒有公開報道過,確有其事嗎?
任:確有此事,賴斯訪華是公開報道的,但她國事以外的個人活動沒有報道。說起這件事,有一個背景故事。2003年,花樣滑冰世錦賽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中國運動員申雪、趙宏博的精彩表演傾倒了美國觀眾,比賽結束后,全場觀眾起立,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當時賴斯也在看臺上,也為中國運動員近乎完美的表演而喝彩。賴斯從小喜歡滑冰,對這項體育運動情有獨鐘。她后來從媒體上得知,中國運動員申雪、趙宏博參賽前身體有傷,是打封閉針上場比賽的,深為中國運動員為體育事業(yè)獻身的精神所感動,以私人的名義給申雪和趙宏博寫了一封信,贊賞有加。2005年,賴斯訪華,提出要會見曾經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國運動員申雪、趙宏博,并希望能在機場看到他們。中國政府對此作了妥善安排,滿足了她的要求。美國國務卿在機場和中國運動員熱情擁抱,這的確是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筆者:體育精神就是國家精神。祝中國的體育事業(yè)興旺發(fā)達,蒸蒸日上。
“冰雪覆蓋著伏爾加河,冰河上跑著三套車,有人在唱著憂郁的歌,唱歌的是那趕車的人……”這首誕生于上個世紀初的俄羅斯民歌,至今仍在被人們傳唱。時至今日,它已經不再是一首歌曲,而是由音樂語言轉化成文化符號,以超強的穿透力跨越國度、跨越時空,成為世界文化的瑰寶。
說起中國的冰上運動,不能不提及中國版的“三套車”,在冰雪覆蓋的北國雪原,這“三套車”同樣創(chuàng)造過輝煌,這“三套車”的趕車人是孫顯墀、王金玉、羅致煥。
歲月不居,當年叱咤風云的冰雪巨人、為國爭光的世界冠軍們,大都到了古稀之年,可他們當年創(chuàng)造的輝煌一直留在人們深深的記憶里。
2011年的春天早早地來了,地處松花江畔的哈爾濱依然是冰雪王國。一年一度的冰雪節(jié)已接近尾聲,可這里依然能看到冰雕的偉岸和冰燈的華麗。
從春天里走來,向冬天里走去,并非是時光倒流,是季節(jié)的差異。我第一次來冰雪之城哈爾濱出差,第一次領略了“冰城”的冬韻。
外面是冰天雪地,室內卻溫暖如春。在國家速滑隊的訓練館里,筆者幸會“三套車”的趕車人孫顯墀、王金玉、羅致煥。和他們進行一次長談。
孫顯墀如是說:
新中國的冰上運動應該從哈爾濱說起,從1953年說起。
1953年2月,北國之城哈爾濱還是一個冰雪世界,全國第一屆冰上運動會在這里拉開序幕。經過兩天的激烈角逐,新中國第一代速度滑冰運動的冠軍在這里誕生。在這次冰雪運動會上,我摘取了1500米速度滑冰的金牌,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大賽之后,大連市體委推薦我到莫斯科留學。這不會是在做夢吧?我當時真的不敢相信這是事實,這機會太難得了,讓人羨慕得近乎嫉妒。當年我從大連來到北京,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留蘇預備班學習,除了學習語言,還要繼續(xù)參加訓練。我來北京時,已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那時北京還沒有人造冰場,練速滑找不到場地。有一天,我從公園里小朋友坐的轱轆車得到啟發(fā),找冰刀廠的師傅做了一雙旱冰鞋,剛開始穿上有點兒別扭,但很快就找到了速度滑冰的感覺。我是第一個嘗試滑旱冰的人。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預備班學習的一年時間里,我堅持用雙排四輪旱冰鞋訓練,效果明顯,在1954年什剎海舉行的冰上運動會上,我一個人獨攬500米、1500米、3000米3項冠軍。
