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皇侃 《論語義疏》的疏解體例與特色

2013-08-15 00:51:46周唯一
衡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論語孔子

周唯一

(衡陽師范學(xué)院 中文系,湖南 衡陽 421002)

“義疏”一名,本源于六朝佛家解釋經(jīng)典,后被用于五經(jīng)及其他經(jīng)籍注釋中。據(jù) 《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以 “義疏”為書名者,有 《周易》8部 (本為9部,其中一部重復(fù)), 《尚書》3部,《毛詩》8部,《周官禮》4部,《儀禮》2部,《喪服 》7部,《禮記》4部,《春秋》2部,《孝經(jīng)》7部,《論語》5部,《老子》5部,《莊子》3部;以“講疏”為書名者,《周易》、《莊子》各4部,《禮記》、《論語》、《老子》各1部。這些都產(chǎn)生于南朝,是南朝獨有的學(xué)術(shù)文化現(xiàn)象。而皇侃 《論語義疏》是現(xiàn)今獨存的一部,不僅具有重要的文獻學(xué)價值,而且亦是研究南朝儒學(xué)學(xué)術(shù)文化的珍貴資料。本文欲從疏解體例與特色兩個方面,談?wù)剬λ恼J識與看法。

(一)

著作體例具有分布編撰內(nèi)容,表達編撰意圖,規(guī)范編撰行文的作用,是編撰者編撰前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皇侃編撰 《論語義疏》思考的印記在其疏解中尚清晰可見,那就是他善于從當時的教學(xué)實際和自己的教學(xué)實踐中來建構(gòu)和確立它的體例框架。

皇侃一生僅活了58歲,他的 “起家兼國子助教,于學(xué)講說”和撰寫 《論語義》、 《禮記義》的生涯似是在梁武帝天監(jiān)末年以后度過的①。這一時期,天監(jiān)年間的一些著名學(xué)者如沈約、嚴植之、賀瑒、司馬褧等已先后謝世②,昔日的學(xué)術(shù)文化勃興的景象雖不復(fù)存在,但教學(xué)講經(jīng)析理之風依然熾熱,五館之學(xué),生徒盈室,鐸鈴搖響,書聲不絕。其學(xué)也,五經(jīng)之外,兼習 《孝經(jīng)》、 《論語》、《老子》、《莊子》;其教也,師徒相傳,以義理講說與論難為尚,出現(xiàn)了孔子祛講 《尚書》40遍,孔僉于 《三禮》、 《孝經(jīng)》、 《論語》 “講說并數(shù)十遍”③還喋喋不休的景象,崔靈恩講 《左傳》, “每文句常申服以難杜”,助教虞僧誕 “作 《申杜難服》以答靈恩”④的場面,產(chǎn)生了嚴植之的按 “區(qū)段次第講說”的教學(xué)方法。 《南史·嚴植之傳》云:“植之館在潮溝,生徒常百數(shù)。講說有區(qū)段次第,析理分明。每當?shù)侵v,五館生畢至,聽者千余人?!边@里所說的 “區(qū)段”,就是今天說的段落,所說的 “次第”,就是指講解的順序。嚴氏按段落有次第的講解的情況今不可知,然他人依此講解在 《論語義疏》中還存有片段,如陸特進講 “智者樂水”章云:“此章極辨智仁之分,凡分為三段:自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為第一,明智仁之性。又 ‘智者動,仁者靜’為第二,明智仁之用。先既有性,性必有用也。又 ‘智者樂,仁者壽’為第三,明智仁之功。已有用,用宜有功也?!雹芑寿┲v “學(xué)而時習之”章說:“就此章,分為三段,自此至 ‘不亦悅乎’為第一,明學(xué)者幼少之時也。學(xué)從幼起,故以幼為先也。又從 ‘有朋’至 ‘不亦悅乎’為第二,明學(xué)業(yè)稍成,能招朋聚友之由也。既學(xué)已經(jīng)時,故能招友為次也,故 《學(xué)記》云:‘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教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xué)取友,謂之小成’是也。又從 ‘人不知’迄 ‘不君子乎’為第三,明學(xué)業(yè)已成,能為師為君之法也。先能招友,故后乃學(xué)成為師君也,故 《學(xué)記》云:‘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衷疲?‘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是也。今此段明學(xué)者少時法也?!雹苋绱朔侄沃v說,層層剖析,使人聽了一目了然。由于這種方法是建立在嚴依章句意義結(jié)構(gòu)和講說順序的思維起點上,具有很強的解讀功能,皇侃將它拿來作為 《論語義疏》體例建構(gòu)之模式,則是極其自然的事。

