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二醫(yī)院(秦皇島066600) 劉劍鋒 李健輝 景邵春 解曉彬
腰痛是一種很常見的臨床癥狀,其中由椎間盤內部結構紊亂退變引起的腰痛被稱為椎間盤性腰痛。雖然經過30年的探索和研究,人們對本病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診斷和治療手段也逐漸增多,但是在最優(yōu)方案選擇上,仍然存在爭議[1]。臭氧注射髓核消融術是一種臨床廣為采用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我院骨科于2006年4月至2010年12月對52例經保守治療6個月無效的椎間盤源性腰痛患者對比分析傳統椎間盤造影術和CT引導下臭氧注射髓核消融術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選擇我院骨科收治的保守治療6個月無效的椎間盤源性腰痛的患者52例,臨床上均有明顯的腰痛癥狀,經影像學檢查確診,未見椎管狹窄和腰椎不穩(wěn)。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9例采用CT引導下臭氧注射髓核消融術治療,其中男13例,女16例,平均年齡46.7±8.5歲。對照組23例使用傳統椎間盤造影術,其中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齡45.3±9.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患者俯臥位,CT輔助確定目標椎間盤,常規(guī)消毒、鋪巾,穿刺點局部麻醉,確定穿刺路徑,注意調整穿刺針的位置,使針尖位于椎間盤中,注入濃度為50μg/ml的臭氧15ml,每處神經根周圍注入臭氧15ml。針眼敷以創(chuàng)可貼。對照組患者根據影像學輔助檢查結果,確定穿刺點,進行常規(guī)的穿刺。穿刺完成以后,先進行椎間盤造影檢查,造影誘發(fā)疼痛試驗陽性的椎間盤注入臭氧,劑量同治療組。
3 療效評價 使用疼痛模擬評分(VAS)評估患者主要癥狀的嚴重程度,并分別在術前、術后3d,術后3月記錄1次。根據改良MacNab方法將療效劃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等級。3個月后門診隨訪,內容包括臨床癥狀、體征和影像學改變,以及各種可能的治療并發(fā)癥。
4 統計學處理 本組所有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χ2)檢驗,不同時間點之間的VAS評分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有極顯著性差異。
1 兩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及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 見表1。隨訪3~24個月,平均8個月。兩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平均手術時間為37.5±15.6min,明顯小于對照組(50.3±21.4min)。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評分均降低。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dVA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01),治療組評分小于對照組??傮w來看,兩種方法的VAS評分有顯著性差異(F=5.848,P=0.019),治療組評分小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術前 術后3d 術后3個月 F P治療組 7.52±0.87 4.25±1.06 3.15±1.24 4394.566 0.000對照組 7.66±0.98 4.39±1.15 3.62±1.57 3157.148 0.000 t 0.238 0.275 6.704 5.848 P 0.778 0.784 0.000 0.019
2 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比較 見表2。治療組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為82.61%,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387)。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比較
3 并發(fā)癥 術后部分患者感覺腰背部有隱痛不適,在術后2d內均得到緩解。對照組有1例出現椎間隙感染,經治療痊愈。所有患者沒有出現神經根損傷、臭氧氣栓等情況。
隨著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病人被發(fā)現,椎間盤源性腰痛的機制研究也不斷深入,從文獻報道來看,疼痛的機制由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病變椎間盤內層纖維環(huán)破裂和軟骨終板損傷,使髓核內蛋白多糖直接接觸刺激了纖維環(huán)外層和鄰近的終板區(qū)的疼痛感受器[2]。其次,在纖維環(huán)損傷修復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炎癥物質,刺激椎間盤內致敏狀態(tài)的神經末梢產生腰痛。最近的一項免疫病理學研究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病變區(qū)域,除了有炎癥反應,髓核細胞和細胞基質的退行性改變明顯[3]。臨床上常見的椎間盤源性腰痛治療手段大體可分為保守治療、微創(chuàng)治療和手術治療3種。從文獻報道看,保守方法是大多數患者的第一選擇,對于保守治療6個月不能緩解的病例,微創(chuàng)療法應用越來越多[4]。
