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全勝
(東南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211189)
唯物矛盾觀的生成與運行是一個不斷解構、建構和重構的過程。筆者根據(jù)矛盾觀出場的邏輯演化進程,把唯物矛盾觀的出場過程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也可以看作為一段樂曲的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激憤豪邁,馬克思對黑格爾唯心矛盾觀的解構和重構
馬克思的矛盾觀點就是在激烈地解構黑格爾唯心矛盾觀的基礎上生成的。馬克思認為黑格爾的矛盾觀的最大錯誤就在于它的唯心性,并指出“理性一旦把自己設定為正題,這個正題、這個與自己相對立的思想就會分為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即肯定和否定,‘是’和‘否’。這兩個包含在反題中的對抗因素的斗爭,形成辯證運動?!保?]140也就是說,用思辨來解決現(xiàn)實矛盾,只會帶來無限循環(huán)的糾結與迷途。
馬克思對黑格爾矛盾觀的解構主要體現(xiàn)在對其性質的批判。早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中,馬克思就指出了批判的價值——“批判不是頭腦的激情,它是激情的頭腦。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保?]4馬克思指出,黑格爾試圖用思辨來解決現(xiàn)實矛盾完全是癡心妄想?!澳銈円笕藗儽仨殢默F(xiàn)實的生活胚芽出發(fā),可是你們忘記了德國人民現(xiàn)實的生活胚芽一向都只是在他們的腦殼里萌生的?!保?]8也就是說,黑格爾的唯心矛盾觀主要錯誤在于把現(xiàn)象的矛盾理解為本質中的理念中的統(tǒng)一。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繼續(xù)解構了黑格爾矛盾觀的唯心性,他指出:“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產生出來的。”[2]305也就是說,矛盾的觀念產生于實踐,而不是相反。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通過批判普魯東的矛盾思想揭露了唯心矛盾觀的錯誤。普魯東不懂得“邏輯世界只是現(xiàn)實世界在人的觀念中的反映”[1]139,因此只能隨意編造矛盾。馬克思認為解決矛盾不能靠取消矛盾來實現(xiàn),“誰要給自己提出消除壞的方面的任務,就是立即使辯證運動終結?!保?]146
在解構中,馬克思又拯救出了黑格爾的矛盾觀的合理內核。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的深刻之處也正是在于他處處都從各種規(guī)定……的對立出發(fā),并把這種對立加以強調”[4]312,這實際上肯定了黑格爾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用對立的觀點看問題。馬克思在黑格爾對立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研究問題要“把握特殊對象的特殊邏輯”[4]359,把研究的視角從主觀轉為客觀對象,使矛盾觀沖出了唯心主義的牢籠。馬克思認為,君主和市民社會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因為這是“兩種本質的差別”[4]355。馬克思高度肯定了黑格爾的統(tǒng)一觀點,但出于革命和斗爭的需要,他又著重強調了對抗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保?]104這種強調斗爭的觀點對唯物矛盾觀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指出了矛盾運動的實質:“兩個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保?]144他進而指出了矛盾運動的出場形式,是“正題、反題、合題”[1]140,“自 我 肯 定、自 我 否 定 和 否 定 自 我 否定”[1]140。
馬克思把矛盾觀從黑格爾唯心主義的牢籠中解放出來,建構了一些唯物矛盾的基本觀點,并把它應用于理論批判和現(xiàn)實斗爭中,從而奠定了矛盾觀樂曲的基調,拉響了矛盾觀發(fā)展的第一樂章。當然,馬克思的矛盾觀是在和思辨哲學家論戰(zhàn)的時候零星發(fā)散出來的,所以其矛盾觀具有直觀性和樸素性的特征,而對矛盾的生成邏輯和具體內容的論述較少。
第二樂章:豪邁理智,恩格斯對唯物矛盾觀觀點的深化和發(fā)展
恩格斯的矛盾觀也是建立在對黑格爾矛盾觀的借鑒和吸收上。與馬克思的看法相同,恩格斯也認為黑格爾矛盾觀的錯誤之處就在于它的唯心性——“這些規(guī)律是作為思維規(guī)律強加于自然界和歷史的,而不是從它們當中抽引出來的。從這里就產生出整個牽強的并且常常是可怕的虛構;世界,不管它愿意與否,必須符合于一種思想體系,而這種思想體系自身又只是人類思維某一特定發(fā)展階段的產物。”[5]484
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通過反對杜林的觀點駁斥了唯心矛盾觀。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雖然在相當廣泛的、各依對象的性質而大小不同的領域中是正當?shù)?,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遲早要達到一個界限,一超過這個界限,它就要變成片面的、狹隘的、抽象的,并且陷人不可解決的矛盾”[6]19;矛盾不僅是“客觀地存在于事物和過程本身中的”,而且是推動事物演化發(fā)展的“實際的力量”[6]118,矛盾規(guī)律不僅決定著事物的發(fā)展,還在人的頭腦中起著作用,辯證法的規(guī)律“在自然界和歷史中起著作用,而在它被認識以前,它也在我們頭腦中不自覺地起著作用”[6]140。恩格斯對唯物辯證法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辯證法不過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保?]139他指出了唯物矛盾觀和黑格爾唯心矛盾觀的不同,說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論是對歷史還是對自然的理解,“現(xiàn)代唯物主義都是本質上辯證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駕于其他科學之上的哲學了?!保?]23也就是說,唯物辯證法在觀察和思考事物時,注重它們的關系、它們的規(guī)律、它們的變化。
