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璐
摘 要:司北曲“入派三聲”是因北方口語本無入聲,若遇到在南曲唱作入聲的字,在北曲中則皆有一定的派入(平、上、去三聲),且派入固定,不會隨意更改,但在實際演唱中并非一定不能唱作出口即斷。而南曲“入代三聲”,則比北曲的“入派”要靈活得多。入聲字,既可以作“入聲字”唱,又可以帶作平、上、去三聲,至于具體帶入哪一聲,則無定數(shù),全視譜面而定,根據(jù)上下字的行腔,譜以平聲字腔格則唱作平聲字,譜以上聲字腔格則唱作上聲字,譜以去聲字腔格則唱作去聲字,全憑譜曲者依曲之腔調(diào)而定。
關(guān)鍵詞:入聲;字調(diào);腔格
一、有關(guān)南曲入聲腔格的綜述
南曲演唱有入聲。學(xué)術(shù)界存在一種說法,認(rèn)為“南曲入聲字,都用平聲腔。陰入用陰平腔,陽入用陽平腔”;還有部分研究者認(rèn)為南曲雖然有入聲,但入聲字的特點是“短促急收止”,所以,“念”可以分出入聲,而唱則無。因為歌唱需要使樂音延長,才能傳達給觀眾,入聲發(fā)音后即斷止,不能成腔,因而演唱時不用入聲。所以對于南曲中的入聲字處理法,是陰入聲用陰平聲腔,陽入聲用陽平聲腔。然而陰平腔格、陽平腔格的行腔規(guī)律這個前提,尚存在一定爭議,更何況,實際上南曲在演唱時是可以有入聲的,或者說,是可以體現(xiàn)入聲字“短促急收止”的特點,那就是運用斷腔。明代沈?qū)櫧椩凇抖惹氈分八穆暸U”條云:“則凡遇入聲字面,毋長吟,毋連腔,出口即須唱短。至緊板之曲,更如丟腔之一吐便放,略無絲毫粘帶,則婉肖入聲字眼,而愈顯過度顛落之妙;不然,入聲唱長,則似平矣。抑或唱高,則似去;唱低,則似上矣。是惟平出可以不犯去上,短出可以不犯平聲,乃絕好唱訣也?!雹俨坏f明入聲之唱法與平、上、去三聲之唱法區(qū)分的必要性,且強調(diào)入聲唱“短”、“一吐便放”之緊要。清代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之“斷腔”條云:“斷腔 南曲之唱,以連為主。北曲之唱,以斷為主,不特句斷字?jǐn)?,即一字之中,亦有斷腔,且一腔之中,又有幾斷者。惟能斷,則神情方顯,此北曲第一吃緊之處也。而其法則非一端,有另起之?dāng)?,有連上之?dāng)?,有一輕一重之?dāng)啵幸皇找环胖當(dāng)?,有一陰一陽之?dāng)啵幸豢跉舛鋈灰粩?,有一連幾斷,又?jǐn)喽鴵Q聲吐字,又?jǐn)喽湃活D住。以上諸法,南曲亦間有之,然不若北曲之多?!雹谠敿?xì)說明了南曲、北曲之“斷腔”特點。
其實,在昆曲唱念中入聲是區(qū)別南北曲的主要標(biāo)志之一,北曲無入聲字,倘若遇到入聲字,皆派入平、上、去三聲。唯南曲在念白、唱詞中皆有入聲,且用其“斷腔”口法,更顯南曲之婉協(xié)動聽。照大多工尺譜面來看,入聲唱作斷腔的情況甚多,亦有個別未標(biāo)注斷腔之口法。然未標(biāo)注者,不代表實際演唱中不會唱作斷腔。大多熟諳度曲之人,若遇入聲字自會唱作“斷腔”,偶有個別未唱作的,可能是純粹按照譜面行腔,亦或師承習(xí)慣使然,也未可知也。
二、在南曲中,入聲字唱作斷腔有以下幾種③:
(一)單音腔格:即一個入聲字的腔格只配一個工尺,一般來說時值較短。這是最能體現(xiàn)
