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馮 云,馬學忠,周建梅,廉 超,郭起榮*
(1.國際竹藤中心 國家林業(yè)局竹藤科學與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北京 朝陽100102;2.上猶縣林業(yè)局,江西 上猶341200)
研究成果是指由法定機關(一般指科技行政部門)認可,在一定范圍內經實踐證明先進、成熟、適用,能取得良好經濟、社會或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的科學技術成果,其內涵與知識產權和專有技術基本相一致,是無形資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先進性、價值性和廣泛認同性[1]。中國位于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素有“竹子故鄉(xiāng)”的美譽,是世界上竹類植物種類最多,分布面積最廣的國家之一,竹子科學研究、生產技術和開發(fā)利用具有世界領先水平[2]。中國竹類研究科學技術成果分析多見文獻、竹業(yè)人士、網站資訊的研究[3-7],系統(tǒng)研究、分析“中國竹類研究成果”的文章尚未見報道。
中國竹類研究成果來源于中國林業(yè)科技成果管理系統(tǒng)等19 個網站的成果數據庫(表1),以“竹”為關鍵詞搜索,通過逐條閱讀,剔除如“蘆竹”、“香石竹”、“富貴竹”、“龜背竹”、“竹蓀”等與竹類植物不相關的研究成果,剔除各數據庫間的重復部分,篩選出符合要求的竹類研究成果,建立分析數據庫,采用科學計量學[8]的原理和方法對我國竹類研究成果進行分析。
以第一署名機構進行竹類研究成果統(tǒng)計分析。其中,海南建省(1988 年)之前的成果歸于廣東省,重慶成為直轄市(1997 年)之前的研究成果歸于四川省;國家林業(yè)局竹子研發(fā)中心、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yè)研究所、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的竹類成果歸屬于中國林科院系統(tǒng),不參與其所在地域省份的成果統(tǒng)計;縣市級科研單位指縣和縣級市。
表1 竹類研究成果查詢數據庫Tab.1 The database and their URL of issuing about bamboo research achievements
經過查詢上述19 個網站的成果庫數據,剔除與竹類不相關、剔除重復數據,統(tǒng)計獲得1 000 項竹類研究成果。這19 個網站完整分布在我國主要的竹產區(qū)和竹類科研地區(qū),表征了中國竹類研究成果的實際數量狀況。
圖1 中國竹類研究成果的年代分布Fig.1 The dat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bamboo research achievements
從圖1 可以看出,以年代計,中國竹類研究成果的數量穩(wěn)步增長。1949 年新中國成立,生產力獲得新生,各行各業(yè)百廢待興,從1963 年的第一項竹類研究成果“慈竹特性的初步研究”,到20 世紀70年代,中國竹類研究成果數量共有14 項,占成果總數的0.14%,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 年,我國竹類研究剛剛起步。改革開放以后,竹類研究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20 世紀80 年代研究成果數量154 項,占總數的15.4%,是70 年代的15.4 倍。進入90 年代,國家制定了“科教興國”發(fā)展戰(zhàn)略,加強科技和教育的發(fā)展力度,科學研究風氣濃厚,成果豐碩,在此期間竹類研究成果數量307 項(比80 年代增長了近1 倍),占竹類研究成果總數30.7%。20 世紀的開端10 年,竹類研究成果數量達525 項,占竹類研究成果總數的52.5%。
圖2 竹類研究成果按竹種的數量分布Fig.2 The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bamboo species
圖3 竹類研究成果的機構類型分布Fig.3 The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of bamboo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different research units
在搜集到的1 000 項中國竹類研究成果中,以某單一竹種為研究對象的成果共計554 項,占了總數的55.4%,其中毛竹(楠竹,Phyllostachys edulis)338 項、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50 項、綠竹(Bambusa oldhamii)38 項、早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37 項、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19 項、桂竹(Phyllostachys makinoi)5 項、剛竹(Phyllostachys viridis)6 項、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5 項、慈竹(Bambusa emeiensis)5 項、蓉城竹(白夾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等其它30 個竹種1 ~4 項不等。
研究成果最多的是剛竹屬的毛竹(楠竹,Phyllostachys edulis),以毛竹為單一研究對象的成果(不包括與其它竹種一并研究的,如《毛竹與淡竹葉飲料生產工藝的研究》等)有338 項,占據總成果數量的33.8%。眾所周知,毛竹筍、材品質優(yōu)良,具有巨大的社會、經濟與生態(tài)價值,是中國竹類植物中分布范圍最廣、面積最大的竹種。據全國第7 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竹林面積共有538.10 萬hm2,其中毛竹林386.83 萬hm2,占據總量的72%。
我國從事竹類研究工作的單位有科研院所、院校、企業(yè)以及社會團體等。本文試圖分成省級以上科研院所、縣市級科研單位、院校、企業(yè)以及社會團體5 種類型來統(tǒng)計這些成果的分布情況。
從圖3 可以看出,縣市級科研單位、院校和省級以上科研院所系統(tǒng)研究成果數量分別為308 項、231項和211 項,分別占總量的30.8%、23.1%和21.1%,為產出竹類研究成果的中堅,企業(yè)研究成果數量150 項,占總量15%。