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肯定了矛盾存在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對于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恩格斯明確指出:“既然簡單的機械的位移本身已經包含著矛盾,那么物的更高級的運動形式,特別是有機生命以及發(fā)展,就更加包含著矛盾?!保?]132這實際上是說矛盾存在于一切的運動形式中。至于矛盾的客觀性,恩格斯則認為它是一種現(xiàn)實的推動力量。在矛盾與事物運動互為因果的關系方面,恩格斯指出:“運動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簡單的機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夠實現(xiàn),也只是因為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一個地方又在另一個地方,既在同一個地方又不在同一個地方”[7]132。運動是相對于靜止而言的,所以說運動是相對的,但是世界上的一切物質確實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fā)展之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運動既是相對的,又是絕對的。宇宙無始無終,運動無止無境,矛盾也普遍永恒。這一觀點是建立在肯定物質世界的唯物本質基礎之上的,和黑格爾強調絕對理念的唯心觀點已經有了截然的不同。恩格斯進而肯定了“辯證的否定”是一切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他指出:“真正的、自然的、歷史的和辯證的否定正是一切發(fā)展的推動力(從形式方面看)……對立之劃分,對立的斗爭和解決”[8]673。辯證的否定是矛盾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實際是在肯定矛盾的否定對事物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恩格斯還具體指出了辯證的否定在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是不斷進行的,他舉例道:“甚至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之間的界限,也不再是固定不變的了,魚和兩棲類之間的界限也是一樣,而鳥和爬蟲類之間的界限正日益消失”[8]554。
總之,恩格斯為唯物矛盾觀的深化發(fā)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為樂曲添上了精彩的一筆,這表現(xiàn)在:其一,用大量事實說明了矛盾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其二,從側面補充和發(fā)展了唯物矛盾觀的觀點,如:“辯證的否定”“運動本身就是矛盾”等;其三,論述自然、歷史和思維中的辯證法,并深入探討了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對象、性質及作用。但是,恩格斯并沒有著手構建一個系統(tǒng)的矛盾體系,即使他提出了很多深刻的矛盾觀點,遺憾的是其本身還是不成系統(tǒng)和體系的。
第三樂章:婉轉悠揚,列寧對唯物矛盾觀觀點的明確和矛盾體系的初步建構
列寧的矛盾觀也是建立在對唯心矛盾觀的批判和繼承上。列寧繼續(xù)解構了黑格爾思辨唯心矛盾觀的荒謬性,他認為,唯心矛盾觀宣揚自我意識是一切活動的推動因素,只能用自我意識去編造客觀現(xiàn)實,這正好暴露了其唯心主義實質。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中,深刻揭示了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人的認識不是直線(也就是說,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而是無限地近似于一串圓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碎片、小段都能被變成(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而這條直線能把人們(如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話)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侶主義那里去(在那里統(tǒng)治階級的階級利益就會把它鞏固起來)。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保?]407也就是說,唯心主義把認識脫離了物質、自然,造成了其不能真實反映客觀現(xiàn)實。這實際上就是批判唯心的矛盾觀脫離現(xiàn)實的實踐,具有空想性。列寧在解構唯心矛盾觀的過程中,建構了自己的矛盾觀。
列寧繼承了恩格斯等人的矛盾觀點,恩格斯認為,辨證的否定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列寧把這一觀點發(fā)揮為:矛盾的對立面的斗爭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據(jù)。并且進一步認為,矛盾的對立面的斗爭是事物自己運動的動因、動力、源泉。“發(fā)展是對立面的‘斗爭’”[9]407。在他看來,“辯證的東西=‘在對立面的統(tǒng)一中把握對立面’”[9]402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列寧指出:“辯證法是一種學說,它研究對立面怎樣才能夠同一,是怎樣(怎樣成為)同一的——在什么條件下它們是相互轉化而同一的,——為什么人的頭腦不應該把這些對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應該看作活生生的、有條件的,活動的、彼此轉化的東西。”[9]132
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中,列寧對對立面統(tǒng)一規(guī)律的核心地位作了闡述。他認為:“統(tǒng)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是辯證法的‘本質’之一,是它的主要的特點或特征之一,甚至是它的最主要的特點或特征)。”[9]407列寧具體研究了對立面的統(tǒng)一和斗爭的關系,指出“對立面的統(tǒng)一(一致、同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fā)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9]408。因此,列寧特別注重“對立面的統(tǒng)一”。他認為學者應該認真“研究對立面怎樣才能夠同一”和“在什么條件下是相互轉化而同一的”[9]88。
