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宇
關(guān)于“人文”的含義,100個人有200種說法。
不過,有兩則故事值得大家回味。
一則故事是梁曉聲親歷的。
一次在法國,梁曉聲跟兩個老作家一同坐車到郊區(qū)。那天刮著風,不時有小雨飄落。前面有一輛旅行車,車上坐著兩個漂亮的法國女孩,不停地從后窗看他們的車。前車車輪蹍起的泥水撲向他們的車窗,車身上滿是泥污。
他們想超車,但路很窄。
梁曉聲問司機:“能超嗎?”
司機說:“在這樣的路上超車是不禮貌的?!?/p>
正說著,前面的車停了,下來一位先生,對他們車的司機說了點什么,然后把自己的車靠邊,讓他們先過。
梁曉聲問司機:“他剛才跟你說什么了?”
司機轉(zhuǎn)述了那位先生的話:“一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面,這不公平!車上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她們感覺這是理所當然的。”
梁曉聲說,這句話讓他羞愧了好幾天。
另一則故事是我親歷的。
2008年9月,我和幾個朋友在美國旅行。在一處風景名勝地,來來往往的各國游客很多。
去了趟洗手間解完手,同行的一位女士從女廁出來,面帶不解地對我說:“我發(fā)現(xiàn)一件怪事,六七個日本老太太,在一個廁位門口排成一排,另外一個廁位空著,她們卻不上。我以為要排隊,結(jié)果一進去就有位置?!?/p>
我被深深地震動了!想想吧,一個日本旅行團的老太太們,忍著內(nèi)急而耐心地排在一個廁位門口,把另一個廁位讓給別人。知道這世上有謙讓的美德,但不知道還有謙讓成這樣的!
這件事,讓我今生難忘。
什么是“人文”?
“人文”就是一種根植于內(nèi)心的素養(yǎng),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若想國家更進步,社會更和諧,則必須以文化立國。
若想經(jīng)濟大發(fā)展,文化大繁榮,則急須補上人文這一課。
我們生活在五百年來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殿堂之中,也徘徊在人文精神匱乏的廢墟之上。
我們何時能在骨子里高貴起來,重拾魏晉風骨、大唐氣象,我們何時能讓公平正義把歷史和現(xiàn)實的死角照亮?
“人文家國,歷久彌新”,這是國家人文歷史的口號,吾輩以此為己任,并堅信,它不會只是一種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