縱觀 《論語義疏》的體例,就是按照區(qū)段次第進行布局經(jīng)營的,具體表現(xiàn)為:先定其篇。篇為文本的一個大區(qū)段,一個大的意義單元,一個文本是由若干個大區(qū)段組成的。一個大區(qū)段的意義,疏者將它歸納總結(jié)于篇題之下,以示本篇主要內(nèi)容之所在。再定其章。章相對于篇,是文本的小區(qū)段,是一個具體的意義單元,是疏解的主要對象。由于章這一小區(qū)段的字句有多有少,何晏集解中的注有多有寡,其疏解之布局,是先交代此章區(qū)段的首尾,即從某某起至某某止,然后再依照區(qū)段的語序、集注的先后,逐句逐注疏解串釋。疏解串釋中,先釋詞,再解意。凡有何注的地方,則依何注次第解說;凡何晏未作注處,則斟酌上下文意思重新疏解,且力求保持與何注意義連貫;凡疏解串釋中,對何注言意未盡者,則另辟一 “注”,附于章句疏解之末尾進行解說;凡引用古今注家的注,意思相同或相近者,則附而申之,而 “先儒說之不同,今不具說”④,僅將其置于義疏后面,以示廣聞;凡有質(zhì)疑者,則采用 “或問曰”、 “答曰”的方式進行標識,以示當時人們探尋學(xué)問之大概。在這一區(qū)段的講說中,由于其疏解對象、指向有著明確的定位,疏解的話題可長可短,存有較大的伸縮空間,而疏解者在這一空間中可以慘淡經(jīng)營,縱橫開拓,將自己的認知與理解、探求與發(fā)明盡情地表述出來,因而它為后人所紹述、所稱贊。比如邢昺的 《論語注疏》就是按區(qū)段次第來經(jīng)營疏解內(nèi)容的,其中雖然對 《論語》正文 “不是分章出句,一一訓(xùn)解串釋,而是分章整體串釋”⑤,但先定篇,再定章,交代一章首尾,疏中帶注等做法還是相同的。孫欽善先生用 “標準義疏體例”, “對于研究義疏體著作有重要意義”⑤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些足以表現(xiàn)它在義疏史上的地位與價值。

(二)