入聲字出口即斷,短促而收的特點。陰入聲字的單音腔格主要在“上”、“六”、“五”等幾個
工尺上,如《琵琶記·掃松》【步步嬌】“中的“只”字,配腔為“┕六”;也有少部分音高較
低,如《琵琶記·盤夫》【江頭金桂】(第二支)中的“不”字,配腔為“┕合”。陽入聲字的單音腔格則主要在“合”、“四”、“上”等幾個工尺上,如《琵琶記·賞荷》【燒夜香】中的“日”字,配腔為“┕四”。有少部分音較高,如《南西廂記·佳期》【臨鏡序】中的“月”字,配腔為“┕六”。
(二)多音腔格:即一個入聲字的腔格配有多個工尺,因其字位使它所占時值較長,第一
個工尺仍唱成“斷腔”,再接后面的工尺。
1.首音唱作斷腔,第二音為上行一音,這種情況較為普遍。陽入聲字多以“合”、“四”為首音,陰入聲字的首音則大多比陽入聲高一音,也有少部分以“合”、“四”作為首音。
如《南西廂記·佳期》【臨鏡序】中的“竹”(陰入聲)字,配腔為“┕尺工”?!峨p珠記·賣子》【月云高】中的“日”(陽入聲)字,配腔為“┕四上”。
2.首音出后,向上級進一音或兩音,再滑落一音或兩音,尾音(最后一個工尺)同首音音高相同,形成“↗↘”的行腔趨勢,同陰平聲字多音腔格的行腔相同,陰入聲字大多配三個工尺,陽入聲字大多配五個工尺,因陽入聲一般低于陰入聲,出口音須用兩個工尺表示由“低”向上級進。如《西園記·訛驚》【香柳娘】中的“曲”(陰入聲)字,配腔為“┕上尺上”;《荊釵記·男祭》【江兒水】中的“沒”(陽入聲)字,配腔為“┕上尺工尺上”。
3.首音出口唱作斷腔后,向上級進一音或兩音,再接下行腔格,通常尾音比首音低,偶或出現(xiàn)尾音高于首音的情況。陰入聲字如:《荊釵記·男祭》【步步嬌】中的“不”字,配腔為“┕上尺上四”。陽入聲字如:《拜月亭·走雨》【破陣子】中的“日”字,配腔為“┕上尺上四合”。
三、南曲中亦存在無斷腔的形式(按工尺譜面及實際演唱中均存在),有的配以一個工尺,有的則配有多個工尺,下面先討論只配有一個工尺的情況。
(一)單音腔格
在沒有唱作斷腔的情況下,陰入聲字的單音腔格主要在“上”、“尺”、“六”等幾個工尺上,有的甚至音高達到“仩”,如《牡丹亭·謁遇》【駐云飛】中的“的”字,配腔為“六”。也有少部分的配腔較低,如《西游記·黑風(fēng)山》【鎖南枝】中的“一”字,腔格為“合”。陽入聲字的單音腔格則主要在“合”、“四”、“上”、“工”等幾個工尺上,如《紅梨記·亭會》【供養(yǎng)海棠】中的“月”字,配腔為“工”。在沒有唱作斷腔的情況下,就單音腔格來說,陰入聲字的配腔基本上是高于陽入聲字的。
(二)多音腔格
沒有唱作斷腔的形式,陰入聲一般出口音高于陽入聲,多為“工”、“六”。如《南西
廂記·佳期》【節(jié)節(jié)高】中的“碧”字,配腔為“五仩”。陽入聲則多為“上”、“四”,其后的行腔,一般與唱作斷腔的繁腔情況相同。如《占花魁·受吐》【步步嬌】中的“入”字,配腔為“四上”。偶或有異,如《占花魁·受吐》【沉醉東風(fēng)】中的“節(jié)”字,配腔為“工六尺上四”,就照譜面來看,則似去聲字配腔。
四、兩個或多個入聲字相連的情況
(一)同聲相連
1.譜以單音腔格時,大多前后兩音音高相同,且皆唱作斷腔。陰入+陰入:如《琵琶記·賞荷》【懶畫眉】中“只覺”兩字,配腔分別為“┕工”、“┕工”。陰入+陰入+陰入:如《拜月亭·踏傘》【撲燈蛾】(第二支)中“急急急”三字,配腔分別為“尺”、“┕尺”、“┕尺”。陽入+陽入:如《雷峰塔·贈符》【紅繡鞋】中“藥物”兩字,配腔分別為“┕上”、“┕上”。
