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春
(遼寧省彰武縣林業(yè)局,遼寧 阜新123200)
樟子松是我國三北地區(qū)防風固沙的優(yōu)良造林樹種。彰武地區(qū)于20世紀50年代經(jīng)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引種造林取得成功。目前,樟子松人工純林面積已近6600多hm2。由于樟子松具有抗旱、抗寒、耐瘠薄的特點,已成為彰武縣三北防護林工程和防風固沙工程建設的主要造林樹種,已建成了以萬畝樟子松林為知名品牌的章古臺沙地森林公園,如今樟子松已成為彰武的“燙金名片”。20世紀90年代初期樟子松枯梢病開始發(fā)生,90年代中期,樟子松出現(xiàn)了大面積枯梢死亡衰退現(xiàn)象。本文總結分析了樟子松衰退原因,并提出了科學防治方法。
本地區(qū)與樟子松原產(chǎn)地相比,氣溫偏高,空氣濕度偏低,因兩地區(qū)氣候差異較大,樟子松在新的環(huán)境不適應,導致樹勢弱,抗性差,易染病。樟子松與本地油松相比,在相同條件下樹勢、抗性都差許多。由于氣溫升高,年生長期增長,導致樟子松提前成熟與衰老。
彰武屬風沙嚴重地區(qū),干旱少雨,加之樟子松密度過大,吸取地下水分過多,導致地下水位連年下降,土壤水分不斷減少,不能保證樟子松生長的需要。研究表明樟子松營養(yǎng)失衡,樹體內含鐵量偏高、缺氮,氮、磷比例失調,從而影響了樟子松生長。
松枯梢病在樟子松衰退死亡中起直接作用。松枯梢病即松球殼孢菌侵染致病。目前對松球殼孢菌侵染途徑有分歧:一則認為植物傷口是病菌侵入的必經(jīng)途徑;另則認為病菌不但可從植物傷口侵入,而且病菌還可直接從植株幼梢侵入。但植物傷口侵入應是病菌侵入的重要途徑。自然條件下,病菌的主要侵入期為5月下旬至6月下旬。樟子松樹勢弱、抗性差,相比鄉(xiāng)土樹種油松等容易致病。因此松枯梢病加速了樟子松的衰退。
樟子松是最易受松沫蟬侵害的樹種之一。經(jīng)1998年調查,本地區(qū)10~40年生的樟子松有松沫蟬植株近100%。今年章古臺大部分樟子松林分松沫蟬發(fā)生較重,6月份在省市森防專家指導下及時進行了防治。松沫蟬1年1代,以卵越冬。彰武地區(qū)于翌年5月上旬開始孵化。松沫蟬幼蟲取食季節(jié)正是松球殼孢菌的主要侵入期,間接促進了松枯梢病的發(fā)生。松球殼孢菌孢子在空氣相對濕度90%以上時才能萌發(fā),實驗證明松球殼孢子在蟬沫中萌發(fā)率在90%左右,松枯梢病孢子從蟲口侵入的機率非常高。因此松沫蟬取食產(chǎn)生的傷口為松枯梢病病菌的侵入提供了便捷途徑,對樟子松的危害具有雙重危害作用。松沫蟬在樟子松衰退死亡中起間接促進作用。此外赤松毛蟲為害樟子松針葉對樟子松衰退病也起促進作用。
彰武地區(qū)樟子松多為純林,混交林少,違背了生物多樣性原則。森林中害蟲天敵減少,植物抗性降低,致使樟子松病蟲害嚴重,樹勢弱,植株過早衰退。
調查結果表明,受經(jīng)營規(guī)則限制,樟子松保留木密度過大,致使地下水位連年下降,土壤中水分、養(yǎng)分不能滿足樟子松生長的需要,導致樟子松過早衰退死亡。
大氣中氮的增加,氮的大量沉降,使得植物對氮的吸入量過多。結果降低了植物對不良氣候、生物因素影響的抗性,由此引發(fā)森林衰落。這也是樟子松過早衰退的一個初始原因。
要選擇抗性強的樹種,清除已感病樹木,種子、土壤要消毒。對樟子松進行抗性選種、育種,培育壯苗,提高植株抗病蟲害及不利環(huán)境能力。
