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湘
(衡陽師范學院 外語系,湖南 衡陽 421002)
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一種轉換,在這種轉換的過程中,勢必會對譯入語帶來一定的影響,語言是人類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語言的三大要素中,詞匯的變化最快、最明顯,也最能反映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新生事物大量涌現(xiàn),許多新詞語頻繁地出現(xiàn)在各種媒體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新詞語以其獨特的時尚性、新鮮靈活的詞義和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引起了中國人的廣泛關注。大量的英語詞語通過翻譯逐漸進入漢語語言的詞匯中,從而得到廣泛的流行與使用。這些新詞語常常以直接引用、音譯、音譯加意譯、英語字母加漢字以及通過漢化等辦法改造吸收進入漢語中,如迷你、巴士、漢堡包、AA制、B超、T恤等等,由于其表意明確,簡潔、好記,有較強的語用效果,所以在漢語中能流傳開來。一些新的表達方式也常常出現(xiàn)在報紙、媒體中,如 “滾動播出”,就是譯自英語的 “rolling news service”,而 “突發(fā)新聞”,也是譯自英語的 “breaking news”。日常生活也常常出現(xiàn)一些新的表達方式,如 “肩窺”(shoulder surfing)指 (站在別人身后)越過肩膀探看別人操作獲取信息的做法;貧民女子嫁入豪門都被叫做“灰姑娘”(Cinderella),可是反過來,如果一個男人娶了一個各方面都比自己強的妻子,這樣的婚姻就被稱為是 “格差婚” (status-gap marriage),等等。雖說翻譯對漢語的影響越來越大,但其影響主要集中在詞匯和語法兩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討論翻譯對漢語詞匯層面的影響。
我國的翻譯事業(yè)有約兩千年的歷史。早在西漢哀帝時代,有個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國口傳一些簡短的佛經經句,但還談不上佛經的翻譯。佛經的翻譯是在東漢桓帝建和二年開始的,譯者是安世高,他譯了 《安般守意經》等30多部佛經。隨后出現(xiàn)的我國佛教三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人把我國的翻譯事業(yè)推向了高度發(fā)達的時期。佛教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在文化、思想領域等方面都給古老的中國帶來了嶄新的東西,給漢文化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使?jié)h語的詞匯得到極大的豐富。如菩薩、五體投地、一塵不染、有緣、解脫、執(zhí)著、平等、圓滿、真實、世界、意識等等,據(jù)統(tǒng)計,增加了35 000個詞。從明代萬歷年間到清代 “新學”時期,出現(xiàn)了以徐光啟、林紓、嚴復等為代表的介紹西歐各國科學、文學、哲學的翻譯家。徐光啟和意大利人利瑪竇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 《幾何原本》、 《測量法義》等書,林紓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筆記的方式譯了160多部文學作品,嚴復翻譯了多部西方政治經濟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 《天演論》、《原富》等,對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翻譯是在語言的平臺上進行,大量的翻譯必然帶來對語言的沖擊和改造。清末翻譯重意譯,即注重原作思想、觀念的傳輸,不太在乎原文語言形式上的表達,故對漢語語言的影響主要在詞匯層面?!拔逅摹鼻昂蟮姆g開始注重直譯,漢語受到的影響就不止于詞匯層面,而波及句法層面[1]。從19世紀起,大批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書籍被譯成漢語,許多外來語,特別是從英語中翻譯過來的詞語不斷融入現(xiàn)代漢語詞匯庫。“五四”運動前后,隨著社會上譯書辦報高潮的掀起,英語借詞更是大量涌入,使用新詞語,既是當時生活文化的需要,又是文化人中的一種時尚。在以后的各個歷史階段,借詞流通的數(shù)量及其涉及面往往是對外開放程度的一種標志,隨著時代的變化,科技的發(fā)展,英語詞匯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新詞新義。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我國入世以后,翻譯事業(yè)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大量的新詞語、新觀念隨著翻譯進入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
