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學院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重慶萬州 404100)
PM2.5是指空氣動力學直徑≤2.5 μm的大氣顆粒物,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其定義為可進入肺部的顆粒物.PM2.5的組成復雜,常富集空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如Pb、As、Cr以及多環(huán)芳烴(PAHs)等物質,并可以隨著人的呼吸進入體內,進而影響人體健康,研究表明,當長期處于 PM2.5較高的環(huán)境中,死亡風險就會上升[1].PM2.5還是造成某些城市能見度降低、頻發(fā)灰霾天氣的罪魁禍首.PM2.5具有較長的壽命,并可以通過水平輸送傳輸到其它地區(qū),影響區(qū)域的大氣環(huán)境.美國在1997年頒布了PM2.5的空氣質量標準,規(guī)定年均值為15 μg·m-3,日均值為65 μg·m-3[2],2006年又將日均值訂正為35 μg·m-3.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也于2005年發(fā)布了《空氣質量準則》,規(guī)定了PM10和PM2.5的限制濃度.目前,日本、印度、墨西哥,以及歐盟一些國家,都已陸續(xù)將PM2.5納入國家標準污染物,并進行強制性限制.我國在2012年2月29日發(fā)布了新的《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該標準首次提出了PM2.5的濃度限值檢測指標.本文對我國目前 PM2.5的時空分布特征、化學組成及其對能見度的影響進行介紹,以便進一步了解PM2.5的污染特征,以期為PM2.5的治理提供參考.
我國頒布的新的《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中規(guī)定PM2.5的二級標準年均值為35μg·m-3,日均值為75μg·m-3,該標準值與美國和 WHO(推薦 PM2.5年均值為 10μg·m-3,日均值為 25μg·m-3)的標準限值還有巨大的差距.就目前我國對PM2.5所做的研究來看(見表1),我國大部分地區(qū)PM2.5的污染十分嚴重,并且PM2.5占到PM10的40%~80%,PM2.5成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中的主要組成部分.PM2.5嚴重污染地區(qū)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貴陽、濟南等地,而在香港、深圳、杭州等地的污染程度較輕,這可能與地理位置和氣象條件有關.
目前,我國 PM2.5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珠三角等發(fā)達城市,對東北、中部和西部所做的研究相對較少.從監(jiān)測時間來看,我國PM2.5的研究時間最早在1988年,但監(jiān)測時間較短,而目前PM2.5的研究時斷時續(xù),監(jiān)測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很好地反應PM2.5的污染特征.
另外,由于監(jiān)測時間的不統(tǒng)一,監(jiān)測方法(濾膜稱重法、光散射法、壓電晶體法、電荷法、β射線吸收法以及微量震蕩天平法)上也有巨大的差異,導致各城市 PM2.5質量濃度可比性降低.因此我國各城市應建立一套標準化的 PM2.5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并實施長期、大規(guī)模的PM2.5監(jiān)測.
表1 我國各地PM2.5質量濃度水平
PM2.5具有日變化特征,呈現明顯的雙峰型,北京[18]、南京[7]和天津[19]等地都有相似的日變化特征;PM2.5還具有季節(jié)性日變化模式:整體上是冬季夜間質量濃度高于白天,夏季白天質量濃度高于夜晚.PM2.5質量濃度的日變化主要與污染源排放、氣象條件以及人類活動等等因素有關.
同時,PM2.5還具有季節(jié)變化特征.He等[3]于1999.7—2000.9對北京清華園和車公莊的 PM2.5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研究,發(fā)現 PM2.5濃度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即冬季濃度值最高,夏季最低.并且對鄭州[20]、長春[21]、哈爾濱[22]、天津[23]等地所做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而王麗京等[24]在2001年選取北京的3個站點(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基地觀測場、北京大學、北京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研究結果表明,夏季 PM2.5的質量濃度最高,秋季最低,春冬兩季相差不大.造成差異的原因可能與監(jiān)測時段的選擇有關,采樣時段選擇不同導致結果成倍的差別.PM2.5濃度季節(jié)變化與氣象條件季節(jié)性變化、監(jiān)測時段的選取、污染源的排放以及大氣光化學反應等因素有關.另外,還與氣流的輸送有關,牛彧文等[25]的研究發(fā)現深圳 PM2.5濃度值季節(jié)性差異大,當夏季主導風向來自西南或東南海面時,大氣環(huán)境質量較好,冬季主導風向來自北方內陸時,大氣環(huán)境質量較差.
