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 奇
(廣東醫(yī)學院社會科學部 廣 東 東 莞 5 23808)
本文所謂的“原理課”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以下簡稱原理課)。思政課“05新方案”明確規(guī)定,把“98方案”的7門必修課調(diào)整為4門必修課,其中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合并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一調(diào)整既凸顯了原理課在思政課程新體系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地位,也很好地強化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但是因為編寫者在知識結(jié)構(gòu)、話語模式、理論范式和學術(shù)視界等多方面存在的巨大局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一教材,具有三大先天的、致命的缺陷。這些缺陷必然內(nèi)在地、先在地影響了原理課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果。因此,對于每一個原理課的教學實踐者而言,要想提高原理課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果,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時應該針對這些缺陷給予一定的補救。
因為編寫者在知識結(jié)構(gòu)、話語模式、理論范式和學術(shù)視界等多方面存在的巨大局限,導致原理課教材具有極為明顯的理論陳舊、知識錯誤、學術(shù)落伍的缺陷。這些缺陷表現(xiàn)為“三重”理論陳舊:落后于本真或原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落后于國內(nèi)外當代馬克思主義前沿研究水平,落后于當代人現(xiàn)實實踐水平。
1.落后于本真或原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這一點主要表現(xiàn)為該教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疇、命題、原理、規(guī)律的論述還停留在前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上。
由于歷史原因,該教材的一些編寫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知主要源于高度政治化的列寧主義、斯大林主義理論——即蘇俄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這種蘇俄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上停留在前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有的理論甚至是退化到反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水平上。
這種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特征是一些前工業(yè)化東方民族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近代化、抽象化——基本概念、范疇的論述無限抽象化、形而上學化,違背最基本歷史辯證法精神。例如教材中的“自然”“ 世 界”“物質(zhì) ”“實踐”“ 真 理 ”“ 時 間 ”“空 間 ”“價值”“社會形態(tài)”“國家”“無產(chǎn)階級”“共產(chǎn)主義特征”等等基本重大范疇,都在被一些前工業(yè)化東方民族接受和闡釋時抽象化、形而上學化,都遭遇了理論旅行和科學接受中的重大倒退。
基本命題如“馬克思主義是無產(chǎn)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是人類解放的科學體系),“思維與存在的關(guān)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的關(guān)系問題是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根本就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解決矛盾”命題(矛盾的一方只能轉(zhuǎn)化為自我的他者,矛盾永遠不可能解決),“宗教對自然現(xiàn)象的恐懼和無知”(宗教是主體的精神存在方式和一種文化向度),“物質(zhì)是一種客觀實在”等等表述,都存在把本真馬克思主義理論近代化、抽象化的色彩,還停留在前馬克思主義哲學水平上。
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表述也還停留在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水平上,具有很強的蘇俄色彩。教材也試圖掙脫舊的列寧主義、斯大林主義的理論范式,但是最終還是囿于舊的學術(shù)視界、知識結(jié)構(gòu)和話語模式,效果不盡如人意。教材把馬克思哲學降低為世界觀和方法論,把馬克思主義混合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沒有處理好馬克思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關(guān)系,最終整體論的科學馬克思主義淪為調(diào)和論的大雜燴馬克思主義。
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的表述也還停留在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水平上,具有很強的近代哲學色彩。例如教材把“共產(chǎn)主義社會”理解為只是一種社會制度的創(chuàng)建,而不是解釋為人類在社會形態(tài)上的巨大躍遷。把共產(chǎn)主義社會核心制度指認為公有制,而不是馬克思表述的“重建個人所有制”。馬克思在其《資本論》中明確表述:“從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產(chǎn)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chǔ)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chǎn)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chǔ)上,也就是說,在協(xié)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chǎn)的生產(chǎn)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chǔ)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盵1]這種“個人所有制”是一種“共有制”,也就是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制,決不是馬克思生前不遺余力地批判的虛幻的、形而上學的“公有制”。