2.譜以多音腔格時,大多是前一字為單音腔格并唱作斷腔,后一字配多音腔格,唱不唱作斷腔皆可。陰入+陰入:如《紅梨記·亭會》【沉醉海棠】中“不覺”兩字,配腔分別為“┕上”、“┕上尺上四”。陽入+陽入:如《琵琶記·盤夫》【紅衲襖】中“白玉”兩字,配腔分別為“┕四”、“┕四尺上四”。
(二)異聲相連
1.譜以單音腔格時,無論兩字相連或三字相連,皆唱作斷腔,且陰入聲字的腔格高于陽入聲字。陽入+陰入:如《長生殿·看襪》【吳小四】中“拾得”兩字,配腔分別為“┕四”、“┕上”。陰入+陽入+陰入:如《紅梨記·亭會》【桂枝香】中“只落得”三字,配腔分別為“┕六”、“┕工”、“┕六”。陰入+陽入+陽入:如《望湖亭·照鏡》【太師引】(第二支)中“不若裂”三字,配腔分別為“┕上”、“┕四”、“┕四”。陰入+陰入+陽入:如《雷峰塔·佛圓》【馬鞍兒】中“一覺白”三個字腔格分別為“┕工”、“┕工”、“┕尺”。偶或有陰入聲、陽入聲音高相同的情況,如《荊釵記·拾鞋》【香柳娘】中“落得”兩字腔格分別為“┕四”、“┕四”。
2.配多音腔格時,大多亦是陽入聲字出音低于陰入聲字,一般前一入聲字唱作斷腔,后一入聲字是否唱作斷腔則可以靈活處理。陽入+陰入:如《琵琶記·掃松》【風(fēng)入松】中“六七”兩字,配腔分別為“┕上尺工”、“尺上四”。陰入+陽入:如《牡丹亭·拾畫》【顏子樂】中“刻畫”兩字,配腔分別為“┕六五六”、“工六”。陽入+陰入+陰入:如《連環(huán)記·小宴》【滴溜子】(第二支)中“立不接”三字,配腔分別為“┕四”、“上”、“┕上尺上”。
綜上所述,南曲中仍保留了入聲字的斷腔口法,北曲中的入聲字則被派入其他三聲。如今,只有閩、浙等少部分地區(qū)仍保留入聲字,其他地方的入聲字早已消失或弱化了。作為昆曲演唱特色之一的入聲字,我們應(yīng)該保留它,并且細(xì)加揣摩其唱法,從而體會昆曲入聲字行腔之韻美。
參考文獻:
[1][清]徐大椿.樂府傳聲[M],收于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匯編第二集[M].安徽:黃山書社,2008.
[2][清]允祿等編纂.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M],收于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J].臺北:學(xué)生書局,1987.
注釋:
① [明]沈?qū)櫧椫?,《度曲須知》,收于《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第200頁
② [清]徐大椿著,《樂府傳聲》,收于《歷代曲話匯編》第二集[M],安徽,黃山書社,2008年,第77頁
③筆者注:為更好地表現(xiàn)昆曲腔格,本文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記譜方法即工尺譜。在傳統(tǒng)的蓑衣譜里斷腔通常在某一工尺(一般為某唱字腔格的首個工尺)左下方用“┕”符號表示。本文寫在第一個工尺的左手邊,以表示第一個工尺唱成出口即斷的“斷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