Chan等[26]研究了香港大氣顆粒物的垂直分布情況,發(fā)現 PM2.5的質量濃度沿高度呈指數規(guī)律下降.王庚辰等[27]在北京所做的研究也得出了 PM2.5質量濃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的規(guī)律.樊文雁等[28]還研究了北京不同天氣背景下 PM2.5在垂直方向上濃度的變化,結果表明,霧天近地層細粒子質量濃度明顯高于較高層,而霾天細粒子在垂直方向上濃度混合均勻.潘純珍等[29]的研究發(fā)現:街區(qū)主干道PM2.5濃度大于郊區(qū)主干道;PM2.5的濃度在重慶城區(qū)道路水平方向上變化不明顯;PM2.5的濃度在垂直方向上到 30樓才有明顯的下降.孫玫玲[19]在天津氣象塔(255 m)上的觀測發(fā)現,混合層厚度和穩(wěn)定度會影響PM2.5在垂直方向上的濃度分布.可見,PM2.5質量濃度在垂直方向的差異主要與天氣背景,邊界層的厚度與穩(wěn)定度,以及邊界層的氣象條件密切相關,如垂直方向上的湍流變化,風速與 PM2.5逐時質量濃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就會呈現不同相關性,冷空氣過境時,顆粒物的濃度也會增加.另外,PM2.5在垂直方向的濃度還受到區(qū)域輸送的影響[28].
水溶性組分是大氣顆粒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水溶性離子直接影響大氣降水的酸度.另外,因其具有吸濕性而影響云凝結核(CCN)的濃度,從而引起間接的輻射強迫作用[30]176-177.水溶性組分可分為兩種:(1)水溶性無機組分,一般包括Na+、Cl-、Mg2+、Ca2+等;(2)水溶性有機組分,如甲酸、乙酸、乙二酸等.可溶性組分一般占PM2.5質量的20%~60%.其中,二次離子是PM2.5中最主要的水溶性離子,它們的濃度占到PM2.5質量的1/3左右,主要來自于氣態(tài)前體物SO2、NOx和NH3的二次轉化,其轉化率除受到溫度、濕度和大氣光化學反應等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區(qū)域輸送的影響.
Wang等[31]對北京2001—2003年PM2.5的研究發(fā)現,二次離子濃度表現出夏、冬季節(jié)高于春、秋季節(jié).對 PM2.5的治理也要協(xié)同控制其前體物的排放.水溶性有機物受分析測定方法的限制,目前能從分子水平上鑒別出來的化合物主要是二元羧酸、醛酸和酮酸等低分子量有機酸,雖然它們只占水溶性有機物質量的較小部分,但這些組分一般是大氣化學反應的最終生成物,或者是新陳代謝的產物,對于氣候變化、輻射平衡以及能見度等有著重要影響.
PM2.5的含碳組分包括OC、元素碳(EC)和碳酸鹽碳(CC).細顆粒物中CC的含量所占比例很小,在進行化學物種分析時一般將其忽略.OC和EC濃度之和常占到PM2.5濃度的10%~70%[32-34].EC多數來源于含碳物質的不完全燃燒,而OC包括一次有機碳(POC)和二次有機碳(SOC).一次有機碳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以各種生物質的燃燒為主,通常是以細顆粒物的形式排放,二是土壤以及生物的直接排放,以粗顆粒物的形式存在.二次有機碳的來源是由空氣中的氣態(tài)有機物經光化學反應而來,以細顆粒物的形式存在[15].機動車排放、工業(yè)排放、生物質燃燒和冬季供暖等燃燒過程是城市大氣顆粒物中EC和OC的主要來源[35].很多研究將OC/EC的比值>2作為SOC存在的依據之一.北京地區(qū)四季OC/EC的比值大小順序為:冬(2.84)>秋(2.81)>春(2.73)>夏(2.14)[5];珠三角洲城市群冬季OC/EC的比值分別為:香港(2.3),廣州(2.7),深圳(2.2),珠海(2.5)[33];上海OC/EC的比值更高,達到5.3[6],可見,我國大部分城市存在一定程度的二次有機物污染.
大氣顆粒中無機元素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小,但其更容易在細粒子中富集,并且包含著許多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的重金屬元素,并可進入人體肺部,對人體的危害性大.無機元素的主要來源有交通排放、燃料燃燒、冶金工業(yè)、建筑揚塵以及廢棄物焚燒等[23,36],表2給出了各類污染源的特征元素.
表2 各類污染源的特征元素
目前常用富集因子來描述顆粒物中元素富集程度,其值還能判別自然與人為污染源的貢獻水平.其表達式為:
CX代表待檢驗元素,CR代表參考元素,EFX代表待檢驗元素的富集因子值.通常認為 EF<1時元素源于土壤;EF>10時元素源自人為污染;1<EF<10的元素人為污染占一定比例[17].富集因子的研究表明,無機非地殼元素更易在細粒子中富集[9,13,17],如S、Pb、Se、As、Cr等代表人為排放源的元素,其富集因子值在細粒子中最大,有的高達數千倍,給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帶來了極大的潛在危害.