2.落后于國內(nèi)外當代馬克思主義前沿研究水平。這一點表現(xiàn)為一些當代國內(nèi)外馬克思主義學術(shù)界公認的新研究成果沒有被吸收進教材。包括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shù)界對“勞動價值論”、 拜物教批判理論(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批判)的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法蘭克福學派對物化理論、異化消費、技術(shù)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北美馬克思主義學界對全球化理論和新帝國主義、“彈性生產(chǎn)”(flexible production)的彈性資本主義、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成果,在教材里都無處可覓。
3.落后于當代人現(xiàn)實實踐水平的理論陳舊主要表現(xiàn)為該教材部分理論脫離實際:既脫離中國實際,又脫離世界實際,還脫離學生實際。教材中的“世界觀和哲學基本問題”(教材第27-29頁),“實踐的物質(zhì)統(tǒng)一性”(教材第32-34頁)相關(guān)理論脫離了實際。教材中的“國家”理論還停留在列寧主義的“國家機器”向度上的國家理論,遠遠沒有達到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水平,與中國的實踐更是格格不入。教材中的“政治經(jīng)濟學”的部分知識與當代中國現(xiàn)實脫離,例如“資本的循環(huán)周期和再生產(chǎn)”(教材第165-167頁)。而對當下人類實踐具有很強解釋力的物化理論、消費異化、拜物教批判理論(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批判)、符號價值理論卻付之闕如。
由于編寫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缺乏本真認知、宏觀考量、微觀分析、深度開掘等等方面原因,原理課教材存在一些基本的邏輯錯誤。這主要表現(xiàn)為混淆概念、偷換命題兩個方面。
1.經(jīng)常性地混淆概念?;煜拍畹倪@種邏輯錯誤主要是因為沒能邏輯地區(qū)分同一概念的不同領(lǐng)域(哲學、日常生活、科學、其他領(lǐng)域)、不同層級(上位概念與下位概念)、不同向度而導致的。
例如教材大規(guī)模地混淆了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和政治意義上的“矛盾”概念。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是表征對立同一關(guān)系的哲學范疇,其德文是Widerspruch。該詞是指同一句話語(Sprach)中的自相沖突和反對(wider),即同一個東西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兩個東西的外在沖突。所以辯證法的“矛盾”應是自我否定,即馬克思所說的“否定性的辯證法”,它展開為“作為整個過程核心的否定之否定”(恩格斯語)。這種“矛盾”概念源于黑格爾,黑格爾認為一切有限事物都有矛盾,“……自在的肯定物本身就是否定性,所以它超出自身并引起自身的變化。某物之所以有生命,只是因為它自身包含矛盾,并且誠然是把矛盾在自身中把握和保持住的力量?!盵2]馬克思對此作了自己的闡釋和深度改造:矛盾是事物本身設(shè)定的對立,這種矛盾對立是從事物的能動關(guān)系上、內(nèi)在關(guān)系上來理解的對立,矛盾關(guān)系是對立的一種發(fā)展的關(guān)系形態(tài)。
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與政治、社會意義上的“矛盾”概念不同,政治、社會意義上的“矛盾”概念是指對抗 confrontations、沖突 conflicting,incompatible不能和諧共存的、不相容的,antithesis反題Gegensatz兩個東西的對立,antagonism對抗等等日常生活中人們之間的“不團結(jié)”現(xiàn)象。日常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對抗”“沖突”≠哲學意義上的“矛盾”,也就是說 Widerspruch,Contradictions≠ambivalence,confrontations,conflicting,incompatible,antagonism。
還有,作為哲學范疇的“矛盾的對立性”belligerence即斗爭性也不等于作為政治生活用語的“政治斗爭”struggle,決不可以政治學的agonism、antagonism取代哲學的belligerence。這種混淆也是沒有區(qū)分同一概念的不同領(lǐng)域(哲學、政治生活)。
這種混淆概念還表現(xiàn)為沒能區(qū)分同一概念的不同層級(上位概念與下位概念)。例如混淆作為上位概念的“國家”與作為下位概念“國家機器”概念(教材第106頁)。教材因盲從于列寧和斯大林,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diào)和的產(chǎn)物和表現(xiàn)”,其實質(zhì)是一個階級統(tǒng)治另一個階級的工具,不是對各階級一視同仁地來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機構(gòu),它只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保證它們能對社會進行政治統(tǒng)治的機構(gòu)。其實,教材中的這種“國家”界定只是“國家”范疇里的下位概念“國家機器”,以下位“國家機器”概念混淆上位“國家”范疇。
這種混淆概念的邏輯錯誤還表現(xiàn)為混淆“精神”與“意識”(教材第 29頁)、“物質(zhì)性”與“物性”(教材第32頁)、“同一性”與“統(tǒng)一性”(教材第43頁),混淆“本質(zhì)”與“本原”等等(教材第32頁)基本概念。