體例的建構(gòu)為疏解者安排了一個合理的疏解空間,而運用什么辦法將疏解的內(nèi)容完整地表述出來,皇侃 《論語義疏》率先進行了認真地探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他善于通過前人今人解說的廣征博引,從理論層面上來拓展 《論語》研究的深度。 《論語》研究,漢初有齊論、魯論、古論三家,著述有鄭玄注 《論語》10卷、《論語孔子弟子目錄》1卷。迄東晉末,注解者、論說者有近30家,著作有30余種,其中,又以何晏 《論語集注》影響最大。該集 “因魯論集季長等七家,又采古論孔注,又自下己意,即世所重者”④,收集了孔安國、苞咸、馬融、鄭玄、王肅、周生烈、陳群及何晏他們⑥1084條注。其中,漢注901條,占總數(shù)的83.3%,魏注183條,占總數(shù)的16.9%。在漢注中,孔安國注472條,苞咸注189條,馬融注134條,鄭玄注106條。從學(xué)術(shù)淵源上看,孔安國屬古論,他是孔子十二代孫,仕于孝武之世, “以經(jīng)學(xué)為名,以儒雅為官”, “時魯恭王壞孔子故宅,得古文科斗 《尚書》、《孝經(jīng)》、《論語》,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國為之今文讀而訓(xùn)傳其義”⑦,是漢代孔家道義的傳人。馬融、苞咸、鄭玄持魯論,是安昌侯張禹魯論在東漢的承傳者。這兩派修治 《論語》雖各有家法,但嚴格恪守 《論語》的思想道義,力求通過自己的解釋來保持它的原生意義,維持其儒家宗主地位,則是一致的。魏注中,何晏注123條,王肅注34條,周生烈注14條,陳群注3條。就何、王二人而言,何是正始時期玄學(xué)名家,史稱他 “少以才秀出名,好老莊言,作 《道德論》”⑧,“以為圣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鐘會等述之”⑨,故作注時 “自下己意”,有援道入儒的傾向。王屬儒家, “善賈、馬之學(xué)”,是魏時著名學(xué)者⑧,忠實于 《論語》原義是他注中本色??傊⒅?《論語》中孔子周圍的人物,尤其是其弟子的訓(xùn)釋,注重典章、名物、史實的詮釋與字詞訓(xùn)詁,注重章句義理的講說是漢魏注家的共同特點。他們的注釋為 《論語》在漢魏的傳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皇侃就是在這樣一部研精覃思之作的基礎(chǔ)上為 《論語》作義疏的。其詮釋義理最具特色的方法就是引征。其引征,一為面廣。他說:“右十三家為江熙字太和所集。侃今之講,先通何集,若江集中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其又別有通儒解釋,于何集無好者,亦引取他說,以示廣聞也?!雹苤v的是一種概況。實際情況則是,他于江集中引取了8人另加江熙凡9人的318條解說,其中江熙101條,李充66條,范寧52條,孫綽37條,繆播18條,郭象14條,欒肇、蔡謨各9條。于其他通儒中,自漢至梁,引取了31人的189條解說,其中王弼40條,繆協(xié)29條,袁氏26條,顏延之、張憑各13條,殷仲堪11條,余者均在一條以上,十條以下。此外,還引用了不少以 “一家” “一通”為稱呼者的解說。在這三類引征中,重點放在魏晉。二為旨意明確,那就是通過引征與何集相好者來申說 《論語》文本與何注的意義,來辨析 《論語》精深的道理,從而從理論層面拓展《論語》研究的深度。通過引征與何集無好者以廣讀者的見聞,讓讀者知道,儒道義理本有相通之處,打通它們的關(guān)節(jié),就能將研究引向新途。三為手段高明,一是能準確地把握何集注解的理路和章句的關(guān)節(jié),引征那些與自己見解相同或相近的析理精當?shù)慕庹f條文來增加疏解的說服力,以確保疏解的準確與科學(xué)。準確和科學(xué)是決定義疏之作能否立足學(xué)林,傳之后代的關(guān)鍵,亦是理論賴以成立、深化的基礎(chǔ)。由于理有百端,不同的人所識所得不同,其對事理的認識亦不一樣。然百理之中,終有真理。而得其真理,就須識之準確、科學(xué)。比如,鄭玄注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為 “逝,往也。言凡往者如川上之流水也”(《子罕》)。此注的關(guān)節(jié)為 “凡往者”。 “凡往者”何也?邢昺認為它是指 “時事”⑩,朱熹認為它是指 “道體”[11],而皇侃認為它是指 “人年往去”、“向我非今我”,講的是時光易逝,人生易老。為此,他引證江熙注云: “言人非南山,立德立功,俛仰時過,臨流興懷,能不慨然。圣人以百姓心為心也?!币脤O綽的話說: “川流不舍,年逝不停,時已晏矣,而道猶不興,所以憂嘆也。”經(jīng)過二說引證,時光易逝,人生易老為 “凡往者”的確解而受到有識者的充分肯定。程樹德先生說:“此章似只言歲月如流,欲學(xué)者愛惜光景之意?!荔w不息,雖有此理,然另是一義,夫子言下恐未必然?!雹庥直热缈装矅?“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為 “釣者,一竿釣也;綱者,為大綱以橫絕流,以繳系釣羅屬著綱也。弋,繳射也,宿,宿鳥也”??资现会屛镂次隽x,然其義何在?皇侃疏云:“周禮之教,不得無殺,是欲因殺止殺,故同物有殺也。釣者,一竿屬一釣而取魚也。綱者,作大綱橫遮于廣水而羅列多釣著之以取魚也。孔子用一竿而釣,則一一得魚,是所少也。若綱橫流而取,則得者多,則孔子之所不為也?!庇衷疲骸斑?,繳射也。此人皆多繳射取鳥也。宿者,夜棲宿之鳥也??鬃右嗬U射,唯白日用事,而不及夜射棲宿之鳥也。所以然者,宿鳥夜聚有群,易得多,故不射之也。不恐驚動夜宿,仁心所不忍也?!比绱耸杞猓x理昭然,然是否確切?他接下引用孫綽注解云:“余理不可頓去,故禁綱而存釣也?!闭饔每妳f(xié)的話說: “將令物生有路,人殺有節(jié),所以易其生而難其殺也。”(《述而》)二說與皇疏不異,其義亦隨之確立不移,其后作疏解者不出其左右。象邢昺 《論語注疏》亦認為 “孔子但釣而不綱是其仁也”?!半m為弋射,但晝?nèi)諡橹灰股錀B也,為其欺暗必中且驚眾也”。朱熹《論語集注》引洪氏之言亦認為孔子不欲出其不意,盡物取之是其 “仁人之本心”所使然。程樹德 《論語集釋》引 《四書訓(xùn)義》亦認為 “不盡取者,不傷吾仁。不貪于多得而棄其易獲者,不損吾義”。均從仁心上立言。

