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希
稻田、清溪、古樹、木橋、放牛娃……古樹參天綠意襲人,百年桂花暗香撲鼻。翠竹如云,池水澄清……一排排古香古色、飛檐翹角、灰瓦白墻的民居、茅屋、農(nóng)家小院,錯落有致地鑲嵌在修竹和古樹的掩映中,恬淡宜人。
走在玉水村,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時間仿佛就定格在了幾百年前,這種未經(jīng)修飾的生活原貌,實在令人賞心悅目。
古民居藏著大智慧
玉水村坐落在梅江區(qū)北部,距梅州市區(qū)10多公里。走在玉水村中,隨處可見傍山而建的古民居,錯落有致,與現(xiàn)代建筑交相輝映。這些古建筑中多為木結(jié)構、磚墻維護,房屋的裝飾精雕細琢,建筑設計布局協(xié)調(diào),處處彰顯著前人的智慧和獨具匠心,體現(xiàn)出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蘊。
據(jù)村民介紹,玉水村目前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民居有30多座,主要為圍龍屋、四方樓、走馬樓等,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為“崇善堂”和“貢元堂”。
“崇善堂”建于光緒三十三年,結(jié)構是客家民居極具代表的十廳九井的三堂屋。一邁進大門,迎面是廳堂中間掛著的巨幅中堂,中堂下面佛龕上及其兩邊擺放著各種瓷瓶、瓷筒、古鏡等古董類藝術品。據(jù)當?shù)厝苏f,該堂天井獨特的設計使屋前脊的雨水不流向屋外而是納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寓意為保家中財源不會外流,圖的是吉祥。經(jīng)歷了百年歲月,如今古居墻上的灰雕已漸見斑駁,但其里面的木雕仍堪稱一絕,門坊、門罩、漏窗上的雕刻,絕無雷同,斗拱、窗檻、裙板、窗扇、斜撐等處的雕刻更為精美。內(nèi)廳、外廳還存放著一百多年前的農(nóng)具:犁、耙、木制風谷機、石磨、石臼等,甚具客家風情。
“貢元堂”的建設時間更早一些,大約建于光緒十八年,是村中的祖屋,當時村人朱標、朱桂瀾考取貢生,嘉應州官題賜“貢元”牌匾各一塊,牌匾就高懸于祖屋門上及中堂之上,因而村民將祖屋改稱“貢元堂”。其后,朱桂瀾官至布政使司,朝廷欽賜金匾“源開壁水”。文革中,他的后裔將牌匾收藏起來,因而該匾今天也得以完好無損地掛在“貢元堂”中堂之上,仰望之時,不禁讓人想起當年主人的風光榮耀。
鹽商古道今何在
在玉水村西邊,有一段用石塊和卵石鋪成的小路,延綿數(shù)公里,已歷風雨400多年,沾滿了歲月的痕跡。這就是當?shù)赜忻柠}商古道。
據(jù)當?shù)厥妨嫌涊d,清朝初年至民國期間,粵東客家地區(qū)一直鹽豐糧缺,而江西則多糧少鹽?!疤酐}擔上江西”就成為當時許多客家人的最大副業(yè)?!斑^去粵贛兩地交通不便,大山橫亙,水路不通,兩省通商交流多走山路,因此出現(xiàn)了商貿(mào)交流的鹽商古道。”當?shù)卮迕窠榻B說。如今古道邊上還有很多已經(jīng)廢棄無人居住的破舊小樓,那就是當時擔夫歇腳的古驛站,它們更能讓人想起這里曾是多么繁盛。
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據(jù)說當時挑擔者大多為客家婦女,她們每次挑鹽重量達一二百斤。這些婦女不辭勞苦地肩挑鹽糧進行交易,累了便在驛站休息,晚上就在客棧留宿,經(jīng)濟陷入困境時就到當鋪去典當值錢的物品,當時就曾流傳著這樣一首客家民謠:“窮人日子苦難堪,路遠迢迢來挑擔,食多食少也愛去,腳盤血水流腳腫?!绷钊诵乃岬墓适旅刻於荚谶@里上演著。
如今,在石塊砌成的古道兩旁,沾滿歲月痕跡的鹽商當鋪、驛站等只剩斷壁殘垣。面對破瓦殘墻,土樓木窗,古道仿佛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在訴說著往昔的繁華。