2.偷換命題。這種偷換命題的邏輯錯誤主要是因為沒能區(qū)分由不同概念組合而成的不同命題具有不同內(nèi)涵而導致的。所以完全可以說混淆概念的直接后果就是偷換命題。例如教材經(jīng)常性地混淆“精神與物質(zhì)的關(guān)系”與“思維與存在的關(guān)系”這兩對關(guān)系極為密切但內(nèi)涵不同的命題,混淆“社會形態(tài)的跨越”與“社會制度的跨越”這兩對內(nèi)涵不同的命題,這二者最大的區(qū)別是社會制度具有歷史選擇性,社會形態(tài)具有社會必然性(教材第110頁)。
原理課教材的邏輯錯誤直接導致了結(jié)構(gòu)混亂的缺陷。這種缺陷主要表現(xiàn)為:
1.結(jié)構(gòu)混亂首先表現(xiàn)為課程內(nèi)容在編排上的混亂。第一,教材對很多基本概念、范疇、規(guī)律的闡述,沒有敘述其基本理論預設(shè)、邏輯前提,即在教材的上下文中并沒有一定的交代和過渡,一些知識敘述顯得相當突兀,這些直接導致學生理解上的困難和情緒上的厭倦。
例如教材在第三章第三節(jié)闡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命題時,對其中的核心概念“歷史”并沒有任何論述。其實,馬克思主義所謂的“歷史”,既不是傳授歷史知識的歷史教科書,也不是記載歷史事件的歷史資料、故紙堆和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在西方,多數(shù)語言的“歷史”一詞來自希臘文historia,原義為“調(diào)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引申為打聽來的情況,以及對這種情況的如實敘述。在西語中,它主要是“歷史學”、“歷史敘述”的含義,不過德語還有一個本土的詞Geschichte,也是“歷史”的意思,但它來自動詞geschehen(發(fā)生、出現(xiàn)),名詞形式為 Geschehen,意為“(發(fā)生的)事件”。所以西方語境中的“歷史”有一種字面上的分歧,一是指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學,再就是作為一連串事件的歷史過程。一個則是對這事實的主觀描述,一個是客觀發(fā)生的事實。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不過是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 ,即“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盵3]缺乏這樣的理論前提認知,會極大地降低學生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命題的高度。
第二,表現(xiàn)為邏輯次序混亂。由于編寫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缺乏深刻認知與宏觀考量,在內(nèi)容編排上出現(xiàn)了邏輯次序混亂問題。例如教材第259頁對“共產(chǎn)主義生態(tài)和諧特征”的論述,應該放置在該章節(jié)中(一)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一目中比較合適,因為“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這一目論述的核心就是生態(tài)問題。教材第128頁(二)“現(xiàn)實的人及其活動是社會歷史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一目放在此處讓人感覺莫名其妙。
2.結(jié)構(gòu)混亂還表現(xiàn)為課程內(nèi)容的低水平重復。這種低水平重復既表現(xiàn)為與大學思政課其他課程的內(nèi)容重復,又與中學政治課程的內(nèi)容重復。前者主要表現(xiàn)在教材中的有關(guān)“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之間的內(nèi)容重復。例如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等等理論。后者的表現(xiàn)不勝枚舉。課程內(nèi)容低水平重復直接導致原理課的難度降低,直接導致學生的反感和無興趣。
3.結(jié)構(gòu)混亂還表現(xiàn)為課程內(nèi)容的詳略不當。這種詳略不當主要表現(xiàn)為教材過于重視論述基本理論、觀點,而略于論述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主要是因為編寫者受制于其內(nèi)在的知識論范式課程觀。這種知識論范式課程觀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優(yōu)秀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
極具批判性、發(fā)展性、生成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條化是其存在本身的最大反諷。當然這種現(xiàn)象本身是符合馬克思主義之“上層建筑的變化慢于經(jīng)濟基礎(chǔ)的變化”基本原理的。因此,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原理課的每一個教學實踐者教學設(shè)計補救的最大原則和方法論,也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清除教材中的前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恢復科學、本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設(shè)計補救的具體原則包括:主體化原則、時代化原則、學術(shù)化原則。
第一,主體化原則。每一個教師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之一,對教材內(nèi)容可以大膽取舍、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設(shè)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體系是兩個同質(zhì)異構(gòu)異形的體系,主體化原則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在轉(zhuǎn)化過程中,以方便學生理解課程為目的,對教材體系的要素與結(jié)構(gòu),內(nèi)容與順序,主次與比重進行調(diào)整,并且對內(nèi)容進行刪節(jié)、補充、側(cè)重,在輔以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把“科學的思維方法”、“價值論”作為重點來講述,“客觀規(guī)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略講,以此彌補教材結(jié)構(gòu)混亂的缺陷。
