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至今,吳越青銅劍仍有不少遺留于世。由于部分劍上刻有吳王和越王的名字,所以又被世人稱作“吳越劍”。吳越劍鋒利無比,聲震天下。在匠人的不斷鉆研下,吳越劍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劍體的菱形暗格紋、劍首的同心圓和復(fù)合劍體被后人稱為“三絕”。
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是迄今考古發(fā)現(xiàn)的青銅劍中做工最精美、鑄造最精良、裝飾最別致、保存最完好的中國青銅劍。
越王劍全長55.7厘米,劍身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頭部向外翻卷呈圓箍形,里面鑄造了11道極細的同心圓。金黃色的劍身滿滿地裝飾著黑色的菱形花紋,精致的劍格向外凸出,劍格的正面用藍色琉璃點綴,背面鑲嵌著綠松石,靠近劍格的劍身上刻有“越王鳩淺 自作用劍”八個清晰的鳥篆小字。
越王劍與劍鞘吻合得天衣無縫。劍鞘木胎呈長條形,上邊寬下邊窄,通體涂滿黑漆,鞘上繪制了朱紅色的神人操蛇圖, 圖案中的神人頭發(fā)直挺挺地站立著,左手托蛇,右手拿兵器,神情栩栩如生。
打眼一看,裝在黑漆盒子的寶劍并無特別之處,可是當劍從劍鞘中拔出的一瞬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只見它寒光逼人,毫無銹蝕,且刃薄鋒利。好奇者拿來了一摞二十幾頁的紙,拿劍者輕輕一揮,一摞紙頃刻之間便被劃破穿透。
越王劍的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因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銅和錫的比例不一。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越王勾踐劍青銅合金配比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銹蝕,以保持花紋的艷麗。
越王劍藏在地下接近2500年,仍然鋒利無比,堪稱神奇,而更加神奇的是它通體上下無絲毫銹跡。是什么靈丹妙藥讓它千百年來容顏不改,是何種保養(yǎng)品讓它歷經(jīng)時間的洗禮后始終風采依然呢?看來,這越王劍不僅有藝術(shù)價值還有科研價值!
楚墓周圍的土壤是中性的,所處的位置比較低洼,加之地下水位較高,于是墓中便積下了不少的水。不請自來的水遇見中性的土壤,不酸不堿,溫和有加,不僅沒有讓墓中大量的木器和漆器腐爛,反倒成了隔絕氧氣的屏障。覆蓋在墓坑外面的厚厚的封土堆,本來已經(jīng)使墓內(nèi)與外界基本處于隔絕狀態(tài)了。當墓坑里充滿積水后,水中氧的含量就更少了。在完全真空無氧的條件下,青銅制品自然是不會生銹的。
除了水,劍鞘也同樣功不可沒。 越王劍出土時緊緊地插在劍鞘中。劍鞘是木制的,表面漆層防水防蛀、毫發(fā)未傷,且與劍身吻合得很緊密,擺脫了外界物質(zhì)的侵擾。
坊間還流傳著另外一種說法,說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是劍身上鍍上了一層鉻鹽化合物。鉻是一種稀有金屬,質(zhì)地堅硬,耐腐蝕耐高溫,在地球中的含量非常稀少。但是,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xiàn)的先進工藝,美國人在1950年把它注冊成了專利。20世紀50年代的發(fā)明會提前出現(xiàn)在公元前200多年嗎?叱咤風云的越王手里揮舞的長劍真的是現(xiàn)代人的杰作?是事實還是臆測?如果事實真的如此,全世界都應(yīng)該向我們偉大聰慧的祖先致敬!
越王勾踐“臥薪藏膽”手持絕世好劍馳騁疆場,滅掉吳國,重建越國,成就了輝煌的春秋霸業(yè)。如今,那段驚心動魄的往事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經(jīng)漸漸地被人們遺忘,而越王劍卻依然光彩如初。無論外觀設(shè)計,還是質(zhì)料搭配,越王劍無疑是我國青銅短兵器中罕見的珍品。中華文明中蘊藏的秘密不勝枚舉,我們在禁不住贊嘆越王劍先進的工藝的時候,也不得不敬佩祖先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