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意
食色性也。如果說要公眾進行投票,到底對領導人的什么最感興趣,估計施政綱領和政績都要靠邊站,除了花邊,公眾最想窺視的恐怕就是領袖的廚房秘辛了吧。這份好奇心也支撐起了各位“御廚”退休后的生計——要不開飯館,要不出本書,最近曼德拉的私人廚師剛出了一本菜譜書《家常菜——納爾遜·曼德拉私房菜》,也是打著前總統(tǒng)的旗號,法國廚師若埃爾·諾爾芒在法國總統(tǒng)府愛麗舍宮服務了40年,為5位總統(tǒng)煮過菜,他的書一氣將數位法國總統(tǒng)的飲食習慣公之于世。還有韓國某位御廚寫的《青瓦臺廚師》,更不用說那本影響力巨大,向外界撕開朝鮮金家神秘一角的《金正日的廚師》。
說到底,其實公眾對于這群“最熟悉的陌生人”知之甚少。除了官方公布的畫面和新聞稿,和一些事先安排好的親民活動,哪有什么“人情味”可言。就算是偶爾見諸報端的領袖菜單,也無非是經過公關團隊一番推敲的產物?;蛟S這種說法會讓很多抱著用舌尖愛好側面了解領袖的民眾失望透頂。用中國的古話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老祖宗一眼就看清楚了美食與政治的關系,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總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傳播個人的理念和政治態(tài)度,細節(jié)是最好的交流方式,而美食就是其中的好載體,以至于我們可以看到的無數政治交鋒都是在不同形狀的餐桌上面開始和終結———勾心斗角加上口腹之欲真的有夠刺激。
現(xiàn)在,國家元首和社會名流的菜單都成了媒體們興致勃勃的報道焦點,更成了普羅大眾茶余飯后的談資,其實就只要看看美國總統(tǒng)宴請什么人,宴請方式,陪宴人員,宴會菜單,說不定就能對政治格局嗅出些許味道來。
拿奧巴馬來說,上任之后白宮廚房的行政主廚就換了一個菲律賓裔的女廚師,并不見得她的手藝有多動人,更重要的是她的身份特征恰如其分地表示了奧巴馬的出身與訴求。其實從2005年起白宮就一心一意打造有“美國特色”的國宴,換下了法國大廚和法文菜單,在原材料和菜式上都刻意地突出美國特色,美國本土產的嫩水牛肉、烤玉米經常出現(xiàn)在菜單上??偨y(tǒng)夫人也參與其中,白宮種菜下廚大打親民牌,這種作派估計也擄獲了不少對政治大家族失望的選票。
一個可以預見的趨勢是,這些國宴菜單里,有環(huán)境保育和倫理問題的食材越來越多地被剔除在外,那些平民化又具有當地好滋味的料理,才是賓主盡歡。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上任時的菜單就非常明顯,沒有名貴的魚翅、花膠,而是澎湖的土魠魚、明蝦、臺南關廟的放山雞、高雄美濃粄條、養(yǎng)殖的龍膽、石斑及花蓮百合等民眾唾手可得的食材。
事實上,臺面上的菜與領導人的個人意愿關系不大,更多的是政治隱寓。最擅長“庭院外交”的前總統(tǒng)小布什總是靠草地上的野餐來拉攏他需要的“盟友”——用龍蝦招待普京,卻用漢堡包、熱狗、玉米棒來招待法國前總統(tǒng)薩科齊。高坐青瓦臺的韓國總統(tǒng)在禽流感剛過去時要帶頭喝參雞湯,“美國牛肉進口協(xié)定”遭遇民間反彈的時候,青瓦臺頓頓吃美牛,以證明美牛的安全性。而前幾個月,為了抗議在美國掀起的鵝肝貿易和倫理爭端,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以身作則,不僅在自家御廚房加重了鵝肝菜的比例,更去到南部熱爾省的農場考察,借機表彰飼養(yǎng)業(yè)者對美食作出的貢獻。
前幾年,英國威爾士親王、王儲查爾斯寫了一本《公爵原味食譜》,書里介紹了王室成員的膳食喜好,其實就是一本側面維護王室體統(tǒng)和形象的書,他在里面寫道,“女王非常喜歡喝馬爹利酒,但酒量不太大。調酒的時候,只能是輕輕攪動,而不是晃動?!蹦阋矂e指望從這些冠冕堂皇的渠道里看出多少領袖口味上的八卦,真正敢于和金主們撕破臉的廚師和傳記作家還真是少數,他們只會模糊告訴你一些端莊的訊息,譬如美國第一夫人喜愛水果和蔬菜,希拉里向來吃得清淡,英國女王出了名的好脾氣和不挑食,每個廚師都愛她。
哪怕公眾再期待他們走下神壇,又有幾個身居高位的人能保持獨立的簡樸呢?法國總統(tǒng)薪水不高,只有總理薪水的三分之一。不過福利極好,總統(tǒng)住在有365個房間和大片花園的愛麗舍宮,宮里廚房有77名員工,隨時供他差遣。愛麗舍宮的廚房一天要準備300份各式餐點。他還有一項特權,可以享用愛麗舍宮的藏酒——愛麗舍宮酒窖里存放有大約1.5萬瓶葡萄酒。
也不知道多少酒商打著王室和總統(tǒng)府的主意,一旦交易完成,自家的酒就成為特供,身份不可同日而語。在威廉王子大婚前,選用什么開胃酒的問題,也是各路品牌暗自角力。當然肯定是選用英國本土的起泡酒。蘇塞克斯郡的山景酒莊(Ridgeview),它擊敗了一些世界著名的香檳酒廠,也贏得了《品醇客》(Decanter)雜志授予的“世界最佳起泡酒大獎”。但新郎的父親,威爾士親王殿下更青睞康沃爾郡出產的起泡酒,像駱駝谷(CamelValley)等。
能把酒賣到總統(tǒng)府去,這種機會并不多見。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杜伯樂(Double)家在大約20多年前就碰到這么一個機會。他們的同鄉(xiāng),一個擅長使用松露做食材的廚師在國防部長的宴會選用了杜伯樂家的酒。幸運的是,部長先生很喜歡他們的酒,于是向當時的總統(tǒng)密特朗推薦,杜伯樂的酒上了愛麗舍宮的餐桌。不久以后,國防部長的家廚班子被愛麗舍宮挖了過來。有了他們的幫助,杜伯樂的酒終于在總統(tǒng)府站穩(wěn)了腳跟。
盡管差別越來越小,有時那些米其林餐廳的廚師也同時是領袖們的私人廚子,就像在中國,官府菜的盛行,你想要吃到曾經高官家的私廚也不是什么難事了——但有些菜依然打著鮮明的領袖標簽,英國女王的加冕雞,宋美齡最愛的圓山飯店松糕,工藝復雜的開水白菜和傳說中鄧小平最愛的烏魚蛋湯……拋下政治和成見,他們始終代表了最高的烹飪水平——不管你對此諷刺還是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