二是能通過對某一問題的探討和多次引征來辨析疑滯,識其精奧,揭其深意,以增強它的學(xué)術(shù)功力與理論價值。論釋經(jīng)籍疑滯,揭其精奧,是求學(xué)識道的一種重要方法,亦是疏解追求的一種學(xué)術(shù)境界,為南朝學(xué)界所崇尚。周續(xù)之永初年間曾于東郊開館授徒,劉裕問續(xù)之 《禮記》“慠不可長”、“與我九齡”、“射于矍圃”三義,續(xù)之辨析精奧,稱為該通[12],皇侃順隨這一風尚,于義疏中有意強化了這一方面的論釋。比如對 “孝悌之人好不好犯上作亂”的探討,在當時,就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孝悌之道,本是講父子、兄弟之間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用來為構(gòu)建和藹家庭、和藹宗族、和藹社會服務(wù)的。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宗室子弟,為了爭權(quán)奪利,相互殘殺,象永嘉八王之亂,劉劭弒父,劉彧殘殺宗室兄弟,蕭鸞濫殺宗室無故,便直接動搖了皇權(quán)的根基,加速了它們的滅亡。在這無可奈何之下,統(tǒng)治者只好寄希望于學(xué)界,以期通過 《孝經(jīng)》的研習來解決這一問題?;寿┑奶接懻沁m應(yīng)了這樣的要求,他從眾多說法中引征了熊埋等人的言論進行討論。熊埋云:“孝悌之心,志在和悅,先意承旨,君親有日月之過,不得無犯顏之諫。然雖屢納忠規(guī),何嘗好之哉?今實都無好,而復(fù)云鮮矣者,以好見開,則生陵犯之漸;以犯見塞,則抑匡弼之心。必宜微有所許者,實在獎其志分,稱論教體也,故曰而好犯上者鮮矣?!庇衷疲骸靶┲水敳涣x而諍之,尚無意犯上,必不職為亂階也?!睆男膶W(xué)上講,是說并無疑滯,然現(xiàn)實并非如此,皇侃以 “案”的形式,先提出質(zhì)疑:“熊解意是言既不好犯上,必不作亂,故云未之有也。然觀熊之解乃無間然,如為煩長,既不好犯上,理宜不亂,何煩設(shè)巧明?!焙笞C之于師說:“夫孝者不好,心是恭順。而又有不孝者,亦有不好,是願君親之敗。故孝與不孝,同有不好。而不孝者不好,心欲作亂。此孝者不好,必無亂理,故云未之有也?!保ā秾W(xué)而》)照應(yīng)現(xiàn)實,宗室中那些不孝之子弟願君親之敗者是欲犯上作亂的,不願君親之敗者是不欲犯上作亂的,孝與不孝,有與未有,應(yīng)該分層看,不能籠統(tǒng)說。分層看,才能識其真相,揭其本質(zhì)。又如對 “五十知天命”的探討,亦是如此?!疤烀币徽f,早在 《尚書·皋陶謨》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是先民們對天神崇拜的產(chǎn)物,具有濃厚的神學(xué)色彩與意味,起著支配人們思想行為的作用。人們相信天命,但對 “天命”含義的理解并不一樣。在統(tǒng)治者那里,“天命”是“奉天行命”的代名詞;在一般老百姓那里,則與窮通之分無異。對這一古老的觀念,前人持論甚多,皇侃在這里引證了王弼等三人的說法?;寿┫壬昙赫f: “天命,謂窮通之分也。謂天為命者,言人稟天氣而生。得此窮通,皆由天所命也。天本無言,而云有命者,假之言也。人年未五十,則猶有橫企無涯,及至五十始衰,則自審已分之可否也。”再引王弼的說法: “天命廢興有期,知道終不行也?!币龑O綽的解釋: “大易之數(shù)五十,天地萬物之理究矣,以知命之年通致命之道,窮學(xué)盡數(shù)可以得之,不必皆生而知之也。此勉學(xué)之言也?!币苈竦闹v解: “既了人事之成敗,遂推天命之期運,不以可否,系其理治,不以窮通易其志也?!?(《為政》)四說中,皇侃釋天為 “天氣”,就脫離了神學(xué)家天的意念,還它自然之天以本相。正因為是自然之天,它才是無言的;既無言,亦就無所謂 “命”,而人們說它有命,是假借而言,即假借人們窮通之分的;既有窮通之分,至五十始衰,便能自審已分之可否,因而認定窮通是有期的。而王弼也認為興廢有期,天命可變。孫綽認為命不是冥冥難測的,知是靠后天學(xué)習得來的。熊埋認為命是可知的,人不應(yīng)以窮達來改變志向。如此廣征疏解便將此句的深刻含義揭橥無遺了。