臭氧具有強氧化作用,可以通過氧化髓核內的蛋白多糖,造成髓核細胞膜和細胞內結構破壞,致使細胞合成功能下降,髓核滲透壓降低,干涸萎縮,椎間盤內壓降低。臭氧可通過抑制免疫因子釋放、促使炎癥介質失活、刺激抑制中間神經元釋放腦啡汰、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減輕神經根水腫及粘連,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單獨治療或聯合輔助治療,都達到了不錯的效果[5]。劉延青等[6]發(fā)現將臭氧氣體采用低壓力注入,不但可以顯示椎間盤的形態(tài),還可以誘發(fā)病變椎間盤疼痛或復制其疼痛效應。椎間盤造影術通過造影劑誘發(fā)的疼痛,以及觀察造影劑的容量和顯示椎間盤形態(tài),來判斷椎間盤病變及其病理類型。因此它是一種有創(chuàng)的診斷方法,可使患者疼痛加劇,可能引起盤內感染[7]。臭氧是CT軸位掃描的良好對比劑,掃描圖像可以非常直觀的判斷病變椎間盤位置及病理類型。研究組也通過臨床觀察證實CT引導下注入臭氧方法診斷椎間盤源性腰痛精確度。利用CT引導施行臭氧髓核溶解術治療腰椎間盤源性腰痛有很多優(yōu)勢,而采用低劑量CT引導,患者輻射劑量明顯減小,曝光量減少,圖像控件分辨率高,導向精確度高,并且可以即時觀察臭氧在盤內及椎管內分布情況,判斷預后,及時調整手術方案[8]。馬景和等[9]對CT引導下注射臭氧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進行了研究,治療后VAS和ODI評分都較術前下降,治療優(yōu)良率90.28%,有效率高達100%。所有患者均未發(fā)生椎間隙感染、神經根損傷、臭氧氣栓等并發(fā)癥。他們同時還發(fā)現,注射臭氧的CT表現與椎間盤造影術相似,并且指出臭氧具有消毒殺菌作用,大大降低了術后椎間盤的感染率,并且無過敏反應及其他嚴重并發(fā)癥。本研究治療組采用CT引導下臭氧注射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發(fā)現與傳統椎間盤造影術對照組相比較,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輕疼痛癥狀,并且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手術安全性好,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綜上所述,臭氧注射法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操作簡單,療效可靠,而CT引導下臭氧注射相對于傳統的椎間盤造影術,具有損傷小、安全可靠、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
[1]郭 鈞,陳仲強,郭昭慶,等.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3):157-171.
[2]夏志敏,張西峰,周 輝.椎間盤源性腰痛的治療進展[J].中華骨科雜志,2009,29(1):65-68.
[3]徐寶山,譚清實,夏 群,等.腰椎椎間盤突出癥和椎間盤源性疼痛的免疫病理學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11,31(1):66-70.
[4]寧方林.臭氧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5(11):3360-3362.
[5]劉偉聰,呂國華,曾凱生.臭氧與等離子射頻消融術治療慢性椎間盤源性腰痛對比研究[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1,28(4):702-705.
[6]劉延青,丁曉寧,劉紅兵.CT監(jiān)測臭氧椎間盤造影術診斷椎間盤源性腰痛的價值[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0,16(2):115-116.
[7]胡永勝,張玉坤,田慧中,等.臭氧髓核消融術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療效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5(5):1470-1472.
[8]裴 敏,王 琨,朱 杰,等.低劑量CT引導下醫(yī)用臭氧注射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介入放射學,2011,20(5):406-409.
[9]馬景和,馬曉春,王 濤,等.CT引導下注射臭氧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臨床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48(12):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