由于西方國家的科技、經濟高度發(fā)達,中國人尤其是以年輕一代為代表的語言使用者容易在心理上對其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等產生認同感,求新求異的心理引導他們更關心外來事物,更主動地吸收外來新詞中的語素。“你YouTube了嗎?”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時尚,比爾·蓋茨說5年以后YouTube會全面變革電視。YouTube是什么意思?原來就是視頻網絡電視的網站名,今后網上看電視將成為一種時尚。近來有一個當下青年人常掛在嘴邊的PK,“超女”走了,PK來了,只要稍稍注意一下每天的報紙、網站,PK無處不在,如 “姚明PK伊朗小巨人”、“9月銀幕綻放愛情主題,李冰冰PK王祖賢”、 “兩冤家韓劇滬上PK,‘長今’不敵 ‘巴黎戀人’”等等,更有媒體惟恐落后,用 “南京菜價PK蘇錫常菜價”作新聞標題,似乎用不用PK成了前衛(wèi)或落伍的區(qū)別。PK究竟是什么意思?筆者也是到網上搜索了一下才知道原來PK有兩個 “淵源”:一是源于英語的PLAYERKILL的縮寫,指網絡游戲中的玩家之間的對打;二是英語的penalty kick的縮寫,指足球中的罰點球,后引申為一對一單挑,只有一個人能贏。還有一個時髦用語 “嘉年華”,叫人感到很是陌生,原來是從英語carnival音譯過來的,指狂歡節(jié)或大型藝術表演。這種不經翻譯就直接使用的情況,想來恐怕一是翻譯跟不上科技的發(fā)展,二是簡潔、好記,三是時尚。詞匯變化如此之快,稍不留意,就會落后,難怪很多年輕人也驚呼,“伊妺兒”剛使用順手了,人家又QQ了,又MSN了。媒體在這方面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電視、報紙、網絡、廣告不斷推出新詞,以吸引大眾的眼球。如上海成功舉辦APEC會議。/HELLO,青春?。袊鳸23國家隊大名單已定。/天生我型-WHO怕WHO (鞋廣告)/信息e點通(手機廣告)/對于VIP客戶我們將提供系列服務。浙江電視臺有個節(jié)目叫 “午后存盤”;湖南經濟電視臺有 “街頭造句秀”;湖南電視臺的文體頻道自稱為 “show biz,show biz,always show biz”(即,娛樂頻道);中央電視臺在新聞節(jié)目中也常用 “峰會”來指 “最高級會議”(summit meeting)。有時等不及了,不經翻譯,就直接使用英語字母的縮寫來表示漢語中的某種意思,如KTV、MTV、CCTV、VCD、DVD、DNA、HIV、CEO 等等。這種用法已經成為標準的語言交際符號,與漢語的方塊字并用,從傳統(tǒng)語言規(guī)范的角度看來,這種千奇百怪的符號以及它們的組合方式確實是難于理解,甚至是不能容許的,但從快節(jié)奏的競爭激烈時代的角度看,這簡潔的語言符號恰恰適應了人們生活與心理的需求,擴大了人們單位時間的使用效率,也使得漢語詞匯更加豐富,也更加多元化。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事物的出現(xiàn),必然會需要新詞語來反映它,這些新詞語也就成為傳播新知識的重要載體。許多新詞語進入漢語進而發(fā)展成為普通詞匯,如AIDS(愛滋病)、CLONE (克?。?、hacker (黑客)、e-mail(電子郵件)、GDP(國內生產總值)、WTO (世界貿易組織)等等,語言中不斷出現(xiàn)的這些新詞,一方面有譯者特意吸收外語的表現(xiàn)法,以豐富漢語的表現(xiàn)力,另一方面也有譯者的 “別無選擇”,兩者結合,就形成了翻譯對漢語的影響。時代在變化,人們的觀念在更新,從翻譯得來的新字詞和新語法,更能表達從西方輸入的復雜思想,也能幫助改造漢語[1]。這些新詞語對漢語詞匯層面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詞義的擴大和詞義的轉移兩個方面。
詞義的擴大。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范圍比原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范圍大[2]。隨著 “水門事件”(Watergate Case)的出現(xiàn),復合詞 Watergate中的單詞gate成為一個新的英語詞根,常用來表示 “丑聞、事件”,如反映里根政府為營救人質同伊朗秘密進行武器交易的 “伊朗門”(Irangate)、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非法調閱共和黨政府官員檔案的 “檔案門”(File-gate)、克林頓在位期間與白宮女實習生發(fā)生性丑聞的 “拉鏈門”(Zippergate)、美國士兵虐待伊拉克人的 “虐囚門”(Prisoner-gate)、美國情報部門為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而杜撰的伊拉克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情報的 “情報門”(Intelligence-gate)等,gate的意義比原來的意義擴大了,相應地在漢語中也就出現(xiàn)了許多以基本詞 “門”作為構詞成分的新詞,形成了由 “水門事件”引領的 “門”系列詞,如泛指公費旅游的“旅行門”、中石化企業(yè)爆炸事件的 “安全門”、股票分置改革中拉票娛樂化而被傳為笑話的 “拉票門”、“笑料門”、“娛樂門”、不法企業(yè)用母豬、病豬和死豬肉做肉松的 “肉松門”、用農藥浸泡半成品火腿的 “火腿門”、月餅細菌超標的 “月餅門”、乒乓球拍膠水不符合國際乒聯(lián)規(guī)定的 “膠水門”、汽車碰撞測試不符合安全標準的 “碰撞門”等等[3]?!