1954年8月,我前往蘇聯(lián),就讀于莫斯科斯大林中央體育學院,主攻自行車和滑冰。前蘇聯(lián)速滑隊總教練任客座教授,學員大多是世界金牌運動員。這里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學員,一流的教學環(huán)境。在這里學習,讓我真正懂得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1958年9月,我畢業(yè)回國,被分配到哈爾濱體育學院任教,其間,與黑龍江冰刀廠合作,研制生產了我國首批旱冰鞋,從此,在非冰期陸訓中,開始了大范圍的輪滑訓練,有力促進了速度滑冰運動的發(fā)展,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在1959年世界錦標賽上,我國的速度滑冰一躍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1960年,黑龍江省組建速滑隊,我被任命為男隊教練,我向省體委領導建議,在哈爾濱體育學院興建了露天水磨石輪滑場,采用輪滑來提高運動員的滑冰技術和身體機能。
有了先進的訓練手段,必然有豐碩的訓練成果。經過一年多的冰上訓練和輪滑訓練,運動員王金玉、羅致煥、王文生等在世界錦標賽上不斷刷新紀錄,譜寫了新中國速滑史上輝煌的篇章。
1996年,我退休后閑而無著,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速滑、輪滑訓練班,苦心經營了5年,7次參加全國速度輪滑錦標賽,連續(xù)3年獲團體總分冠軍,成為速度輪滑業(yè)余訓練隊伍中成功的典范。那份收獲的喜悅讓我興奮不已,每當看到孩子們在運動場上翩翩起舞,我的心也跟著飛翔起來。
羅致煥如是說:
我1941年出生在中朝邊境一個朝鮮族農民家庭,爸爸媽媽不識字,一輩子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可爸爸媽媽不愿意讓我再當睜眼瞎子,8歲那年就送我上學,學的是朝文。我學習成績好,14歲那年不負眾望,考上了綏化朝鮮中學。我的家鄉(xiāng)冬季時間長,體育課的內容主要是滑冰,那是我第一次認識滑冰,當時覺得好玩。那時沒有冰鞋,只有用木板做的簡易冰刀。那時沒有冰場,冰場是同學們用水一盆一盆澆成的,每上一次體育課,就要澆出一個冰場,雖然很苦很累,可我們仍然是樂此不疲。那時天格外冷,保暖設備也比較差,手腳凍傷的事時有發(fā)生??嗫嗑毩藘蓚€冬季,上初二那年,學校組織滑冰比賽,我取得了少年組的冠軍,成績超過了成年組(高中部),這給了我一個意外的驚喜,也因此改變了我人生的命運。
如果說我的運動生涯是從這次意外地成功開始的話,接下來的一系列成功堅定了我的信念。
我從小性格內向,喜歡安靜,酷愛畫畫,做過畫家的夢,可最終卻走上了這條艱難的冰雪之路。
層層選拔,連連勝出,當年,我代表學校參加省里的比賽,獲得少年組全能第6名;次年,我代表省里參加全國比賽獲全國少年錦標賽全能第二名。
只有兩年冰齡,沒有經過專門訓練,居然取得全國第二的好成績,很多人為我感到驕傲,我也因此受到特別關注和青睞。當年,我因“成績突出”被調入齊齊哈爾冰上訓練班(市專業(yè)隊)學習。那年,我17歲,中學還沒有上完。我在綏化上的是朝鮮中學,不會說漢語,不會寫漢字,雖然在生活上和經濟上有很多困難,可家里人全力支持我,父親居然賣掉他養(yǎng)的一條黃牛來支付我的學費。
1960年,黑龍江省成立滑冰隊,我從市隊調入省隊。當時,省男隊主教練是孫顯墀,他剛從前蘇聯(lián)留學回來,是我們國家第一位到國外留學后回國執(zhí)教的教練,和我同時調入省隊的還有從哈爾濱來的王金玉,我們榮幸地成為孫教練的第一批隊員。后來人稱我們東北“三套車”,我們3個是在這里聚首的。
1962年,第一次參加世界錦標賽,我和王金玉一起為國爭光,分別以第二、第三的成績登上世界領獎臺。
1963年,第57屆世界速度滑冰錦標賽在日本舉行,我當仁不讓地奪取1500米世界冠軍。全能成績超世界紀錄。我是世界冠軍,也是亞洲第一,主辦國日本為這枚金牌立了塊紀念碑,上書:中國羅致煥1500米,2.92秒。這個成績后來被人打破,可這塊紀念碑卻記錄著那個輝煌的歷史瞬間。
