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開偉
王蒙先生是我青少年時代曾經尊崇的作家,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同在新疆工作,當時,我所在的生產建設兵團藝術劇院與他所在的新疆文聯(lián),僅一街之隔,可以說是鄰居。但彼此很少交往,只是在新疆文藝界的一些會議上經常見面,如此而已!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王蒙先生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這邊風景》,并最早在復刊后的《新疆文學》連載幾章時,我即拜讀(王蒙先生在2013年該著正式出版的情況簡介中自云1981年曾在浙江《東方》雜志發(fā)表過其中片段是不準確的)。
陳沖先生在評價文章中說:“可是那時候包括摘帽右派是不許發(fā)表作品的,所以這種寫作是一種非法的地下寫作。一旦被人發(fā)覺,后果不堪回想?!边@也是夸大其詞,其實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王蒙從北京調到新疆文聯(lián)后,盡管是摘帽右派,但從事的是專業(yè)創(chuàng)作,是準予公開發(fā)表作品的(并非像當時流放到新疆石河子的摘帽右派艾青先生不準用本名發(fā)表作品,只能用化名)。一九六四年王蒙就曾在《新疆文學》用本名公開發(fā)表過歌頌三面紅旗光輝的《春滿吐魯番》、《民豐小記》等。王蒙先生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創(chuàng)作《這邊風景》,也是自告奮勇主動請纓擔此重任,并非秘密的“地下寫作”。如他自己在后記情況簡介中所說的“我得到了詩人鐵依甫江(當時新疆文聯(lián)領導——余注)與自治區(qū)文化局創(chuàng)作研究室主任阿布拉尤夫的支持,他們批準我不必坐班,可以在家專心創(chuàng)作”,他確實是享受著特殊優(yōu)待的幸運。王蒙的這部長篇小說充斥著政治情結,政治情結成全了他,但也限制了他的文學思維,限制了對文學本質意義的創(chuàng)新。政治和文學有時統(tǒng)一,有時則是矛盾的,過多地糾結政治情結,必然影響文學的純粹性,必然影響文學的創(chuàng)新高度,《這邊風景》是典型的政治情結的產物,它必然是畸形的怪胎,不是正常的文學創(chuàng)作結晶。七十年代初期,“文革”結近尾聲,但極左思潮大行其道,這是一個荒繆的時代,此前,最高領袖就曾提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階級斗爭一抓就靈”、“蘇修亡我之心不死”、“反修防修”等一系列似是而非的嚴重警示,全國都陷入陳腐的政治迷霧,王蒙先生為了緊跟當時形勢,配合當時的政治宣傳,適應當時政治需要,以伊犁塔城邊民外逃事件和農村四清“運動”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這邊風景》這部長篇小說,這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生敗筆,文學敗筆。
經過四十年的歷史過濾沉淀,這部作品先天不足的致命弱點,更加明顯和突出。這就是從頭至尾充斥著以極左思潮為主導方向的“文革”思維。作品充斥著一些主觀色彩濃厚的敘述,而這些敘述又是受當時政治宣傳所制約的,這就是強調所謂“政治正確”,而忽視生活的本質真實和文學的精神高度,流于對歷史本質真實的表面,涂抹掩飾和扭曲,與實際客觀真相拉開了距離。
王蒙先生本人不得不承認,“這是‘文革’后期的作品,并無大智大勇大出息的小說(不是大說人),在拼命靠攏文革思維,求政治正確的同時,怨懟鋒芒仍然指向極左其用心亦良苦矣!”的確,作者在“小說人語”中對“極左”也有所批判,但這僅是現(xiàn)在修改出版進行的補救,改變不了全書“文革”思維的實質。
