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佳婧 馬淑麗
山西中醫(yī)學院護理學院,太原 030024
穴位敷貼法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生存質量影響研究
常佳婧 馬淑麗
山西中醫(yī)學院護理學院,太原 030024
支氣管哮喘是最常見的慢性肺系疾病之一。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伴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或發(fā)作性胸悶或咳嗽[1]。哮喘生存質量問卷調查(AQLQ)有32個簡單的問題,從哮喘癥狀、活動受限、環(huán)境刺激、情感功能等治療前后積分的改變幾個方面對哮喘患者生存質量進行評估。最近的研究[2]表明它可以準確地評估哮喘的嚴重程度。肺功能檢查是判斷氣流受限程度的客觀指標,重復性好,對哮喘嚴重度評價、預后及治療反應等均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比較治療前后患者AQLQ評分與肺功能的變化來探討“喘敷貼”穴位貼敷對哮喘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143例病例均為2011年7月—2011年9月山西省中醫(yī)院呼吸科門診患者,符合哮喘西醫(yī)診斷標準[3]。所有患者均處于哮喘緩解期,在此之前未進行其他任何緩解期治療。將患者按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75例,其中男36例,女39例;年齡19~65歲,平均年齡(37.21±12.90)歲;病程9~41個月,平均病程(18.28±8.90)個月。對照組68例,其中男25例,女43例;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38.91±11.85)歲;病程7~38個月,平均病程(19.91±9.18)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于三伏期間貼敷安慰劑,安慰劑成分:調味劑、白面、凡士林、色素及蒸餾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調和成糊狀,用時取適量(直徑為2.0 cm,厚為1.0 cm),置于5.0 cm×5.0 cm大小的膠布上,從夏季三伏的入伏第1日起,每4天貼1次,共8次,療程共32 d。
治療組采取穴位貼敷方法。藥物分為1號與2號藥。1號藥由白芥子20%、細辛7%、延胡索20%、甘遂10%、防風20%、五味子20%、冰片3%組成;2號藥由白芥子20%、細辛7%、延胡索20%、甘遂10%、肉桂10%、干姜10%、淫羊藿20%、冰片3%組成。兩藥均各研成細粉,過100目篩,用生姜汁調和成糊狀,用時取適量(直徑為2.0 cm,厚為1.0 cm),置于5.0 cm×5.0 cm大小的膠布上,每貼含生藥約10 g。從夏季三伏的入伏第1日起,每4天貼1次,共8次,每次貼3~5 h,使局部皮膚發(fā)紅。在貼藥期間如貼敷局部皮膚感覺癢或較疼痛者應提前取下,如局部水泡較大者,應用消毒針穿破水泡,排干,局部搽碘酒即可。其中每1、3、5、7次貼1號藥,貼敷穴位為大椎穴、定喘穴、風門穴、肺俞穴、天突穴;每2、4、6、8次貼2號藥,貼敷穴位為肺俞穴、膏盲穴、脾俞穴、腎俞穴、膻中穴,療程共32 d。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AQLQ評分、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最大呼氣流速峰值(PEF)及臨床療效。
1.4 療效判定
療效標準參照1988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學會制訂的《哮喘病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修訂稿)》[4]進行療效判定:①臨床控制:FEV1及PEF增加量gt;35%,或治療后FEV1及PEF≥80%預計值;②顯效:FEV1及PEF增加量范圍25%~35%,或治療后FEV1及PEF達到預計值的60%~79%;③好轉:FEV1及PEF增加量15%~24%;④無效:FEV1及PEF測定值無改善或反而加重。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AS 9.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肺功能療效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QLQ評分變化
兩組治療后AQLQ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lt;0.05),治療組AQLQ評分較對照組降低更為顯著(Plt;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AQLQ評分變化(分)
對照組比較*Plt;0.05;與治療前比較▲Plt;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對照組治療后FEV1%較前有所升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治療組治療后FEV1%較前明顯升高(Plt;0.05),且明顯高于對照組(Plt;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EV1%變化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lt;0.05;與治療前比較▲Plt;0.05
對照組治療后PEF較前有所升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治療組治療后PEF較前明顯升高(Plt;0.05),且明顯高于對照組(Plt;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EF變化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lt;0.05;與治療前比較▲Plt;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臨床控制8例,顯效4例,無效50例,總有效率26.47%;治療組臨床控制32例,顯效9例,無效22例,總有效率70.67%,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lt;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與對照組比較*Plt;0.05
支氣管哮喘是最常見的一種氣道慢性炎癥性疾患,也是一種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慢性身心疾病,對患者的身體、情感、社會活動等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AQLQ為評估哮喘患者健康狀態(tài)提供了一個綜合指標,可全面評估疾病對患者日常工作、學習、身體感覺、心理活動和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它包括五個方面內容:①活動受限程度;②哮喘癥狀;③心理功能狀況;④對刺激原的反應;⑤自我健康的關心。其量表信度、效度均通過嚴格評估,適合中國哮喘患者的實際情況[5]。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AQLQ評分均較前有明顯降低,哮喘患者活動受限程度均較前減輕,哮喘癥狀有所改善,對刺激原的敏感程度有所降低,可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信心,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及社會壓力,進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氣道的慢性炎癥可導致氣道的結構發(fā)生改變,這是由于機體具有自我保護機制,通過氣道上皮細胞增生來修復炎癥時上皮細胞脫落所造成的氣道損傷,但過度的增生又導致氣道壁增厚和氣道重構,其結果是氣道的順應性下降,導致不完全可逆的氣流阻塞和氣道高反應。而肺功能檢查是判斷氣流受限程度的客觀指標,重復性好,對哮喘的診斷、嚴重度評價、疾病進展、預后及治療反應等均有重要意義。在《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3]中推薦的治療方案和療效判斷標準,均是以肺功能FEV1、PEF等主要反映大氣道功能的指標作為調整治療的標準[6]。本研究結果顯示,支氣管哮喘患者治療后FEVl%、PEF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說明本法可解除支氣管的痙攣狀態(tài),改善通氣功能[7],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1] 陸再英,鐘南山,謝毅,等.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4-73.
[2] 吳月仙,邵金蓮,蔡紹曦,等.哮喘慢性持續(xù)期肺功能與生存質量的關系[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19):3510-3512.
[3]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3,26(3):132-138.
[4] 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內科學會.哮喘病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修訂稿)[J].中國醫(yī)藥學報,1988,3(3):67.
[5] 李凡,蔡映云.支氣管哮喘生存質量評估表的制定、評估和臨床應用[J].現(xiàn)代康復,2001,5(2):18-19.
[6] GREISNER WA 3rd,SETTIPANE RJ,SETTIPANE GA.The course of asthma parallels that of allergic rhinitis:a 23-year follow-up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J].Allergy Asthma Proc,2000,21(6):371-375.
[7] 王啟才,楊卓欣.針灸醫(yī)學寶典[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4:413-414.
10.3969/j.issn.1674-4616.2013.02.012
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