第二,時代化原則。時代化原則要求每一個原理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對教材去蘇俄化,盡量吸收和突顯國內(nèi)外當代馬克思主義學術(shù)界新的理論成果,以此彌補理論陳舊的缺陷。這些成果包括中國馬克思主義學界對“勞動價值論”批判研究成果、拜物教批判理論的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法蘭克福學派對物化理論、異化消費、技術(shù)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論述;北美馬克思主義學界對全球化理論和新帝國主義、“彈性生產(chǎn)”(flexible production)的彈性資本主義、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成果,以此凸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的強大解釋力。
第三,學術(shù)化原則。學術(shù)化原則就是要求每一個原理課教師在教材過程中盡量藝術(shù)地處理好原理課政治性與學術(shù)性、理論性的關(guān)系,避免話語過度政治化對原理課學術(shù)性、理論性的傷害,以此彌補邏輯錯誤的缺陷。例如在講授“矛盾”范疇時可以著力從學術(shù)上區(qū)分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與政治、社會意義上的“矛盾”概念不同,以此凸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的強大理論力。
1.文本還原法
文本還原法指的是把原理課里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疇、命題、原理、規(guī)律的論述直接還原到馬克思主義原著文本中去,通過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原著,主要包括中文版馬恩全集,甚至是德文版MEGE2版馬恩全集原著,正本清源、追根溯源,恢復本真authentic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達到去蘇俄化和去教材化。以文本還原法求理論本真化,以補救教材理論落后于本真或原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致命缺陷。
例如講授“意識與物質(zhì)的關(guān)系”問題時,可以讓學生直接閱讀馬克思的德文原文:“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zhì)的東西(Materielle)而已。”[4]德文的“意識”一詞Bewusstsein是由詞根Bewusst-(形容詞:意識到的、自覺的)和后綴 sein(名詞:存在)構(gòu)成的。Bewusstsein顯現(xiàn)出來的意義就是:意識根本上就是對存在的意識??梢杂貌煌Z言中的“貨幣”的名稱與他們至今仍然保存著它們與動物買賣及原始貿(mào)易在詞匯上的聯(lián)系,來說明“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guān)系問題。譬如“fee”(費)是從高地古德語中的“faihu”(牛,錢)一詞衍生而來,“rupee”(盧比)是從梵文中的“rupya”(銀)一詞衍生而來,“buck”(一塊錢)原指一種鹿皮,“pecuniary”(金錢的)是從拉丁文中的“pecu”(一個人的牛群及羊群)一詞衍生而來,“stock”(股票)是從英文中的“l(fā)ivestock”(牲口)一詞衍生而來,“peso”(比索)是從梵文中的“pashu”(牛)一詞衍生而來,等等。
講授“經(jīng)濟基礎(chǔ)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這一目時,首先,可以還原“經(jīng)濟基礎(chǔ)與上層建筑”兩個基本概念的英文詞Base and superstructure和德文詞Basis und berbau。其次,在講授“二者矛盾運動規(guī)律”時,可以讓學生直接閱讀英文版和德文版原著中相關(guān)的本真論述,以此獲得本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In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their existence,men inevitably enter into definite relations,which are independent of their will,namely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ppropriate to a given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material forces of production.The totality of thes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constitutes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society,the real foundation,on which arises a legal and political superstructure and to which correspond definite forms of social consciousness.The mode of production of material life conditions the general process of social,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life.It is not the consciousness of men that determines their existence,but their social existence that determines their consciousness.At a certain stage of development,the material productive forces of society come into conflict with the