三是引征了不少道家的觀念來訓(xùn)釋 《論語》義理,從認識層面上拓寬了 《論語》研究的路向。比如對 “回也其庶乎,屢空”一句的探析,他引用了兩種觀點,一云: “庶,庶兒也;屢,每也;空,窮匱也。顏子庶慕于幾,故遺忽財利,所以家有空貧,而簞瓢陋巷也。故王弼云: ‘庶幾慕圣,忽忘財業(yè),而數(shù)空匱也?!绷碓疲骸翱?,猶虛也。言圣人體寂而心恒虛無累,故幾動即見,而賢人不能體無,故不見幾。但庶幾慕圣而心或時而虛,故曰屢空其虛,非一故屢名生焉。故顏特進云: ‘空非回所體,故庶而數(shù)得’。故顧歡云:‘夫無欲于無欲者,圣人之常也;有欲于無欲者,圣人之分也。二欲同無,故全空以目圣;一有一無,故每虛以稱賢。賢人自有觀之,則無欲于有欲;自無觀之,則有欲于無欲。虛而未盡,非屢如何?’太史叔明申之云: ‘顏子上賢,體具而微則精也,故無進退之事。就義上以立屢名,按其遺仁義,忘禮樂,隳支體,黜聰明,坐忘大通,此忘有之義也。忘有頓盡,非空如何?若以圣人驗之,圣人忘忘,大賢不忘忘。不能忘忘,心復(fù)為未盡。一未一空,故屢名生也焉?!?(《先進》)前者屬儒家之常談,尚實;后者乃南朝學(xué)者運用道家空虛、有無觀念另辟新說,尚虛。二者相較,實者易明,虛者理深,虛實相存,洞有天地,究其理路,后者要寬,釋理要透。然太叔史明將《莊子》的 “遺忘”、“隳黜”、“坐忘”等用語運用其中,將顏回說成體道未周的道家上賢,則又顯得生硬露骨,不如王弼、郭象等人自然圓潤。試看皇侃疏 《為政》“子曰導(dǎo)之以政”章所引郭象六條之解說就無此病。其一云:“政者,立常制以正其民也?!贝四酸尵渲兄?“政”;其二云: “刑者,典法辟以割制物者也?!贝四私饩渲兄?“刑”;其三云:“制有常則可矯,法辟興則可避,可避則違情而茍免,可矯則去性而從制。從制外正而心內(nèi)未服,人攘茍免則無恥于物。其于化不亦薄乎,故曰民免而無恥也。”乃此說句中之 “民免而無恥”,用的是他的 “獨化”理論;其四云:“德者,得其性者也?!贝四酸尵渲兄?“德”;五云: “禮者,體其情也。”此乃解句中之 “禮”;六云:“情有所恥而性有所本,得其性則本至,體其情則知恥。知恥則無刑而自齊,本至則無制而自正,是以導(dǎo)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此乃析句中之 “有恥且格”,是從道家的性情說上立論。以上六解,儒道兼濟,揉合自然,給人以清新深遠之感。再比如,《泰伯》“子曰興乎詩”章,皇疏認為 “此章明人學(xué)須次第也”,而王弼則認為是 “言有為政之次序也”,說; “夫懼哀樂,民之自然,應(yīng)感而動,則發(fā)乎聲歌,所以陳詩採謠以知民志風。既見其風,則損益焉,故因俗立制,以達其禮也。矯俗檢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聲樂以和神也。若不採民詩,則無以觀風,風乖俗異,則禮無所立。禮若不及,則樂無所樂,樂非禮則功無所濟。故三體相扶,而用有先后也。”從體用的哲學(xué)高度來審視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含義,亦比一般儒家認識路徑寬闊,析理深透。在 “子溫而厲,威不猛,恭而安”一章中,皇侃引征王弼的解釋說:“溫者不厲,厲者不溫;威者不猛,猛者不威;恭則不安,安者不恭;此對反之常名也。若夫溫而能厲,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調(diào),五味不形;大成之樂,五聲不分;五和備質(zhì),五材無名也?!保ā妒龆罚┎宦堵暽貙?《老子》的 “名可名無常名”和 “道常無名”的理念融化其中,不露痕跡地用道家的對反觀念解釋溫厲、威猛、恭安三對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亦給人以老到辛辣之嘆。正由于這些矛盾的相依相存,相摩相蕩,才鑄成了孔子的偉大人格??傊?,皇侃的廣采博取,將《論語》研究引向了一個開闊的境地和較深的理論層面。

