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耕和
孔子周游列國時,有一次其所乘之馬掙脫韁繩跑了,啃了路旁的莊稼。這塊田地的農(nóng)夫很生氣,扣了馬不還。弟子子貢自告奮勇去處理,他對農(nóng)夫說盡好話也沒要回馬,悻悻而歸。孔子又派他的馬夫去處理。結果,馬夫同農(nóng)夫拉了一會兒家常,最后竟把馬給牽回來了。
子貢作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論口才、協(xié)調能力,與那個不知名的馬夫相較當然有云泥之別,可在要馬這件事上,卻實實在在地輸給了馬夫。個中原因一想就很明了,子貢應對王侯貴族的“之乎者也”,村野農(nóng)人自然聽不懂,即便聽懂也不會入心。而馬夫的話則不然,他說的是老百姓的話,樸素、自然、明白,生動形象,能說到點子上,當然能取得共識。
由此看來,能熟練運用群眾語言,這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能力。所謂群眾語言,簡言之就是通俗易懂、貼近民心、符合民意的語言。與群眾語言相對的,是大話、空話、套話。曾聽一位農(nóng)民朋友說,現(xiàn)在有的干部輕易不會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拉家常,與群眾交流習慣打“官腔”、說套話。他們很少下基層,靠電話和會議抓工作,不知道群眾喜怒哀樂,很少與群眾有共同語言,講起話來讓人厭煩。不會說“百姓話”,不會與群眾交流,這樣的做法肯定會使群眾工作大打折扣。
群眾工作的實踐一再證明:只有正確運用群眾語言,才能架起與群眾交流的橋梁,找到與群眾交流的共同點,拉近與群眾的距離。一般來說,因職業(yè)、年齡、知識層次、社會地位等方面各不相同,群眾的想法和要求也各有差異。因此,與群眾交流、對話必須分清對象、講究藝術,否則,話不投機半句多,做好群眾工作也只能是空對空、走過場。尤其在當前全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都應自覺反省:自己與群眾交往時有沒有居高臨下、口大氣粗?有沒有掌握與群眾交流的藝術從而獲得群眾的心聲?有沒有能力靈活運用群眾語言開展工作化解矛盾?
學習群眾語言并不難,關鍵是要對群眾有真情。只有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把群眾當親人,才會重視、接受群眾的語言。疏遠群眾,自以為高明,就聽不進群眾意見,更談不上學習運用群眾語言。只有提高運用群眾語言的基本素質,丟下“官腔”說群眾語言,才會在內心深處親近群眾,才會同群眾打成一片。群眾語言來自群眾,來自基層和實踐。要學會講群眾語言,就必須到基層和實踐中去學習。只要去掉架子、低下身子,深入群眾中間,與老百姓聊家常、話里短,就一定能夠聽到、學會群眾的鮮活語言。在宣講政策時,要用喜聞樂見的語言,把要說的同群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政策講得透徹,讓群眾聽得明白。在訪貧問苦時,要用家長里短式的語言,實實在在地幫助困難群眾解難題。在化解矛盾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群眾服“理”不服人,認“理”不認官。在化解群眾矛盾糾紛時,要在依法依規(guī)的前提下,把一般的道德原則、普遍的是非標準、當?shù)氐拿耧L民俗有機地結合起來,靠“情”解心結,用“理”化矛盾,多一些推心置腹,多一些和風細雨,真正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解釋法律條文,鼓勵群眾按程序反映情況、表達訴求,促進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我們黨執(zhí)政的基礎來自人民,植根于群眾。以真心對待群眾,促進作風轉變,就要堅持群眾路線,時刻擺正自己和人民群眾的位置,經(jīng)常思考“我是誰,為了誰”,時刻以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帶著深厚的感情做群眾工作,想基層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決不能把學習群眾語言停留在口頭上。要堅持民生為重,用“心”來純潔自身作風,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行其權、負其責。否則,就會像子貢那樣,該要回的“馬”也要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