existing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or-this merely expresses the same thing in legal terms-with the property relation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which they have operated hitherto.From forms of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ese relations turn into their fetters.Then begins an era of social revolution.The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lead sooner or later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immense superstructure.-1859 Preface to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der gesellschaftlichen Produktion ihres Lebens gehen die Menschen bestimmte notwendige von ihrem Willen unabhngige Verhltnisse ein,Produktionsverhltnisse,die einer bestimmten Entwi-cklungsstufe ihrer materiellen Produktivkfte entsprechen.Die Gesamtheit dieser Produktionsverh..ltnisse bildet diekonomische Struktur der Gesellschaft,die reale Basis,worauf sich ein juristischer und politischer..berbau erhebt,undwelcher bestimmtegesellschaftliche Bewuβtseinsformen entsprechen.——Karl Marx:sagt im Vorwort Zur Kritik der politischenkonomie von 1859.還有在講授第七章(三)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中的“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這一目時,運用文本還原法我們發(fā)現(xiàn)馬克思在這里提出的本真理論是“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理論,而不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馬克思在其原著中使用的德語名詞Individuum(復數(shù)為Individuums或Individuen),專指“個人”,而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人”?!皞€人全面發(fā)展”是針對當時資本社會大規(guī)模涌現(xiàn)的個人單向度、片面、畸形發(fā)展甚至是“異化”現(xiàn)象而提出的,當然也同時批判了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始的豐富性”。這種理論的主體理想是:“個人向完整的個人的發(fā)展以及一切自發(fā)性的消除。”當然,“全面”發(fā)展的個人不等于成為無所不能的全能人、完美的人,決不是上帝的另一版本,只是強調(diào)發(fā)展為一種“完整的人”,“完整的人”這一說法后來很多新版本翻譯為“總體的人”也是這個意思。個人“全面”發(fā)展主要是指知、情、意、行辯證互動的完整的主體性結(jié)構(gòu)。[5]所以馬克思說過:“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盵6]
2.話語時代化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種枯燥、晦澀的政治話語和哲學理論,而話語、理論都具有時代性。原理課教材的話語模式、理論方式帶有典型的列寧斯大林色彩,必須把這種守舊的蘇俄政治話語轉(zhuǎn)換成時代化的學術(shù)話語和教師個人話語(當然必須尊重話語轉(zhuǎn)換的合法性原則),以此彌補教材落后于當代前沿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話語守舊缺陷。這種方法具體有適當吸收當代國內(nèi)外馬克思主義學術(shù)界一些公認的新研究成果進課堂。例如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shù)界對“勞動價值論”、拜物教理論(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批判)的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法蘭克福學派對物化理論、異化消費、技術(shù)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論述;北美馬克思主義學界對全球化理論和新帝國主義、“彈性生產(chǎn)”(flexible production)的彈性資本主義、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成果。
例如在學習商品的“二因素”時引入鮑德里亞的符號價值sign value理論。鮑德里亞指出在當今社會消費中人們不再單純追求商品的客觀效用,更多的是追求商品的符號價值中所包含的主觀效用。物品也必須理解為是具有象征價值的,“物已經(jīng)被掏空了,失去了它的實體存在和歷史,被還原為一種差異的標記”,成為一種負載著文化意義體系的差異性符號,這一價值不可概括為使用價值或交換價值。這種價值已經(jīng)超越了使用價值的功能性價值,但又不是與經(jīng)濟交換價值相關(guān)的單純價值體系,而是一種具有可交換的、表征著地位和名望的象征性價值,鮑德里亞把這種價值稱之為象征交換價值(symbolic exchange value)或符號價值。文化、符號、象征系統(tǒng)賦予商品各種社會象征價值,因此,通過購買和使用特定的品牌,我們自身就獲得了它們象征的價值。在這種符號價值中,商品的價值是以它們所帶來聲譽以及它們展現(xiàn)的社會地位與權(quán)力的方式來衡量的。鮑德里亞認為,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通過對物的直接占有來顯示物的意義,而是通過操控物自身所承載的意義的差異性體系將自身與其他階級區(qū)隔(distinction)開來。贈禮(例如結(jié)婚戒指)就是這一性質(zhì)的物品。“這些物的社會功能首先是作為一種區(qū)分符號(distinctive sign),作為將不同于別人的那些人與其他人區(qū)分開來的物?!狈杻r值具體表現(xiàn)為商品更多的是“物品/符號或物品/象征的鏈接”。