兩棵古樹,一片鄉(xiāng)情
玉水村不僅有古屋、古道,村中參天的古樹更是聲名遐爾。
玉水小學校園里,一棵結(jié)籽的百年桂花樹,高達幾丈,枝繁葉茂。每到開花的季節(jié),桂花香飄散到村中的每一個角落,沁人心脾。聽村支書說此樹聲名在外,很多人拿它的種子去開枝散葉,只是成活與否,不得而知。在“竹園堂”后面的山坡上還生長著近十棵500年樹齡的古樹群,遠望去,與玉水的古建筑相得益彰。
而在古樹中最出名的,則要數(shù)村西、村東那兩棵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榕樹了。相傳,當年玉水村先人從梅縣西陽遷徙到玉水村安居時,受高人點撥,在玉水村四處風水之地設局以造升官聚財之勢。其中村西、村東種“夫妻樹”各一棵,村西為夫樹,村東為妻樹,兩樹遙相對望,村民稱其為“榕樹公公”和“榕樹婆婆”。
走近這位“榕樹婆婆”,你會發(fā)現(xiàn)它的確與眾不同。它獨木成林,樹干碩大無比,需六個成年人才能合抱,冠幅面積達數(shù)百平方米,枝繁葉茂。更令人稱奇的是,它不是一根樹干拔地而起,而是多個樹干從根部就分枝散葉像手掌五指向蒼天舒展,枝干幾乎沒有細根,這在眾多榕樹中極為罕見。樹后有十幾戶人家,圍著一方清澈的池塘呈“7”字排開,當?shù)卮逦撠熑诵ΨQ,或許是由于“榕樹婆婆”的庇佑,在這里居住的十幾戶人家中真的出了不少官員,日子也過得非常紅火。
“榕樹公公”也毫不遜色,由于其根系與樹前的公王廟巧妙地連結(jié)在一起,被當?shù)卮迕穹Q之為神樹,又因當年流傳“公王廟保外鄉(xiāng)人”的說法,因此有很多往來粵贛商貿(mào)交易的外鄉(xiāng)人常來此供奉,祈求平安,至今仍香火鼎盛。
如今慕名而來觀看風水古榕樹的人越來越多,每年更有來自不少國家的海外華僑華人回鄉(xiāng)祭祖尋根,他們捐資助學、修橋筑路,豐富當?shù)亟?jīng)濟。“榕樹公公”與“榕樹婆婆”則成為他們思鄉(xiāng)的一個重要印記。
環(huán)保助力,好上加好
為了保護好先輩保留下來的這些珍貴的生態(tài)自然遺產(chǎn),近年來,在科學發(fā)展觀的引導下,玉水村努力推進新農(nóng)村建設,認真抓好農(nóng)村環(huán)境綜合治理工作,不斷爭取生態(tài)環(huán)境好上加好。
如今,通過農(nóng)村環(huán)境綜合整治之后,玉水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一步得到了提升。首先通過在村內(nèi)各片建垃圾堆放點,由村保潔員將生產(chǎn)、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分類處理,使玉水村的農(nóng)民改變了亂堆、亂丟生產(chǎn)、生活垃圾的陋習。農(nóng)村的生產(chǎn)垃圾、生活垃圾得到了較好處理。
此外,玉水村還建設了大型沼氣池及配套設施,鼓勵玉水村村民使用潔凈的沼氣,使玉水村村民節(jié)約了大筆資金,避免村民在燃料費過高時為節(jié)約家庭開支而上山砍柴作燃料,從而使玉水村的森林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排污暗溝工程的修建,則將玉水村生活污水集中在暗溝流放,減少了蚊蟲的孽生。
通過整治之后的玉水村,農(nóng)民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品質(zhì)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取得了較大的社會、經(jīng)濟效益。
古道、古民居、古榕讓玉水村處處滲透著濃濃的古韻。我想,陶淵明詩中所描述的“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意境也不外乎如此吧!
(摘自《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