懊阅闳埂保╩iniskirt)實為超短裙,是個音義兼譯詞。 “迷你”源于英文mini,它有兩個義項:一是 “同類中的極小者”,二是構詞成分,表示 “小”。 (參見 《新英漢詞典》1985:817)。不知道是哪個聰明人發(fā)揮了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將mini譯為 “迷你”。于是中國的市場到處可見 “迷你電視”、“迷你組合音響”、“迷你MP3”、“迷你收音機”、“迷你手機”、“迷你字典”等字樣。網絡中則有 “迷你城市”、 “迷你軟件”、 “迷你網絡雜志”、“迷你游戲王國”、 “迷你影視在線”等等。這里的 “迷你”恐怕不全是 “小”的意思了,還包含著 “使你陶醉,使你著迷”之意,會給人帶來心靈的悸動,也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心態(tài),即希望被關注,被重視,希望自己是 “迷”之源。往深處看,簡簡單單 “迷你”兩個字卻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4]。如今綠色農業(yè)悄然興起,綠色食品開始走進千家萬戶。綠色農業(yè),譯自英語的 (green agriculture),指食品生產過程的無污染、無公害。由此,產生了一大批新詞語,如綠色蔬菜、綠色食品、綠色面條、綠色空調、綠色電器、綠色家具等等。
詞義的轉移。原來的詞義表示某類事物,后來改變?yōu)楸硎玖硪活愂挛铮?]?!邦I”這個漢語語素發(fā)生了轉移,指具有某種職業(yè)級別特征的一類人。White-collar,blue-collar,本來是用來以人們穿著不同顏色的領子指代不同的職業(yè)階層?,F(xiàn)在除了“白領、藍領”外,更有了 “金領、銀領、粉領”等等。最早誕生的 “白領”一詞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初,指非體力勞動者,如公務員、教師、銷售人員、管理人員、科研人員等。他們上班時著裝整潔,常穿白領襯衣和正式西服,因而人們稱之為 “白領”。和 “白領”相對的是 “藍領”(blue collar),指的是體力勞動者,他們干活時經常穿藍色工作服,因而得名。以衣著的顏色來指稱人,既形象又富有新意,很快被大家所接受。以后又出現(xiàn)了 “粉領”(pink collar),因為傳統(tǒng)上粉紅色代表女性, “粉領”指的是從事教育、護理、秘書、售貨等服務性行業(yè)的婦女。在西方, “粉領”絕大多數(shù)是單身女性,她們受過一定程度的技術教育,工作是為了維持生計?!胺垲I”一詞傳到中國以后,詞義有了變化,成了女性白領的代名詞,也常作 “粉領麗人”,有時還特指那些在家工作的女性自由職業(yè)者,她們的條件甚至讓所謂的 “白領”也望塵莫及。和 “粉領”同時誕生的還有“灰領” (gray collar)。 “灰領”介于 “白領”與“藍領”之間,指負責維修電器、下水道、機械等的技術工人,他們多穿灰色制服工作,泛化開來,指有知識又能付諸實踐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伴隨信息時代的到來,又一個新興的群體產生了,那就是 “金領”(golden collar)?!敖痤I”一般指一些高層技術人員和高層管理人員,他們憑借自己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和過人的能力獲得遠遠超出一般白領的收入,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都相當?shù)母?。此外,還有 “綠領”、“黑領”和 “鐵領”?!熬G領”指的是從事環(huán)保或保育工作的人員;“黑領”指低收入者,主要是下崗工人、民工和部分農民;“鐵領”一詞比較有意思,指的并不是按社會階層劃分出來的人,而是智能機器人。在書面用法上,這幾個詞有所不同?!鞍最I”和 “藍領”無論作標題還是在正文中出現(xiàn),都可直接使用,而 “粉領”、“金領”、“灰領”、“綠領”、“黑領”、“鐵領”都要帶引號標示。其原因不僅是為了強調,更重要的是這些詞還沒有完全進入一般詞匯,更多的是一種 “臨時借用”。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它們也會逐漸取得和 “白領”、 “藍領”同等的地位(www.shyywz.com)。網上不僅有 “我閃網”、“我閃地帶”、“我閃論壇”、“我閃Blog”等等,而且還有花樣繁多的以 “我閃”為題的畫作與評論?!