在學習消費理論時引入消費異化(Consumption Alienation)批判理論,以“為一部手機而援交的女生”為例,說明消費異化中的“性”的商品化commodification、符碼的迷戀(passion)是資本的必然邏輯。當今消費者“陷入到了一個虛假的、差異性的、被編碼的、體系化了的物之中。拜物教所揭示的并不是對于實體(物或者主體)的迷戀,而是對符碼的迷戀(passion),它控制了物以及主體,使他們都屈從于其自身,進而將他們移入到抽象的操控之中?!边@是一種新的“能指拜物教(fetishism of the signifier)”。還可以引入拉康的Need需要、demand欲求、desire欲望三分法理論,引導學生建構(gòu)理性消費觀。
在學習“建設(shè)社會主義國家的艱巨性”時可以引入城市化理論、資本理論、空間理論引導學生討論“蟻族是怎樣煉成的”“屌絲”“丈母娘是高房價的幕后推手”等等話題,幫助學生理解社會形態(tài)轉(zhuǎn)型的艱巨性。
在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時,可以結(jié)合文本還原法,借鑒英國著名左翼哲學家Terry Eagleton新作Why Marx Was Right中的著名評述,來展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巨大魅力:
Marxism is a critique of capitalism—the most searching,rigorous,comprehensive critique of its kind ever to be launched.It is also the only such critique that has transformed large sectors of the globe.It follows,then,that as long as capitalism is still in business,Marxism must be as well.Only by superannuating its opponent can it superannuate itself.[7]
3.理論生活化
作為一種政治話語和哲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必然具有理論的枯燥性、晦澀性。而所有理論都來源于實踐和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還原到生活和實踐中去,把理論生活化,才能把課堂從枯燥乏味的話語中解放出來,以此化解理論的抽象性難題,并且彌補教材脫離學生實際的缺陷。
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論把現(xiàn)實中的虛幻的物與物關(guān)系還原為人與人的關(guān)系,是馬克思哲學的精華,也是極為難以理解的理論,只有將其生活化才可能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理論。教學中以學生感興趣的神奇、酷炫iPhone4手機為基點,結(jié)合富士康的“連環(huán)跳”為例,配合New-empirism理論,以及《紐約時報》2012年7月6日依據(jù)矽谷市場調(diào)查機構(gòu)iSuppli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神奇、酷炫的商品背后的資本邏輯、全球化邏輯所蘊藏的真實的社會關(guān)系。
《紐約時報》7月6日依據(jù)矽谷市場調(diào)查機構(gòu)iSuppli的資料,對iPhone4的供應鏈進行了解剖:相對昂貴的是由LG Display生產(chǎn)的iPhone4的3.5英寸觸控屏,其成本為28.5美元;而由蘋果自己設(shè)計、三星生產(chǎn)的A4處理器成本則為10.75美元。至于意法半導體為iPhone4提供陀螺儀芯片的成本為2.6美元。而將這些元件進行組裝的富士康等中國組裝企業(yè),則只得到每臺6.54美元的酬勞。該數(shù)值僅僅是iPhone4材料成本的3.5%.2012年1月26日,《紐約時報》A1版頭條以“In China,Human Costs Are Built Into an iPad”為題,披露了蘋果在中國組裝iPad和iPhone的工廠剝削工人的現(xiàn)象。再來看看改革開放后作為中國出口基地的珠江三角洲,每年僅沖床工人發(fā)生的斷指事故就有3萬多起,被機器切斷的手指頭超過4萬個!這種發(fā)生在中國的全球化進程中的奴役現(xiàn)象背后的資本邏輯,正如Hunt的評論:“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of Guangdong and Shanghai appear eerilyreminiscentof 1840sManchester and Glasgow.”[8]
4.案例陌生化
案例教學法是原理課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是,案例教學法的成功實施依賴于教學實施者選擇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具有很強針對性的案例或材料。只有通過這種典型性強的陌生化案例,輔之以課堂上切中要害的及時點評和恰到好處的總結(jié)分析,才會激發(fā)學生的課堂興趣和課程興趣,才會讓學生真正掌握基本原理的精髓,解決自身思想中存在的模糊認識,才會自覺地運用、繼承、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案例陌生化是補救教材理論落后于現(xiàn)實的致命缺陷的較好的方式。理所當然,這種陌生化遵循貼近理論、貼近學生和貼近當下實踐活動的原則。