我當時對王蒙先生這種擁抱政治的態(tài)度是持保留看法的。文學不是政治的奴仆,它不能聽命政治的軀使,不能成為政治的工具,或者與政治達成妥協(xié)或同謀,不然文學的主體和真實性就會喪失,文學的尊嚴和歷史價值就會受到踐踏與褻瀆。這樣的作品絕對不會產生長久的生命力,它注定是短命的文學。以王蒙的精明和機智,當然是能夠明白這一點,他在后記中坦率自云:“這是從墳墓中翻了一個身,走出來的一部書,從遺體到新生。作者也確認了它先天的絕癥,將草草地將它埋藏。然后在房屋的頂柜里,像在棺木里,它的遺體安安靜靜沉睡了四十年。”這部作品被幾家出版社婉拒出版,使王蒙不得不承認失敗,然而人到老年仍然迷戀時利的誘惑,仍然不甘寂寞,四十年后,他在自己兒子王山等慫恿下,在花城出版社愿送人情許諾下,企圖讓這具文學僵尸起死回生,“仍然活著,而且很青春”,實際結果是文學僵尸,依舊是一具文學僵尸,充滿著陳腐的氣息,哪里會有一點“青春”色彩呢?王蒙竟然被自己的兒子和研討會上那些吹捧所迷惑,這不能不使人驚訝!在古今文學史上,不少明智的作家常常“悔其少作”,事隔四十年,王蒙不僅不為當時趨時創(chuàng)作進行必要的反思和自省,反而認為這部趨時的作品,仍然有起死回生的必要。這種青春不悔的勇氣,也許是蔽帚自珍的特殊現(xiàn)象,也許是年老執(zhí)迷所致。陳沖先生提出:“你這樣的作品還值得出版嗎?”這確是讀者感到困惑的問題。有趣的是王蒙先生這部作品,原名《風景這邊獨好》(七十年末期初連載時也用此名),2013年4月被花城出版社接納出版死而復生時刪掉了“獨好”兩個歌頌傾向的關鍵性字眼。這當然也是出于今天的政治需要,陳沖先生在6月27日《文學報》發(fā)表文章提出問題:你從這邊看到了什么風景?作者讓我們看到的這邊風景當然不是單純指伊犁地區(qū)綺麗的自然風光,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獨好”,而是寓指當時伊犁非自然的人文景觀,即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們從這邊風景看到的是什么“獨好”的人文景觀呢?翻閱這本小說,作者描寫頭號人物維吾爾族生產隊長伊力合穆從外地出差歸來,首先看到的就是邊民外逃的蕭條場面。作者是如此描述“一九六二年”,說是蘇修在我國新疆伊犁塔城地區(qū)進行了駭人聽聞的大規(guī)?;顒樱垓_和裹脅我邊民六萬余人外逃。在這段時間有多少各族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貧下中農和正直的公民在思索在納悶,在焦急地互相詢問:“這到底怎么了?我們該怎么辦?”在伊力合穆剛下車看到毛主席肖像時,激動地說:“毛主席的手和我們維吾爾族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毛主席關心著我們,照料著我們……在極端復雜的情況下,我們的毛主席挑起了馬克思列寧曾經擔過世界無產階級及革命的事業(yè)的擔子……領導說,目前在伊犁發(fā)生的事情,說有那些披著馬列主義自稱是我們朋友的人。正撕下自己的假面具,利用我們內部的一些敗類,向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瘋狂挑戰(zhàn),向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猖狂進攻,但是,烏鴉的翅膀總不會遮住太陽的光輝,毛主席的手握著我們的手,我們一定能勝利,勝利一定屬于我們!”
這就是主人公思考迷信的結論。在當時無疑是政治正確的這種思想迷信貫穿著整個作品,不需要經過事實真相和歷史的確證,接著,作品描寫庫圖庫扎爾對前委科長后變成蘇俄僑民的素大煽動外逃活動的嚴厲批判:“這可以確定無誤地告訴您,我是中國人,我將永遠在中國生活,如果您進行煽惑……”態(tài)度多么義正詞嚴,這當然是可歌可泣的英雄氣概,但如果當時個個都是如此堅定,那六萬余邊民是怎樣選擇外逃呢?一個兩條腿的狼——木拉托夫,如何能夠展開煽動的陰謀?我們國內國外民族政策沒有一點失誤么?事實真相到底怎樣?這尚是留給歷史解秘的謎語。
同樣,王蒙先生筆下的“四清運動”也泛濫著極左陳詞濫調和人與人間扭曲的斗爭。無論是尼牙孜對伊力哈穆的誣陷與攻擊,或是四清工作組長章洋對伊力哈穆的“突擊”和偏見,都充滿著陰暗和陰謀,充滿著變態(tài)的人性丑惡,顯然四清工作隊長尹中信身上不乏善良的本性和清醒,但挽救不了當時畸形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所造成的虛假的人文景觀,“這邊風景”絕非獨好,而是彌漫著極左的毒霧,是沒有任何美好可言的,即使王蒙在作品結尾極力歌頌“祖國的青春是偉大的”:“四清運動中各隊訂立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guī)劃正在開花,到處是新渠道、新道路、新林帶、新條田、新居民點,到處是新的玫瑰園、葡萄園、蘋果園”,這些都僅僅是生活中的假象,掩蓋不了極左思潮造成的災難性的后果。
寫于2013年7月4日長沙望月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