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晴,王宏偉,王秀麗
患者,女,18歲。主因右手指部出現皮膚無痛性斑塊2年于2011年10月2日就診。2年前患者發(fā)現其右手指部先后出現3枚大小不等的斑塊,無瘙癢和疼痛,否認家族中有患相同疾病者。追問病史,患者有長期習慣性用牙齒啃、咬手指皮膚的行為。系統(tǒng)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右手拇指、示指指間關節(jié)背面和右手中指背面見3枚1.2 cm×1.2 cm、0.5 cm×0.5 cm、1.0 cm×1.0 cm大小橢圓形、圓形增生性斑塊,與皮下組織無粘連,呈淺紅色,皮溫不高,表面皮紋不清,質中(圖1a,1b)。診斷:皮膚行為癥。治療:對患者進行宣教,行為糾正治療,囑患者停止啃、咬等行為,并給予0.1%維A酸乳膏,每日1次,睡前外用,同時外用鹵米松乳膏,每日2次。1個月后復診,斑塊略變平,顏色無明顯變化,之后患者自行停用治療藥物。3個月后復診,右手示指、中指斑塊已完全消退,拇指斑塊明顯變平,呈正常膚色(圖2a,2b)。
圖1 皮膚行為癥患者右手指皮損
圖1 皮膚行為癥患者治療3個月后右手指皮損
皮膚行為癥是一種皮膚的神經官能癥,以損傷自身皮膚的方式達到快感,久之而成習慣,多見于青少年及兒童[1]。皮膚行為癥的癥狀根據其行為的損傷部位而異,皮膚科臨床上常見有反復舔、吸口唇及口周皮膚引起的舌舔皮炎;不斷啃、咬指(趾)甲引起的咬甲癖和甲萎縮;習慣性牽、拉自己的頭發(fā)引起的拔毛癖等。
本例患者有長期習慣性用牙齒啃、咬手指皮膚的行為,這種行為不斷反復,形成了一種頑固性的習慣,久之在啃咬處皮膚上出現增生性的斑塊,病程越長,則斑塊越大。國內有文獻將之稱為咀嚼墊,其組織病理改變主要為結締組織和表皮局限性增生[2]。黃玲等[3]報道1例皮膚行為癥致指節(jié)墊樣損害,其病史、皮損與本例患者相似。
本例患者致病因素明確,無家族史,皮損位于指關節(jié)和指部經常性啃咬處,皮紋不清,可與指節(jié)墊和假指節(jié)墊鑒別。指節(jié)墊致病因素不明,常有家族史,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皮損多位于指關節(jié)處背面,膝關節(jié)和足部也可發(fā)生[4];假指節(jié)墊是機械性刺激引起的胼胝,質地硬,常位于指間關節(jié)處,呈黃色,有粗的皮紋[5]。組織病理方面,咀嚼墊和指節(jié)墊均有結締組織增生和膠原纖維增生肥大,而假指節(jié)墊真皮正常。
本例患者在宣教和行為糾正治療同時,給予維A酸乳膏和鹵米松乳膏外用,1個月后的療效并不滿意。而隨后2個月未再使用藥物治療,僅進行了行為糾正治療,3個月后,皮損明顯消退,所以本病的藥物治療是否有必要,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觀察,但宣教和行為糾正治療可能對于本病的康復尤為重要。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 [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98-1299.
[2]王俠生, 廖康煌. 楊國亮皮膚病學 [M]. 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5:1079.
[3]黃玲, 王敏華, 黃健生, 等. 皮膚行為癥致指節(jié)墊樣損害1例 [J].臨床皮膚科雜志, 2002, 31(1):36.
[4]頡玉勝, 陳燕, 孟全林, 等. 指節(jié)墊1例 [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04, 18(3):192.
[5]吳軍, 何威, 唐召奎, 等. 假指節(jié)墊1例 [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07, 21(12):75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