能見度降低已成為我國較為突出的城市環(huán)境問題.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大規(guī)模建設,污染物的排放增多,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城市灰霾現象.顆粒物主要通過對光的散射和吸收影響能見度,顆粒物的散射作用大約占其對大氣消光系數的70%.其中,細顆粒物濃度的升高是形成我國城市灰霾的主要因素之一.李令軍等[37]對比研究顆粒物濃度與能見度的日變化發(fā)現兩者呈反相關,顆粒物的濃度與消光系數呈正相關.宋宇等[38]的研究發(fā)現顆粒物的散射消光作用在北京市能見度下降中占有主要地位,其中與細粒子的關系更為密切,細粒子質量濃度的高低是決定能見度好壞的主要因子.張濤等[39]的研究也表明0.5~2.5μm粒子濃度增加是大氣能見度降低的重要原因,其消光系數貢獻率達到88.6%.王京麗等[40]對北京2001年春夏秋冬四季細粒子與能見度的研究指出,能見度與 PM2.5質量濃度在春季呈乘冪關系;夏季除高相對濕度外,呈指數關系;秋季呈對數關系;冬季呈指數關系.
能見度的降低與細粒子中的化學組分也有關系.元素碳主要對光有吸收效應,而有機碳、主要對光輻射起散射效應.Tsai等[41]研究表的濃度與能見度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古金霞等[42]對天津顆粒物的散射系數、PM2.5及其化學成分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觀測,結果表明,細顆粒物中有機碳和硫酸鹽是影響能見度的主要化學成分,使用MPROVE法核算化學組分對散射消光的貢獻,得出有機物的貢獻率為 38.5%.邊海等[43]研究發(fā)現能見度與顆粒物中總碳質量濃度變化呈負相關,OC和 EC對大氣消光貢獻率平均為28.7%,6.1%,27.6%和19.2%.并且譚吉華等[44]的研究也發(fā)現,在灰霾天氣下,大氣顆粒物、EC和OC均在積聚模態(tài)(0.1~2.0μm)大幅度增長,它們是形成灰霾天氣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PM2.5作為一種復合污染物,對空氣質量、大氣能見度以及人體的健康影響越來越大,人們對其也越來越重視.目前,雖然我國許多城市都對 PM2.5進行過一定的研究,對其污染特征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數只有間斷的監(jiān)測,并且監(jiān)測時間,監(jiān)測方法也有所不同,導致不能對我國 PM2.5污染特征有系統(tǒng)的認識.希望在新的《環(huán)境質量標準》的全面推廣與執(zhí)行后,我國 PM2.5的污染特征能得到全面的分析,從而為我國控制 PM2.5的污染打下堅實的基礎.
[1]尹洧.大氣顆粒物及其組成研究進展(上)[J].現代儀器,2012,18(2):1-5.
[2]US EPA Office of Air and Radiation. Office of Air Quality Planning and Standards Fact Sheet-EPA's Recommended Final Ozone and Particulate Matters Standards [S].1997.
[3]He K B, Yang F M, Ma Y L,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M2.5in Beijing, China [J].Atmosperic Environment, 2001, 35(29): 4959-4970.
[4]孫玉偉,周學華,袁琦,等.濟南市秋末冬初大氣顆粒物和氣體污染物污染水平及來源[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2,25(3):245-252.
[5]肖致美,畢曉輝,馮銀廠,等.寧波市環(huán)境空氣中PM10和PM2.5來源解析[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2,25(5):549-555.
[6]王東方,高松,段玉森,等.上海中心城區(qū)冬季PM2.5中有機碳和元素碳組成變化特征[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2,35(7):55-58.
[7]魏玉香,銀燕,楊衛(wèi)芬,等.南京地區(qū) PM2.5污染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9,34(9):29-34.
[8]胡俊,陳斌,趙博成,等.珠海西區(qū)空氣中顆粒物PM2.5污染水平的初步研究[J].環(huán)境衛(wèi)生學雜志,2012,2(3):108-111.
[9]董海燕,古金霞,姜偉,等.天津市顆粒物中元素化學特征及來源[J].環(huán)境監(jiān)測管理與技術,2012,24(1):25-28.
[10]丁晴,劉建國,陸亦懷,等.廣州亞運期間鶴山大氣顆粒物及碳組分的分析[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2,35(7):43-49.
[11]徐鋒.烏魯木齊市2011年冬季PM2.5/PM10濃度特征分析[J].干旱環(huán)境監(jiān)測,2012,26(2):81-111.
[12]Lai S C, Zou S C, Cao J J, et al.Characterizing ionic species in PM2.5and PM10in four Pearl River Delta cities, South China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 19(8): 939-947.
[13]王京,王初,陳振樓.貴陽市城區(qū)近地面PM10/PM2.5及重金屬污染水平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1,34(4):74-76.
[14]戴偉,高佳琪,曹罡,等.深圳市郊區(qū)大氣中PM2.5的特征分析[J].環(huán)境科學,2012,33(6):1952-1957.
