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英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每當新年來臨,人們迎禧接福、走親訪友、歡聚一堂,以此來歡度春節(jié)。然而,我國近代的一些名人志士卻以一種另類的過年方式,為我們留下了許多令人傳頌的佳話。
錢鐘書是我國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讀書寫字上,就連過年他也絕不放過。有一年春節(jié),一位權威人士出于對錢老的關懷,到他家里來走訪拜年。當時,錢老正在家里讀書,來人一邊說著春節(jié)好,一邊正要跨步進門,錢鐘書先生卻只露出一條門縫說:“謝謝!謝謝!我很忙!我很忙!”就把來人拒在了門外。來人自然非常尷尬,抱怨錢鐘書不近人情??慑X老就是這樣,在他讀書寫字時,你休想打斷他的思路,以及平靜的讀書生活。
畫家馮驥才,從小對繪畫有一種濃厚的興趣。春節(jié)期間,自然也不會放過和“寫寫畫畫”相聚為伴。每年從初一到過完年,便成了馮驥才“閉關”。這期間,為了謝絕與外界朋友的一切來往,他關掉了手機。所以,一些著名佳作和字畫都是在這幾天由此誕生。此外,過年的時候,馮驥才還有個嗜好,就是在墻上掛上幾幅珍藏多年的古版楊柳青年畫,像道光版的《高蹺圖》、咸豐版的《麟吐玉書》和《滿堂富貴》等,這些畫就如同他金屋藏嬌的小情人,讓他感受著畫中濃濃的風情。
作家梁實秋摒棄舊俗過新年的方式,在他的《過年》一文中便可見一斑:“早在民國前一兩年,家中除歲方式已然做了‘維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門磕頭拜年。我從此不再是磕頭蟲兒。過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币源舜蚱屏藗鹘y(tǒng)的過年方式。每年春節(jié)期間,梁實秋先生同樣把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做學問上,即使遇到有友人拜訪,也是和他們一起探討文學。梁實秋的清華同學吳宓,也是一個對時間很憐惜的人,對于春節(jié)這樣的假日,他也絲毫不會浪費,他更是把除夕當作“充電”的好時機,吳宓曾在日記中寫道:“是日陰歷除夕,校中放假。餐后,攜仲侯游于琉璃廠各書肆。坐閱至晚,購雜志數(shù)種而歸?!北阕憧勺C明他讀書的勤奮。
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每年過年依然抄抄寫寫,或吟詩贈友,或寫信給朋友談文學,談思想及國家大事,因此,他過年基本“殊無換歲之感”!而現(xiàn)代著名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劉天華,每年除夕都要以創(chuàng)作新曲來迎接新年的到來,其蜚名中外的名曲《良宵》就是在一個除夕之夜一氣呵成的。
由此,綜觀這些名人志士的過年方式,使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他們之所以成為這個時代叱咤風云的人物,絕非偶然,而是他們勤奮努力的結果。而他們遺留給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財富,更是令人世代享用。
(圖/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