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其福
(安徽馬鋼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安徽 馬鞍山 243000)
某煉鋼廠主廠房為單層兩跨鋼排架結構(即BC,CD跨),跨度分別為27.000 m和30.000 m,BC跨設有3臺A7級工作制橋式軟鉤吊車,額定起重量均為200 t,CD跨設有4臺A6級工作制橋式軟鉤吊車,額定起重量由南向北依次為125 t,50 t,125 t和50 t。除BC跨C列30.000 m梁為焊接雙腹壁箱形梁外,廠房其余所有吊車梁均為焊接Ⅰ形截面鋼吊車梁,廠房B,C,D列(05)軸~(17)軸線范圍吊車梁主要跨度分別為 12.000 m,15.000 m,18.000 m,21.000 m及24.000 m。廠房結構設計按7度、Ⅱ類場地土進行了抗震設防。
吊車梁主要承受豎向動力荷載和吊車剎車時產(chǎn)生的水平剎車力,不僅需要滿足強度、剛度和穩(wěn)定性要求,還要具有足夠的疲勞強度,因此吊車梁需要較高的側向強度和剛度。針對該廠房吊車梁在服役期間出現(xiàn)的問題,選出一根受載最不利的吊車梁進行強度、剛度、穩(wěn)定性和疲勞驗算。
該鋼吊車梁采用實腹式焊接工字形截面,鋼材選用Q345鋼材,吊車基本參數(shù)見表1,吊車梁的截面尺寸、吊車計算簡圖分別見圖 1,圖 2。
表1 吊車基本資料
圖1 吊車梁截面及其組成構件
圖2 1,2吊車計算簡圖
制動板上走道荷載為2.0 kN/mm2,制動結構上的積灰荷載為1.0 kN/mm2。計算吊車梁的豎向剪力時,應考慮軌道和它的固定件、吊車制動結構、支撐系統(tǒng)以及吊車梁自重等影響,將近似地簡化求得的彎矩值和剪力值乘以自重影響系數(shù)βw。荷載設計值分項系數(shù) γQ=1.4,A6 級吊車的動力系數(shù)取 1.1[1-4]。按照吊車廠家提供的數(shù)據(jù),應用結構力學知識可以計算出30 m吊車梁在移動荷載作用下的最大內力如下:
兩臺吊車時:絕對最大豎向彎矩標準值Mxmax,k=14 921.1 kN·m,相應的剪力標準值Vc,k=505.2 kN;絕對最大水平彎矩標準值Mymax,k=1 492.1 kN·m;支座的最大剪力標準值 Vmax,k=2 317.6 kN。
一臺吊車時:絕對最大豎向彎矩標準值Mxmax,k=17 613.2 kN·m,相應的剪力標準值 Vc,k=535.2 kN;絕對最大水平彎矩標準值Mymax,k=1 761.3 kN·m;支座的最大剪力標準值 Vmax,k=2 680.5 kN(以上計算的各標準值已考慮了動力系數(shù)及自重影響系數(shù),荷載設計值為標準值乘以荷載分項系數(shù)γQ)。
根據(jù)吊車梁的截面尺寸可知其截面特性為:
3.1.1 正應力驗算
上翼緣正應力:
下翼緣正應力:
3.1.2 剪應力驗算
一般截面剪應力:
突緣支座截面處剪應力:
其中,hw,tw分別為梁腹板的高度和厚度。
3.1.3 邊緣局部壓應力驗算
吊車梁軌道采用QU120,軌道高度hR=170 mm,翼緣高度hy=36 mm。
最大輪壓設計值:
則局部壓應力:
其中,lz為集中荷載在腹板計算高度上邊緣的假設分布長度;φ為集中荷載增大系數(shù),取值為1.35。
3.1.4 折算應力驗算
取跨中C截面上翼緣板與腹板交匯處:
因為σ和σc均為壓應力,因此β取1.1,則:
3.2.1 整體穩(wěn)定性驗算
因吊車梁的受壓翼緣板上設有制動梁,吊車梁不會喪失整體穩(wěn)定性,故可不驗算。
3.2.2 局部穩(wěn)定驗算
由設計圖紙可知,此吊車梁設置了橫向加勁肋和縱向加勁肋以及短肋,需要對腹板區(qū)格的局部穩(wěn)定進行驗算。
圖3 截面設計圖
根據(jù)圖3可知:
經(jīng)求解:
則:
此處的彎矩最大,因此無需檢驗其他區(qū)隔的穩(wěn)定性。
3.3.1 吊車梁的豎向撓度
3.3.2 水平作用下產(chǎn)生的撓度
其中,l為吊車梁跨度;E為鋼材結構彈性模量值。
重級工作制軟鉤吊車的吊車梁的欠載系數(shù)αf=0.8。
1)受拉翼緣與腹板連接焊縫附近腹板的主體金屬處(最大彎矩截面處),此處金屬屬于第3類:
2)橫向加勁肋下端點附近腹板的主體金屬處,此處金屬屬于第4類:
3)下翼緣與腹板連接角焊縫處(角焊縫高度hf=10 mm),此處金屬屬于第8類:
4)受拉翼緣板上螺栓孔附近的主體金屬處,此處金屬屬于第3類:
5)梁端突緣加勁肋與腹板連接角焊縫處(角焊縫高度hf=10 mm),此處金屬屬于第8類:
由于吊車梁承受很大的豎向動力荷載和橫向水平荷載,設計分析時應對其進行強度、剛度、穩(wěn)定性和疲勞驗算。經(jīng)計算分析,該鋼吊車梁在強度、剛度、穩(wěn)定性及抗疲勞驗算均符合相關要求。本文計算分析可以對類似工程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1] 《鋼結構設計手冊》編委會.鋼結構設計手冊[M].第3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2] 汪一駿.輕型鋼結構設計指南(實例與圖集)[M].第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3] 陳紹番,顧 強.鋼結構(上冊)鋼結構基礎[M].第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4] 龍馭球,包世華.結構力學基本教程[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