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記者 張玲玉
(責任編輯/付松)
公元1638年,在廣西游歷一年之后,徐霞客經(jīng)南丹進入黔南荔波(當時隸屬獨山州),然后來到都勻府。這是他在貴州的第一站。
徐霞客一進貴州,就被這里山脈縱橫、層巒迭障的高原山區(qū)所吸引,特別感嘆荔波小七孔景區(qū):“其石極嵯峨,其樹極蒙密,其路極崎嶇。”他記錄下了喀斯特地貌現(xiàn)象。
2005年,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主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荔波榮獲首屆“中國最美的地方”、“中國最美十大森林”榮譽。
站在城中的老榕樹下眺望荔波,每每轉換一個角度向天外望去,四周蒼郁連綿的青山仿似鑲嵌在浩瀚天空里的巨畫。
東經(jīng)107°37′、北緯25°7′,這里是貴州南部的荔波茂蘭原始森林。
空中藤蔓枝干重重疊疊,糾糾纏纏,地上灌木叢生,綠苔披覆,腳旁常有水流汩汩奔泄。這片森林里有各種生物2000多種,其中植物新種約40種,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就有掌葉木、傘花木、任木、黃枝油杉、南方鐵杉、廣東五針松、香果樹、短葉黃杉、翠柏、穗花杉……在它們旁邊,白鷴、蘭翅八色鶇、大靈貓、毛冠鹿、獼猴、小靈貓、蘇門羚、林麝等珍稀動物嬉戲生長。
沒來過茂蘭的人很難相信,30萬畝茂密的森林,竟然都生長在裸露的喀斯特巖石上。地上除了石頭還是石頭,但只要有一條石縫,就會生出一棵參天大樹。
早在1989年,國際著名喀斯特學家福特和威廉姆斯就曾對中國南方喀斯特進行考察,并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如果請任何一位地貌學家來提名世界上卓越景觀的清單,中國南方著名的塔狀喀斯特和錐狀喀斯特毫無疑問將獨樹一幟,應當作為世界遺產(chǎn)清單的首選。
喀斯特,是一種典型的石漠景觀,是指巖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碳巖河、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的地區(qū)。曾幾何時,喀斯特的色調(diào)在世人的眼中,幾乎等同于巖石的顏色——灰色。提起喀斯特,很容易就讓人聯(lián)想到石漠化和滿目瘡痍的植被。
1975年,在荔波縣茂蘭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面積達200平方公里,集中連片、原生性較強的喀斯特森林。這一發(fā)現(xiàn),使得喀斯特在世人眼中的顏色由單調(diào)的灰色變成了——綠色。
荔波喀斯特景觀以小七孔、大七孔、水春河、茂蘭為代表。其中小七孔以峰叢洼地、地表明流與地下暗河及喀斯特森林為主,融山、水、林、洞、湖、瀑為一體;大七孔以喀斯特深切峽谷、天生橋、地下伏流、地下湖及原始森林為主,險峻雄偉;水春河峽谷以喀斯特深切峽谷、地表河流、峽谷石灰華、喀斯特森林為主;茂蘭以原生性喀斯特森林為主。
除去豐富的自然景觀,荔波還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物種紅色名錄和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就有121種。受到嚴重威脅的植物有83種,特有植物41種,保護動物45種,地方特有動物48種(尤其是洞穴動物)。由于山深林密,新種的動植物還在不斷地被發(fā)現(xiàn)之中。
2007年,貴州荔波、云南石林和重慶武隆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項目申報世界自然遺產(chǎn)。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這樣評價:“中國南方喀斯特”特征和地貌景觀方面的多樣性是無與倫比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代表了世界上濕潤熱帶到亞熱帶喀斯特景觀最壯觀的范例。荔波和石林所展示的喀斯特特征和景觀都是全球的參照地。荔波喀斯特是貴州高原和廣西丘陵地帶峰叢喀斯特的典型代表,滿足了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三條標準:即地球演變歷史主要階段的杰出范例,生態(tài)和生物演化過程的杰出范例和生物多樣性?!?/p>
這片森林并不知曉,人類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這里是北緯25度僅有的喀斯特森林。它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罕見的“生物基因庫”,早已被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它改變了喀斯特風景的固定模式,融奇特的喀斯特景觀與神秘幽深的綠色森林于一體,在山石峰叢之上,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因此,她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稱謂——綠色喀斯特。
倘若說森林是荔波土地上最潑墨的一筆,那么水,則勾畫了這片喀斯特森林最豐富的寫意形態(tài)。
無論是大七孔還是小七孔,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那碧熒熒的水,而最讓人陶醉的也還是那水。一彎碧水,迤邐向前。秀山、怪石、瀑布、青苔、古木、水潭、翠竹、蘆葦……洞中有瀑,瀑中有湖、湖中有石,四圍青林古木相映,溫柔與粗獷,黑白與翠綠,形成色彩強烈、氣質(zhì)強烈的對比。
在這里,水激蕩起所有的想象,那些關于水的童話和傳說,彷佛一伸手,就能觸摸得到。
在拉雅瀑布和68級瀑布,高高的山上,瀑水散流在一片樹叢中,從十多米高的地方向山下流瀉到山腳,灑脫飄逸頗似女性的披肩長發(fā),一綹一綹張揚起白色的水簾。
在水上森林,則是好一番“清泉石上流”的景致。經(jīng)過多年的河水沖刷,已無泥沙,只有圓潤的石頭和樹,枝枝丫丫、盤根錯節(jié),在水中在頑石上扎根、成長、繁茂。 看這生長在石頭上的森林,我們該怎樣去贊嘆這大自然稀有與極致?
鴛鴦湖和臥龍?zhí)兑粯樱际蔷{如翡翠。湖中心立有兩棵樹,至今依然青蔥。湖中有小舟一尾,橫斜的肆意,仿若生命的渡口,席卷千古。
在大七孔有天生橋。橋高60米,厚10多米,橋孔寬20多米,被譽為“東方凱旋門”。仰觀橋孔,只見巨型鐘乳懸掛,橋腳、橋側的裂隙石縫中綠草灌木蔓生,藤蘿花卉纏裹,讓人為之驚嘆。
小七孔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是古時荔波通往廣西南丹的交通要道。沿著這條古驛道由東向西、逆水而上,位于景區(qū)之首的便是小七孔古橋。這是一座小巧玲瓏的七孔古石橋,橋長25米,橋面寬4米,拱高4米。此橋跨響水河、拱有七孔,由此得名。橋由麻石條砌成,橋身爬滿藤蔓和蕨類;古色古香的橋下是綠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兩岸古木參天、繁蔭翳翳,巨大的虬枝沿著橋伸臂,宛如巨傘撐在橋上。
早在明代,王陽明就慨嘆“天下之山聚于云貴,云貴之秀萃于斯巖”??λ固氐膭?chuàng)作是即興的,它隨心所欲地雕琢出一片片茂密蔥郁的森林,一道道飛珠濺玉的瀑布,一條條潺潺蜿蜒的溪流,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地縫山洼……
在荔波,我們可以領略這種種喀斯特的奇跡,當我們與他們相遇,我們的生命、文化、詩意,都將在它寬闊的懷抱中孕育迸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