第二,他善于通過典章、名物、史實的訓(xùn)釋,從時空層面上拉近讀者與 《論語》的距離。余敦康先生曾經(jīng)在談?wù)撝袊慕?jīng)典詮釋傳統(tǒng)的特點時,認為:“中國哲學(xué)今天所以難搞,最重要的不是文本,而是文本背后的問題?!盵13]話說得非常深刻,事實亦確實如此。比如,《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睆淖置嫔峡矗皇侵v孔子對禘禮的態(tài)度。然透過其表面,則背后就隱藏著一個重要的問題??装矅鵀橹⒃唬骸岸E祫之禮為序昭穆也。故毀廟之主及群廟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后,別尊卑,序昭穆。而魯為逆祀,躋僖公亂昭穆,故不欲觀之矣?!濒敒楹文骒?,躋僖公亂昭穆?皇侃接下疏云: “僖公、閔公俱是莊公之子,僖庶子而年長,閔嫡而幼,莊公薨而立閔公為君,則僖為臣事閔。閔薨而僖立為君。僖后雖為君,而昔是經(jīng)閔臣。至僖薨,列主應(yīng)在閔下。而魯之宗人夏父弗忌佞僖公之子文公,云 ‘吾聞新鬼大,故鬼小’,故升僖于閔上。逆祀亂昭穆,故孔子不欲觀之也?!痹瓉?,這在以嫡長制為核心的宗法社會里,嫡庶之別乃自然天成,不可移易。由于閔公嫡出,僖公庶出,不論僖公年齡長于閔公多少,其權(quán)力、地位、影響、作用都要低于閔公。閔公為君,僖公為臣,閔公死后,僖公僥幸地當上君主。即使如此,他死后的神主牌子還是要低于閔公,超過閔公就是僭越,就是破壞了昭穆之秩,尊卑之序,也就是亂了宗法制度的綱常,這對于以維護宗法倫理秩序為己任的孔子來說,是不可忍受的。可見,了解文本背后的東西多么重要!

然而,《論語》背后存在的問題尚多。究其原因,與孔子一生治學(xué)注重典章、名物、史實有關(guān)。他曾言: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边@些不足征的,正是隱藏在夏、殷二禮背后的重要的東西??鬃涌吹搅吮澈髺|西的重要,故一生特重文獻,文獻才是了解和解決背后問題的關(guān)鍵。他一生收集、整理了不少的文獻,而 “入太廟,每事問”, “至于是邦,必聞其政”,還仍然不忘從實踐中去掌握第一手資料。正由于此,他在傳道授業(yè)中,給學(xué)生大量灌輸了這些知識,并使之成為其思想組成的一部分,成為 《論語》的重要內(nèi)容。而這些,隨著時境的遷移,語言的古化,都已成為遙遠的歷史,而要將這些歷史告白于讀者,便成了何晏 《論語集解》和皇侃《論語義疏》要做的工作。