營造帶狀、塊狀林及混交林。采用合理的栽植密度如1m×3m等,促使樟子松盡早成林,提高樹勢,增強樹木抗性。成林后要適時間伐,保留合適株數(shù)。
2.3.1 營造混交林 營造混交林可有效增加樟子松害蟲天敵,提高植株抗性、增強樹勢。因此,提高物種多樣性是造林的一項重要原則。
2.3.2 保留合理株行距 林分要及時強度間伐,保留合理株行距。樟子松40年生左右的林分,一般均已發(fā)病且較重,治理措施應以衛(wèi)生伐為主。伐除枯死木和瀕死木(枯枝比例達2/3以上,健康側枝不足5輪的林木),逐步改造成疏林草地。30年生左右的林分。生長比較遲緩,染病相對較輕,需要進行密度和結構調整并輔以衛(wèi)生伐。20年生左右或更小的林分,生長比較旺盛,健康或輕微染病,應及時衛(wèi)生伐、間伐調整密度。見表1:
表1 樟子松人工林撫育采伐適宜保留株數(shù)
對已發(fā)病林分衛(wèi)生伐可進行塊狀擇伐,伐除所有發(fā)病木,阻止病害蔓延,并及時在林間空地栽植其他樹種,營造混交林,改善林分結構。間伐要堅持“留優(yōu)去劣”的原則。當單位面積株數(shù)較多,株行距整齊的林分,可采用機械(行狀)間伐,即隔三伐二、隔二伐二、隔一伐一等方法。
2.3.3 人工修枝 通過修枝,減免樹木無效蒸騰,緩解水分矛盾,是防病治病的良好措施。試驗證明,樹冠保留在1/3~1/4區(qū)間,不僅能有效地控制病害,而且并沒有影響樹木的生長量,反而使生長量明顯增加。修枝既修除病枝,又要在未感病林分中進行修枝。包括已調整完密度的中、幼齡林分和符合保留密度的林分。
具體修枝強度要求:20年生以下的幼齡林冠高比例2∶3~1∶2;21~30年生的林木冠高比1∶2~1∶3;31年生以上的林木冠高比1∶3~1∶4。對20年生以上的林木,以保留10~15輪側枝為宜。
2.4.1 苗圃地防治 樟子松1年生播種苗,2年生移植苗,在6月中旬至9月中旬每半個月噴1次藥。藥劑為50%多菌靈500倍液、50%苯來特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各藥劑要交替使用,避免病菌對藥劑產(chǎn)生抗藥性。苗木移植時,用上述藥劑浸苗。已感病苗木,要及時清除,消滅病源。
2.4.2 大樹防治 樟子松大樹應以經(jīng)營措施為主,必要時輔以化學藥劑。對20年生以下發(fā)病林分,進行衛(wèi)生伐和間代。對20年生以上發(fā)病林分,進行衛(wèi)生伐。伐除感病樹木。同時縮短輪伐期,彰武地區(qū)樟子松健康植株到40多年生便達到數(shù)量成熟,感病植株到30多年生便達到數(shù)量成熟。
2.5.1 松沫蟬對樟子松衰退病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應作為重點防治對象。防治方法:每年松沫蟬若蟲期,即5月末,用50%甲胺磷500倍液噴霧,或采用氧化樂果、甲胺磷的適量藥劑注干或涂干;每年松沫蟬成蟲期,即7月下旬至8月初,在樟子松郁閉林分,采用“林敵”煙劑防治。
值得注意的是,防松沫蟬、防松枯梢病同時進行,效果會更好。
2.5.2 松毛蟲為樟子松重要害蟲之一,因此要加強對松毛蟲的防治。每年主要采取人工綁毒繩的辦法;其次采取生物防治措施,以釋放赤眼蜂防治為主,增強林分抗病蟲的能力。
實踐證明,采用上述防治方法可有效延緩樟子松過早衰退。
[1]何秉章,高玉梅,姜俊清,等.樟子松主要病害和防治[M].哈爾濱: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93
[2]A.P.加也里.論沙地造林與水分關系[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