那次比賽的過程我至今記憶猶新。1500速滑賽共有30名選手參加,每兩人一組,最后出成績。當時還沒有電子計分屏幕,每一組選手滑完,組委會工作人員便把運動員的成績張貼在每個代表隊的更衣室門口。于是,中國代表隊的所有人,就守在更衣室里焦急地等候成績。成績終于出來了,更衣室里也突然變得安靜下來,沒有歡呼,沒有擁抱,沒有鮮花,中國第一個冬季項目世界冠軍,一個里程碑式的時刻,就這樣安安靜靜地誕生了。
在國內拿金牌沒有獎金,只有一張獎狀,可在我們運動員心里,那是至高榮譽。
從日本回國后,給我一個意外的驚喜和感動。走下飛機,機場里鑼鼓喧天,彩旗翻飛,體委在機場舉行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歡迎儀式,足有上萬之眾。眼前飄動的是歡迎英雄凱旋的標語,耳邊響起的是向英雄學習致敬的口號,那場面有點像當年歡迎志愿軍抗美援朝的凱旋。那場面我一輩子不會忘記,那是國家和人民給我的最高榮譽。
還有一件令我想不到的事,從那年開始,國家制訂獎勵規(guī)定,凡在國際大賽中為國爭光的運動員、教練員每月獎勵人民幣25元,獎勵期限是一年。我第一個享受“國家特殊津貼”,一次性發(fā)給獎金300元。在當時,這的確是個大數(shù)目。后來我用這筆不菲的獎金買了一件呢子大衣,穿在身上很精神。
1964年,第58屆世界速度滑冰錦標賽在芬蘭舉行,這一次我再登世界領獎臺,奪得500米速滑銅牌。
獎牌、榮譽,接踵而至,可這獎牌背后的酸咸苦辣卻無人知曉。
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中國正經歷著一場災難性的“自然災害”,在那個經濟蕭條連肚子都吃不飽的年代,如何去發(fā)展體育運動?我清楚地記得,當時我每月的工資是38元,而每天的生活費是1.7元,生活費遠遠地超過了工資,全國人民都在餓肚子,我們卻有這么高的生活費,不好好訓練行嗎?那時工資不高,物價也低,一根冰棍2分錢,看場電影5分錢,38塊錢的月薪足以養(yǎng)家糊口了。那時的業(yè)余生活單調,看電影成了最大的精神享受。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南征北戰(zhàn),先后看了無數(shù)遍。
出國參加比賽,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可也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民族自尊心常常受到打擊和傷害。那時我們國家窮,國際地位低,出國比賽穿的運動服要到出國人員服務部去租借,這倒也罷了,最令人氣氛的是,那次去挪威參加比賽,中國運動員駐地掛的居然是國民黨黨旗。是可忍孰不可忍!去日本參加比賽,因為兩國沒有外交關系,只能先到廣州,再去香港,到了香港,日方故意刁難,遲遲不給簽證,簽證下來了,比賽已經開始。當時真的想不通,我們是去參加比賽啊,還是去打一場國際官司?
1963年,體育比賽還沒有電視轉播,很多人是知其名不識其人。剛回國那陣子,記者們蜂擁而來,熱熱鬧鬧宣傳了半個月,我又恢復了平靜的生活。依舊吃兩分錢的冰棍,看5分錢的電影,走在大街上,沒有人知道我是“世界第一”。
我1966年退役后出任國家隊教練,現(xiàn)已退休在家,過著安詳?shù)ǖ娜兆印?/p>
人老了,一不留神,我又成了“名人”,北京奧運會,我是火炬手,哈爾濱大冬會,我是火炬手,跑第一棒。此外,1996年亞冬會、1998年冬奧會,我依然享受火炬手的殊榮,出盡了“風頭”。有一次去釣魚,被魚池老板認了出來,人家不肯收錢,弄得我不好意思再去光顧。
1994年,國家體委授予我“共和國體育開拓者”榮譽稱號;2009年再次被授予“建國60周年突出貢獻教練員運動員”榮譽稱號,授勛大會上,受到胡錦濤主席的親切接見。(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