皇侃的 《論語義疏》是接著何晏集解說的。何集重典章、名物、史實的訓(xùn)釋,皇侃義疏對其未言及或未言盡的地方作了大量的詳博的考證與解說。有時甚至為了說一典而不吝千言,不顧繁蕪。中國典章、名物、史實,作為歷史的見證,文化的積淀,是古代社會政治運行中特定的產(chǎn)物,是了解與認識古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最重要的資料,也是解開章句知識之謎、理論之惑的重要鑰匙?!墩撜Z義疏》涉及的典章、名物的種類繁多。以典章而言,有關(guān)于軍法的,如司馬法;有關(guān)于土地建制的,如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小國五六十”;有關(guān)于稅法的,如 “十二而稅”;有關(guān)于禮制的,如 “天子八佾”、 “禘祫之禮”、“君召使擯”、 “樂則韶舞”;有關(guān)于歷法的,如“暮春三月”;有關(guān)于人文教化的,如 “上中下三品”;有關(guān)于倫理綱常的,如 “三綱五常”、“文質(zhì)三統(tǒng)”等等。以名物來看,有 “瑚璉”、 “藻棁”、“犂牛”、 “觚”、 “籩豆”、 “釜”、 “庾”、 “秉”等等。涉及面之廣,學(xué)理之深,非博學(xué)通識者不能為,而皇侃正是這樣一位博學(xué)通識之士。試看他對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的疏解:“今不復(fù)論夏殷,且作周法。周天子畿內(nèi)方千里,三公采地方百里,卿地方五十里,大夫地方二十五里。畿外五等,公方五百里,侯方四百里,伯方三百里,子方二百里,男方一百里。舊說五等之臣,其采地亦為三等,各依其君國十分為之。何以然?天子畿千里,既以百里為三公采,五十里為卿采,二十五里為大夫采地,故畿外準之。上公地方五百里,其臣大采方五十里,中采方二十五里,小采方十二里半。侯方四百里,其臣大采方四十里,次采方二十里,小采方十里也。伯方三百里,其臣大采方三十里,中采方十五里,小采方七里半。子方二百里,其臣大采方二十里,次采方十里,小采方五里。男方百里,其臣大采方十里,次采方五里,小采方二里半也。凡制,地方一里為井,井有三家。若方二里半有方一里者六,又方半里者一,則合十八家有余。故 《論語》云:‘十室之邑也。’其中大小各隨其君。故或有三百戶是方十里者一,或有千室是方十里者三,有余也。”(《公冶長》)這是周室實行分封制后所出現(xiàn)的土地分配情況。它建立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之上,表面上看,似乎克服了土地分配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顯得公平合理,實際上是利用經(jīng)濟手段使這一制度合理化,利用土地分配使人們的名分合法化。然而,地位的差異,經(jīng)濟的懸殊,要人們心悅誠服地恪守自己的本位,并不容易。于是,一些不仁之人、不仁之事出現(xiàn)了,到春秋后期就更突出了。這就是孔子說這句話背后隱藏的問題,不了解它,就只能從字面上來理解它的含義了。再看他對 “瑚璉”的疏解:“云瑚璉者,黍稷器也者,用盛黍稷之飯也?!?《禮記》云: ‘夏之曰璉,殷之曰瑚’。今云夏瑚殷璉,講者皆云是誤也,故欒肇曰:‘未詳也。’然夏殷各一名而其形未測,及周則兩名其形各異。外方內(nèi)圓曰簠,內(nèi)方外圓曰簋,俱容一斗二升。以簠盛黍稷,以簋盛稻梁?!保ā豆遍L》)瑚璉為夏殷之古器,宗廟之貴物,是神圣不可予人的,而孔子卻拿它來稱贊子貢,說他是宗廟之器,其評價是很高的。然正是這件名物,成為阻隔讀者與文本相識的關(guān)隘,此關(guān)隘不破,讀者不知孔子何意;此關(guān)隘一破,讀者也就縮短了同文本的距離。

《論語》涉及的史實亦不少??鬃映3Mㄟ^一些歷史人物如對堯、舜、禹、管仲及古代遺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等評價來表現(xiàn)他的圣賢史觀。這些人物大都出現(xiàn)在三代,有著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故事,不了解這些,也就不能了解他們,不能了解孔子說起他們所表現(xiàn)的思想,比如 “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一句所含的史實非常豐富, “并是 《春秋》魯莊公八年、九年傳文,是記前時之事也。襄公者,是齊僖公之適子,名諸兒,作倪字呼,是桓公之兄。既得立為君,風化不恒,為政之惡,故曰無常。齊僖公有三子:長是襄公。是鮑叔牙者,小白之輔適。次子糾。是庶小者,是小白也。僖公薨,襄公繼父之位為君,政不常。叔牙見襄公危政不居亂邦,故奉小白奔往莒國也。小白奔后,而襄公從弟、公母弟夷仲年之子名無知,作亂而殺襄公,自立為君。 《禮》: ‘諸侯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孫,公孫之子曰公族?!骞篮?,管仲、召忽二人奉持子糾出奔魯。子糾出奔后,公孫得為君,惡虐于雍廩。雍廩,齊大夫也。至九年春,雍廩殺無知,子糾奔魯。齊人又殺無知,而齊無君。到魯莊公九年夏四月,魯伐齊,入子糾,欲擬立為齊君。小白先奔在莒,聞魯伐齊納子糾,故先子糾而入,遂為君。小白既入得為君,逐殺庶兄子糾于生竇,故云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保ā稇梿枴罚┻@就是 “管仲不死”的完整的歷史事實,也是當年齊國宗室為爭奪王權(quán)而展開的一場激烈斗爭。然對這一歷史事件,子路只見管仲 “忘君事仇,忍心害理”⑩的一面,認為他不得為仁,表現(xiàn)的是一種忠君觀;而孔子看到的是管仲輔弼齊桓公九合諸候,不用民力而天下平靜的一面,認為他不僅可得為仁,且誰也不如他,表現(xiàn)的是一種圣賢史觀。皇侃這一詳盡的歷史訓(xùn)釋為讀者的研究打開了一扇大門。

