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菁菁
古今中外,流芳百世的文藝精品,就因為藝術家塑造了形象生動、個性鮮明的人物。如何塑造人物,特別是在戲劇中,的確是個艱巨而重大的課題。
在學校學習的時候,表演老師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心里有臉上才會有”。我也就記住了這句話:“心里有臉上才會有”。當我成了一名演員時,在排戲的過程當中,才真正理解了這句“心里有臉上才會有”的真正含義。心里有乃是人物內心世界即人物性格的內在反映。臉上有是人物的外部行動,是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現。如果沒有外部行動,觀眾就無法知道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動。假如沒有心理活動,外部行動就失去了創(chuàng)造的依據。所以,我們希望角色的出言吐語,行動舉止等,都必須以厚實、準確的內心活動和思想動機為基礎,才能產生激動人心的藝術魅力。戲諺說:“情動于衷,而行于外”。俗話說“象隨心變”、“心里有臉上才有”,這都說明心理活動是外部動作的基礎。那些沒有充實內心活動的表情,人物就是沒有靈魂的驅殼,缺乏生氣,喪失活力,紙做的花干巴巴的,不會散發(fā)誘人的色彩和馨香。
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足以表現出一個演員的功夫、素質、修養(yǎng),這對于我們來說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做到的。常聽人們說,有人演了一輩子戲,可最后仍不會演戲,我想這就是一個演員是否有所追求,是否達到了作為演員所必須達到的標準所致。這個標準既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無形的是在演藝圈里混下去,有戲就應付,沒戲就應付其它,也能稱其為演員。而有形的則是臺上一分鐘,需要一個人吃多少苦,流多少汗,掉幾斤肉,追求和奮斗一輩子,到了臺上,一舉手,一抬足,一顰一笑等等都能表現演員所塑造的這一人物是否豐富、生動、鮮活;都能刻畫出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記得我剛演戲時,在理論上也略知一二,可是每次演出中和演出后,心里都沒有底數,不知道我們懂得這些是否用沒用到我所飾演的這一人物身上。后來,我經過不斷實踐,不斷琢磨,并運用到我的舞臺實踐中去,逐漸積累了些經驗,有了些長進。
例如在周樹山老師創(chuàng)作的話劇《午夜探戈》第二場戲中,看到媽媽留給她的留言條,今天是你十八歲的生日,但是她說她很忙,晚上有個聚會不能陪我你過生日,希望你能理解她,原諒她。但是當知道她是和她的情人約會去了。演員有一個動作,看完信后,一邊走一邊把信撕得粉碎,走到臺中央頭往上一揚,撕碎的信像雪花一樣飄落在頭上、身上,頭頂一束追光直打在身上,這個新穎別致形象生動的處理,源于演員扮演的這個十八歲的小女孩的一種犟傲、反叛的獨特心理。每次演出到這里,演員的心都很投入,加上燈光、音樂的配合,臺下掌聲雷動。看來深挖人物具有性格獨特的內心世界,更能促使外部動作形象生動,真實感人。所以說內心世界揭示得深刻,人物個性就更加閃光。
重點處理能深刻展示人物性格。一般的調度,過場、起坐、地位交換等能否突出性格呢?能!因為人物在舞臺上行動,哪怕是舉手投足都是角色精神生活的心理活動,同樣能產生強烈的戲劇效果。不管重點處,或一般調度,只有精確研究性格化的內心活動,才是豐富人物形象的正確道路。
心理活動與性格特征,當變成視覺形象時,必須依附外部行動,沒有性格化的外部行動,想創(chuàng)造個性鮮明的人物,那是句空話,特別是舞臺藝術。當然,人物創(chuàng)造首先要抓住內心世界為依據,同時必須精心設計體現內心活動的手段——生動、準確的外部行動。只有性格化的內心世界與性格化的外部行動完全統(tǒng)一,才能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在研究人物性格化的內心活動時,一個重要的藝術課題就是要研究人物性格的復雜性、豐富性、動態(tài)性、多變性,只有這樣,才能演出活的人物和活的內心;而簡單化、臉譜化、單一化、靜止化的表演,是不會演活人物的,也就根本上任何角色創(chuàng)造。
古今中外的一切戲劇典型形象,幾乎都是豐富多彩的“圓形人物”,這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