[15]馬露,尹凡,宋瑤,等.武漢市秋冬季室內外空氣顆粒物以及有機碳、元素碳的污染特征[J].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2011,24(6):25-32.
[16]包貞,馮銀廠,焦荔,等.杭州市大氣PM2.5和PM10污染特征及來源解析[J].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2010,26(2):44-48.
[17]李秀鎮(zhèn),盛立芳,徐華,等.青島市大氣PM2.5元素組成及來源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12,33(5):1438-1445.
[18]李旭芳,初鈞晗,于令達,等.北京市城區(qū)單監(jiān)測點PM2.5質量濃度變化特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7(3):258-261.
[19]孫玫玲,穆懷斌,吳丹朱,等.天津城區(qū)秋季PM2.5質量濃度垂直分布特征研究[J].氣象,2008,34(10):60-66.
[20]樊瑞強.鄭州市區(qū)PM2.5的污染特征簡析[J].科技資訊,2012(9):144.
[21]洪也,周德平,馬雁軍,等.沈陽地區(qū)PM10、PM2.5和PM1質量濃度的分析[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0(S1):231-275.
[22]黃麗坤,王廣智.哈爾濱市大氣顆粒物粒徑分布及質量濃度變化特征[J].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1,28(3):374-377.
[23]李偉芳,白志鵬,史建武,等.天津市環(huán)境空氣中細粒子的污染特征與來源[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0,23(4):394-400.
[24]王京麗,謝莊,張遠航,等.北京市大氣細粒子的質量濃度特征研究[J].氣象學報,2004,62(1):104-111.
[25]牛彧文,何凌燕,胡敏,等.深圳冬、夏季大氣細粒子及其二次組分的污染特征[J].中國科學B輯:化學,2006,36(2):173-180.
[26]Chan L Y, Kwok W S. Vertical dispersion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s in urban area of Hong Kong[J]. Atmos Environ, 2000, 34(2000): 4403-4412.
[27]王庚辰,謝驊,萬小偉,等.北京地區(qū)氣溶膠質量濃度及組分隨高度的變化[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04,17(1):37-40.
[28]樊文雁,胡波,王躍思,等.北京霧、霾天細粒子質量濃度垂直梯度變化的觀測[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9,14(6):631-638.
[29]潘純珍,陳剛才,楊清玲,等.重慶市地區(qū)道路PM2.5/PM10濃度分布特征研究[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5):576-579.
[30]王曉蓉.環(huán)境化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1]Wang Y, Zhuang G S, Tang A H, et al. The ion chemistry and the source of PM2.5aerosol in Beijing[J]. Atmos Environ, 2005, 39(21): 3771-3784.
[32]陳曉秋,俞是聃,傅彥斌.福州市春、冬季霾日與非霾日PM2.5及碳氣溶膠污染水平與特征[J].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2008,24(6):68-72.
[33]Cao J J, Lee S C, Ho K F,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 during 2001 winter period[J]. Atmos Environ, 2003, 37(11): 1451-1460.
[34]Ye B M, Ji X L, Yang H Z, et al. Concentratio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M2.5in Shanghai for a 1-year period [J]. Atmosperic Environment, 2003,37(2003): 499-510.
[35]胡敏,鄧志強,王軼,等.膜采樣離線分析與在線測定大氣細粒子中元素碳和有機碳的比較[J].環(huán)境科學,2008,29(12):3297-3303.
[36]于揚,岑況,Stefan N,等.北京市大氣可吸入顆粒物的化學成分和來源[J].地質通報,2012,31(1):156-163.
[37]李令軍,王英,李金香,等.北京市冬春季大氣顆粒物的粒徑分布及消光作用[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08,21(2):90-94.
[38]宋宇,唐孝炎,方晨,等.北京市能見度下降與顆粒物污染的關系[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3,23(4):468-471.
[39]張濤,陶俊,王伯光,等.廣州市春季大氣顆粒物的粒徑分布及能見度研究[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27(3):331-337.
[40]王京麗,劉旭林.北京市大氣細粒子質量濃度與能見度定量關系初探[J].氣象學報,2006,64(2):221 -228.
[41]Tsai Y I, Cheng M T. Visibility and aerosol chemical compositions near the coastal area in Central Taiwan [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999, 231(1999): 37-51.
[42]古金霞,董海燕,白志鵬,等.天津市顆粒物散射消光特征及化學組分貢獻研究[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2,32(1):17-22.
[43]邊海,韓素芹,張裕芬,等.天津市大氣能見度與顆粒物污染的關系[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2,32(3):406-410.
[44]譚吉華,段菁春,趙金平,等.廣州市灰霾期間大氣顆粒物中有機碳和元素碳的粒徑分布[J].環(huán)境化學,2009,28(2):26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