伴W”譯自英語的flash,是一種網絡軟件,可以用來做動畫、游戲、MTV等。那些癡迷于flash制作的人,被稱為 “閃客”。當今時代的 “閃”字,除了原有的 “閃避、猛然晃動、動作過猛使肌肉受傷、閃電”等八項詞義外,又被賦予如下一些涵義:走了、離開了。比起原有的 “甩下、丟下”的方言詞義來,它又含有 “對不起”的意思。而且,在用法上,它常單獨成句,簡潔而明朗。如:不好意思,我閃了。該睡了,我閃了??焖俚?、閃電式的。如:1分鐘可以認識一個人,5分鐘可以談一場戀愛,何況是一個月,更可以踏上 “紅地毯”了,這叫 “閃婚”。表示驚嘆、感慨。相當于北方方言里的 “操”。在北方方言里, “操”常用于罵人。但在出人意料的事物面前,一聲 “我操”,僅僅表示驚嘆而已,沒有任何淫邪的意思在內。“閃”,也開始被人這樣用。如:中國VS波多黎各打架收場,哎呀,我閃!這些新詞語的出現(xiàn)不僅僅豐富了語言,而且也記錄著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革 (http://it.icxo.com)。
事實表明,詞語的產生、語言的發(fā)展有其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任何一種語言的發(fā)展,任何詞語的增生都必須能夠及時反映相應的客觀存在,并無時不受到其相應的客觀事物的制約。有怎樣的客觀存在,就要求有怎樣的詞匯和語言組合對它加以概括和描繪[5]。詞義的這些變化,是隨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而來的。新事物不斷涌現(xiàn),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不斷發(fā)展,但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為這些新的事物或新的認識都創(chuàng)造一個新詞,因此就擴大或轉移詞義的辦法來適應新的需要。
英語作為一種強勢語言向現(xiàn)代漢語的遷移,已經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語言事實。從翻譯的本身來說,它不僅僅是文字轉換的一個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再創(chuàng)作能力的體現(xiàn)[6]。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語言的接觸是文化接觸的先導,語言起著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不同文化的交流反映在語言的層面上,語言層面上的交流又首先體現(xiàn)在語言的詞匯上。隨著翻譯的發(fā)展,英語詞匯進入漢語的數(shù)量會越來越多,涉及的范圍也會越來越廣,吸收方式呈現(xiàn)出多樣化。語言是社會發(fā)展的一面鏡子。語言的發(fā)展折射出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時代的變遷,折射出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的發(fā)展、變遷與進步。沒有語言的這種發(fā)展,則表明人們思想觀念的停滯與落伍。新詞語之所以受到現(xiàn)代人,特別是年輕人的青睞,表明這樣的語言在某種意義上適應了當今時代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需求,對外來文化的了解使他們產生了求新、求異、求時尚和求與眾不同的心理,體現(xiàn)在語言方面則要求交際符號簡單、實用、好記。這些新詞語的產生一是符合 “語言經濟”原則,簡單好記;二是富有 “聯(lián)想”意義,中國人善于用聯(lián)想方式創(chuàng)造新詞,然后再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加以改造、吸收;三是可以擴大漢語的詞匯量,豐富漢語表現(xiàn)能力,而且便于國際間的交流與溝通,由于詞匯的日益豐富,語言才能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交際的需要。
[1]王克非.近代翻譯對漢語的影響 [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 (6):458-463.
[2]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 [M].北京:中華書局,1979:124-125.
[3]曹志彪,高丕永.“水門事件”引領的 “門”族詞 [J].咬文嚼字,2006 (2):21-23.
[4]陳奕.“迷你”解讀 [J].咬文嚼字,2002 (4):15-16.
[5]張巨齡.新詞酷語的流行和漢語研究的反思 [N].光明日報,2005-09-13.
[6]周明偉.翻譯為推動中華文化 “走出去”發(fā)揮作用 [J/OL].中國譯協(xié)網 (201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