在《辯證法的要素》中,列寧直截了當?shù)刂赋觯翱梢园艳q證法簡要地規(guī)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tǒng)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fā)揮?!保?0]192對立面統(tǒng)一規(guī)律,“提供理解一切現(xiàn)存事物的‘自己運動’的鑰匙”[10]306。據(jù)此,列寧以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為核心。初步構建了一個唯物矛盾觀的體系。列寧列出了辯證法的16條要素,簡略地分析了唯物矛盾觀的內容。
總之,列寧結合自己的革命經驗,對唯物矛盾觀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發(fā)和研究,樂曲形成初步體系。列寧繼承了馬克思等人的觀點,把對立面的斗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寧在黑格爾的敘述方法的基礎上,研究了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并論述了矛盾的普遍性,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但列寧沒有專門的矛盾論著作,其《哲學筆記》雖然是以辯證法思想為中心,但同時還涉及認識論、邏輯、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史和自然科學哲學等方面的內容。
第四樂章:水到渠成,毛澤東對矛盾學說的重構和矛盾學說體系的形成
毛澤東在建構和完善矛盾學說體系方面作了杰出的工作。《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系統(tǒng)地闡述矛盾規(guī)律的哲學專著,其論述緊密結合中國革命的實踐和中國傳統(tǒng)辯證法思想,因而具有鮮明的中國作風和氣派。在《矛盾論》中,毛澤東從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出發(fā)建構了一個完整的矛盾學說體系,從而譜寫了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的新樂章。
在《矛盾論》中,毛澤東主要繼承了列寧等人的矛盾觀點,并對他們的矛盾觀點進行了論證和說明。列寧認為,對立面的統(tǒng)一,是辯證法的核心。這一觀點被毛澤東采用而且在《矛盾論》中直接凝練為其中的一句話:“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10]336列寧認為,“對立面是統(tǒng)一的”,毛澤東則從中發(fā)揮出“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并根據(jù)列寧“對立面的統(tǒng)一(一致、同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10]306的論述,具體闡述了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毛澤東還繼承了馬克思強調對抗的觀點,補充性地論述了對抗在矛盾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矛盾論》中,毛澤東繼承了恩格斯“運動本身就是矛盾”的觀點,并用這一觀點分析了運動和矛盾的關系。毛澤東在列寧的基礎上,明確地概括了矛盾絕對性的兩層含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保?1]305毛澤東發(fā)揮了矛盾的普遍性,把對抗才是矛盾,發(fā)展為事事有矛盾——矛盾無時不在,矛盾無處不有,差異就是矛盾。
除了繼承前人的矛盾觀點,毛澤東還開創(chuàng)性地系統(tǒng)論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把矛盾的特殊性分為以下幾種情形:“不論研究何種矛盾的特性——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各個發(fā)展過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個發(fā)展過程在其各個發(fā)展階段上的矛盾以及各個發(fā)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保?1]317。不但如此,毛澤東還指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是研究者應該特別加以研究的。在《矛盾論》中,毛澤東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并且把這種關系發(fā)揮成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指出這是關于矛盾問題的精髓。毛澤東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11]319這顯然是跳躍式的思維,雖然矛盾的普遍性不等同于矛盾共性,但是,“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保?1]320經過這一跳躍式的轉換,毛澤東就把共性個性關系原理上升為矛盾問題的精髓。
理論的目的在于應用。毛澤東在《矛盾論》的許多地方對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論述。如在談到不同類型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式解決時,他直接列舉了中國革命的幾種不同情況的解決方法——“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用社會主義革命的方法去解決;人民大眾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決;殖民地和帝國主義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方法去解決?!保?]308毛澤東還提出了一系列解決矛盾的方法。如:防止片面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清主次,等等。矛盾是錯綜復雜的,而實際生活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他特別強調一分為二的觀點,在兩種矛盾中,又要抓主要矛盾——“在復雜的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11]320;“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11]322毛澤東提出的一些解決矛盾的方法,至今,仍有廣泛的應用。