采用Pearson 法分析竹類研究成果數量與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竹林面積之間的相關性。通過雙側檢驗,置信區(qū)間95%,分析結果為:檢驗值P =0.02 <0.05,相關系數r =0.752,表明各省(市、區(qū))竹林面積與竹類研究成果數量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中國竹林主要分布在14 個省(市、區(qū)),其中竹林面積30 萬hm2以上的有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川、廣東、安徽、廣西等8 省(區(qū)),竹林面積合計占全國的88.64%,這8 個省(區(qū))的竹類研究成果也集中分布,成果總數716 項,占總量的71.6%。定義面積為萬公頃竹林產出的研究成果數量為“成果產出率”,成果產出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當地科技研究水準。
從表2 可以看出,江蘇、云南和陜西這3 個省份的成果產出率高于3%,尤其是江蘇,每萬公頃竹林成果產出率高達23.54 項,遠遠高于其它地區(qū)。湖南、浙江其次,成果產出率處于2%區(qū)間。福建、江西、四川、安徽、廣東、廣西、湖北、貴州等省(區(qū))等竹林面積不菲、資源豐富,但竹類科技成果產出率并不高。
表2 各省區(qū)竹類研究成果數量與成果產出率Tab.2 The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of bamboo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he rate of output in different areas
表3 竹類研究成果的林學二級學科分布Tab.3 The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of bamboo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different subjects
以往的竹類文獻研究分析多從基礎研究、造林學、竹林經營管理、病蟲害防治、竹子加工利用、竹類經濟等幾個方面總結[9-12],本文參照國家學科分類最新標準GB/T 13745 -2009 的林學學科分類對竹類研究成果進行歸總。
從表3 可以看出,竹類研究成果涉及林學11 個二級學科,林業(yè)工程學科占據了1/3 略強。竹類研究成果集中分布在林業(yè)工程、森林培育學、經濟林學和森林保護學這4 大二級學科,共有成果779 項,占總成果量的77.9%之多。三級學科中成果數據待進一步分析。
(1)搜集了1949 年新中國成立至2010 年“十一五”結束期間所取得的竹類研究成果,共計1 000項,基本表征了中國竹類研究成果數量。中國竹類研究成果呈穩(wěn)步發(fā)展趨勢,20 世紀70 年代以前,成果數量較少,為竹類研究的起步階段,進入20 世紀80 年代,迅速增長,20 世紀90 年代、21 世紀10 年代的成果數量始終保持穩(wěn)步增長。
(2)竹類研究成果中,毛竹(楠竹)的成果數量最多、其次是麻竹、綠竹、早竹(雷竹)、淡竹、桂竹、剛竹、方竹、慈竹。成果數量與竹種的資源量、經濟價值緊密相關。
(3)縣市級科研單位、院校和省級以上科研院所系統(tǒng)是產出竹類研究成果的中堅力量,研究成果占總數的82.3%。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企業(yè)是創(chuàng)新的主體”,在竹類研究領域,企業(yè)的成果數量所占比例并不高(15%),有必要進一步的加大企業(yè)科研創(chuàng)新力度,建立以企業(yè)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促進竹類科研成果向現(xiàn)實生產力轉化。
(4)研究成果所涉及的學科中,林業(yè)工程、森林培育學、經濟林學和森林保護學4 個二級學科占據近78%,反映出了竹類成果的學科性。這一現(xiàn)象與國家政策和經濟需求是緊密相連的,資源培育與保護是竹產業(yè)發(fā)展的基礎,通過擴大竹林面積,提高單株產量,保障竹林健康,提高竹林生產力,能為竹業(yè)發(fā)展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竹產品的加工利用是關鍵,通過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加工工藝,開發(fā)新產品,提高竹產品的附加值,從而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1]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J].中國科學院院刊,1986(3):283 -285.
[2]江澤慧.世界竹藤[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3]郭起榮,徐振國,牟少華,等.中國竹類研究60 年:期刊論文[A].第六屆中國竹業(yè)學術大會論文集,2010:495-500.
[4]許易琦,董文淵.中國竹類文獻分類與分析研究[J].竹子研究匯刊,2009,28(4):5 -10.
[5]戚連忠,朱杭瑞,蔡琳,等.從文獻分析上看浙江省竹類研究進展[J].浙江林業(yè)科技,2000,20(6):68 -72.
[6]郭起榮,馬學忠,鐘艷萍,等.中國竹業(yè)人士計量分析[J].竹子研究匯刊,2005,24(2):1 -6.
[7]郭起榮,張頻,張軍生,等.中國INTERNET 竹子資訊分析[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2,24(1):99 -101.
[8]張雙虎.基金項目為科學發(fā)展尋找“節(jié)律”[N].科學時報,2010.
[9]彭九生,愈明光,劉光正,等.江西竹類研究和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與發(fā)展分析[J].江西林業(yè)科技,1999,26(1):36 -44.
[10]王曉明,王建和.我國竹類研究現(xiàn)狀分析[J].竹類研究,1991(2):90 -102.
[11]王曉明,王建和.我國竹類研究和開發(fā)利用動態(tài)分析[J].竹類研究,1992(2):27 -34.
[12]夏有根,徐爾娜,徐翠華,等.我國竹子研究概述[J].江蘇林業(yè)科技,2000,27(3):44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