例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一個學生相當熟悉又理解模糊的基本原理,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可以借助一些“陌生化”案例。例如借助學生興趣度較高的“整形美容”——墊鼻梁這一話題,引導學生認識高鼻梁為什么被認為比塌鼻梁更“美?!案弑橇骸笔沁@樣的一種“社會存在”:由于鼻腔比較長,使得生活在高維度的白種人的高鼻梁可以將進入鼻腔的冷空氣升溫,使得到達肺部后不至于由于溫度過低影響肺的功能,從而在寒冷的氣候下可以幸存下來。而高鼻梁的“更美”只是一種white supremacy,是被白人文化強力塑造出來的“社會意識”——白人文化在近現(xiàn)代獲得高勢位的傳播地位,借助各種媒介和方式造成的。這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最好例證。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也是一個學生相當熟悉但又不會運用其解釋現(xiàn)實問題的基本原理。在教學中可以借助“陌生化”案例Max Weber在其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一書的主要思想來理解“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促進作用和阻礙作用”:經(jīng)歷過了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倫理所表現(xiàn)的現(xiàn)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倫理生活無意中促進了經(jīng)濟活動的開展,新教倫理賦予了經(jīng)商逐利行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而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沒有經(jīng)過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倫理精神對于這些民族的資本主義發(fā)展起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再輔之以 “陌生化”案例:耶魯大學著名華人金融學家陳志武的儒家孝道Confucian filial piety與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guān)系的研究成果,來理解“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阻礙作用”:中國的儒教倫理缺乏理性化的潛能,缺乏新教倫理的禁欲主義精神,儒家倫理中存在著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倫理枷鎖,如“存天理、滅人欲”、“重義輕利”等。
5.過程對話化
因其理論色彩較濃,原理課的教學具有較大的難度。化解這一難題還必須選擇好的教法。教學過程的對話化是一種好的嘗試。問答/對話教學法原本就是古代東西方哲學的共同教學法。過程對話化實際上是對這種古代哲學教法的一種還原。哲學的“辯證法”一詞dialectics源出古希臘文δνaλεxειx(τωˊχνη),希臘語“dialego”,意謂進行談話的藝術(shù),我談話、我發(fā)議論演化而來,原意是指在辯論中揭露對方議論中的矛盾并克服這些矛盾的方法。過程對話化是在教師主導下,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對話,使“教”與“學”的活動在既成與生成之間慢慢展開、步步深入的教法。
為了以“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沒有誕生于東方社會”這樣的事例來證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這一要點,設(shè)計這樣的問答和對話:(1)馬克思主義是什么社會的產(chǎn)物?(2)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是這種社會的產(chǎn)物?(3)馬克思主義誕生時東方社會是什么社會?(4)東方社會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為什么有偏差?(5)東方社會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應該注意什么?
過程對話化這種方法可以補救原理課的抽象性帶來的枯燥性和低參與度,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大學生從多個角度、不同的層面用所學知識辯證認識社會熱點問題的過程。
原理課的教學實踐者要想對教材缺陷實施有效的教學補救,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理論聯(lián)系實際理所當然是其教學設(shè)計補救的最大原則和方法論。每一個教師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透析和洞察教材缺陷,才能跳出教材內(nèi)容,在保證教學目標的情況下,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大膽取舍:略講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內(nèi)容,補充當前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熱點、難點問題,或結(jié)合本人的學術(shù)研究成果,對某些重點內(nèi)容進行擴充講解。每一個教師只有與時俱進,只有密切聯(lián)系社會熱點、學生疑點、學習難點問題,運用文本還原法、話語時代化、理論生活化、案例陌生化、過程對話化的補救方法,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原理課才會有說服力、吸引力,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
[1][德]馬克思.資本論(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32.
[2][德]黑格爾.邏輯學(下卷),楊一之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6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8
[4][德]馬克思.資本論(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4.
[5]操奇.主體視界中的文化發(fā)展論[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1:205-209.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7]Terry Eagleton,Why Marx Was Right,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2.
[8]Tristram Hunt,War of the Words,Guardian,9 May,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