總之,在《矛盾論》中,矛盾學說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毛澤東在《矛盾論》中對唯物矛盾觀進行了從整體地位到共性、個性再到內部關系的全面探討,從而形成了矛盾學說的由宏觀到微觀,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立體、系統(tǒng)的體系,對唯物矛盾觀的中國化作出了杰出貢獻。
從馬克思主義矛盾觀這一樂曲的生成軌跡可以看出,它源自對黑格爾的唯心矛盾觀的解構,發(fā)展于馬克思等人對唯物矛盾觀點的建構,形成于毛澤東對唯物矛盾觀中國式重構,其本身歷經了一個這樣的邏輯演進過程:唯心—唯物—分散—系統(tǒng)—普遍—特殊。這是一個不斷解構、建構和重構的過程,馬克思處于革命斗爭的需要,解構了黑格爾的矛盾觀,使矛盾觀沖出了唯心主義的牢籠,建立在了實踐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恩格斯為了和杜林等人論戰(zhàn),繼續(xù)解構了唯心的矛盾觀,并提出了一些深刻的矛盾觀點,但是沒有明確化、系統(tǒng)化;列寧結合俄國的革命實踐,對唯物矛盾觀的深入化和系統(tǒng)化作出很大貢獻,初步建構了一個矛盾體系,但是這個體系還很不完備;毛澤東結合中國革命經驗和中國傳統(tǒng)辯證法思想,在繼承前人理論的基礎上為樂曲加入了中國元素,開創(chuàng)性地論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建構了一個完備的矛盾體系。理論來自實踐,接受實踐的檢驗。矛盾體系能夠最終形成,也是共產主義運動一系列實踐的結果。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不斷創(chuàng)新的理論。一種理論雖然不能反映整個世界的狀況,但先進的理論往往是人類行動的燈塔。馬克思主義唯有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才能不固步自封,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解構就是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正是因為有徹底的批判精神才不斷發(fā)展;建構就是兼容并包精神,馬克思主義正是因為吸收和借鑒了西方歷史上的優(yōu)秀成果才發(fā)生了哲學上的“革命”;重構就是創(chuàng)新精神,有無創(chuàng)新精神,是我們能否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關鍵所在。我們黨歷來非常重視理論創(chuàng)新。以毛澤東為首的革命者掙脫了共產國際“左”的領導,才開創(chuàng)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政體;以鄧小平為首的改革者拋棄了“抓革命促生產”的“左”傾路線,才走上了改革開放道路,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勇敢地摒棄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對傳統(tǒng)文化糟粕的摒棄并不排斥創(chuàng)新;相反,任何一個能傲立潮頭的民族,其文化都是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結合。近代西方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二百年內飛速趕超中國,原因就在于它勇敢地擺脫了基督教的重負。創(chuàng)新是最有效的摒棄,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們把處在傳統(tǒng)封建神學束縛中的文化解放出來,撕扯下宗教的神秘外衣,顯示出人的價值和尊嚴,從而對當時政治、科學、經濟、哲學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傳統(tǒng)文化不是用來保存的,而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的。
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進行理論重構,必須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會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指路明燈,而具體的觀點和論述則有一定的情境局限性。因此,我們既不能對馬克思的話語不假思索地繼承,也不能不加選擇地為創(chuàng)新而全面摒棄。正確的態(tài)度應是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的基礎上,取其精華,結合中國實際,為我所用。馬克思主義具有“異質性”。面對這份復雜的遺產,我們必須對它過濾、篩選和繼承。一個民族的發(fā)展和復興,離不開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而繼承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是要立足現(xiàn)實,而現(xiàn)實就是具體的個人。因此,只有立足于公民的需要,并同推進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結合在一起的繼承,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繼承。在繼承和弘揚的基礎上進行理論重構,還須秉持良心。因為,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毒素,必須清除、摒棄。要勇敢地正視傳統(tǒng)的兩面性,要擺脫文化的“戀母情結”,拋棄傳統(tǒng)理論的說教模式。
總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繼承和創(chuàng)新基礎上的理論重構,既要順應時代潮流,更也要結合中國實際,在發(fā)揚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積極進行理論對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譜寫出新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宏偉樂章。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