云夢站在一邊,目瞪口呆。她做夢都想不到母親竟會產(chǎn)生如此瘋癲的想法做出如此瘋癲的舉動,事情發(fā)展到現(xiàn)在,似乎母親終于對呼倫一直以來對她的不滿進行了反擊。然母親的反擊是溫柔的,平和的,甚至對呼倫和云夢,充滿了慈愛的關(guān)懷。母親就像一位武功高深莫測的老尼,面對呼倫的花拳秀腿,不躲不避,不急不惱,身形穩(wěn)健,笑容可掬,只需如此輕輕一擊,呼倫和她,立刻一敗涂地,毫無還手之力了。

除上述兩個方面之外,皇侃還運用了質(zhì)疑答辯的形式來表現(xiàn)時人在研讀 《論語》過程中辨析疑滯,探其精奧的情況,來使自己疏解之處說得更清楚更明白。正由于他如此用意,如此訓(xùn)釋,其整個義疏不僅顯得信息量大、知識豐富、內(nèi)容翔實,而且給人以文化的熏陶和理論的啟迪。盡管它不乏繁蕪冗長之處,但無損它在 《論語》注疏中的地位和價值。這是南朝人留給今人的一份珍貴的學(xué)術(shù)文化遺產(chǎn),是需要認真學(xué)習和繼承的。

注釋:

① 《梁書》卷四十八 《儒林傳》說皇侃 “大同十一年卒于夏首,時年五十八”。天監(jiān)十八年,他三十歲,皇侃家的門第并不很高,若按南朝庶族三十解褐的貫例,其起家的時間似在天監(jiān)十七、八年。

②沈約卒于天監(jiān)十二年,嚴植之卒于天監(jiān)七年,賀瑒卒于天監(jiān)九年,司馬褧約卒于天監(jiān)十七年。事各見 《梁書》本傳。

③ 分別見于 《梁書》卷四十八 《儒林傳》,中華書局,1973年

④ 皇侃 《論語義疏》卷三, 《雍也》;卷一, 《學(xué)而》;卷二,《八佾》;《敘》,四部要籍注疏叢刊 《論語》,中華書局,1998年。

⑥ 據(jù) 《論語集解敘》,參預(yù)此項工作的有孫邕、鄭沖、曹羲、荀顗、何晏等五人,而將此集稱為 “何集”者,為皇侃。

⑦ 孔衍 《上成帝書辯 〈家語〉宜記錄》, 《全漢文》卷十二,《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

⑧ 《三國志·魏書》卷九,《何晏傳》;卷十三,《王肅傳》,中華書局,1959年

⑨ 裴松之注 《三國志》卷二十八 《鐘會傳》引何劭 《王弼傳》,中華書局,1959年

⑩ 邢昺 《論語注疏》卷九,程樹德 《論語集釋》卷十八,四部要籍注疏叢刊 《論語》,中華書局,1998年。

[11]朱熹 《論語集注》,見 《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87年

[12]《宋書》卷九十三,《隱逸傳·周續(xù)之附傳》,中華書局,1974年

[13]《中國詮釋學(xué)是一座橋》,《光明日報》第二版 《圖書視點》,2002年9月26日

猜你喜歡
論語孔子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如何讀懂《論語》?
孔子的一生
論語
《論語·學(xué)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在哪兒
半部《論語》治天下
巴林左旗| 陆川县| 霞浦县| 锡林浩特市| 佳木斯市| 湟源县| 通许县| 柳河县| 沁阳市| 丁青县| 岢岚县| 上虞市| 宜宾县| 军事| 靖州| 广平县| 樟树市| 德阳市| 兴业县| 永泰县| 通化县| 满城县| 威信县| 原阳县| 灵丘县| 陕西省| 蛟河市| 潞西市| 外汇| 新余市| 高台县| 平乐县| 武安市| 湖州市| 岗巴县| 浑源县| 龙口市| 鄂伦春自治旗| 繁昌县| 大渡口区| 碌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