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燕紅(1963-),女,浙江蕭山人,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道德教育。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應該面向生活,使學生的道德學習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相聯(lián)系;面向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注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命體驗;面向實踐,在社會實踐中使學生匡正自我,感悟內化,真正賦予道德行為以自覺的品格。
關鍵詞:面向生活;面向學生;面向實踐;實效性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是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及法制觀的主渠道,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如果不是出于盲目樂觀或是自欺欺人,我們應該發(fā)覺當前“基礎課”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實效性不高。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在“知識中心主義”的支配下教學活動疏離社會生活及學生生活,理想國式的道德理論說教不可能讓學生對“基礎課”產(chǎn)生興趣,并約束了學生作為道德主體的能動性。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基礎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面向生活、面向學生、面向實踐。
一
“基礎課”教學碰到的最大問題是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是“已知”的,相對于知識“未知”的專業(yè)課來說,已經(jīng)缺少了起碼的新鮮感與吸引力。而多年學校道德教育過度關注道德理論與道德原則的傳授,用概念和理論體系建構的“科學世界”取代現(xiàn)實生活世界,道德教育與現(xiàn)實生活的疏離乃至背離直接導致了學生對這門課的排斥抗拒心理。道德是人為了更好的生活而產(chǎn)生,它不是理想的、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真實的,它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在生活中感受著道德的理性,沐浴著道德的光輝。社會生活是學生認識道德及教育對己、對人、對社會的價值和意義的源泉。這就要求教師在把“基礎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過程中,應把對道德理論的關注轉到對學生生活世界的關注。
1.切實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
當今社會文化與價值取向多元化,道德沖突比較明顯。當學生從課本的理想世界回到現(xiàn)實狀態(tài)來,處處碰到根本無法回避的個人生存問題和復雜的社會關系時,他們對理想、信念、人生價值等問題就會產(chǎn)生懷疑。為此,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要結合大學生面臨的人生理想、人際交往、學業(yè)、就業(yè)等一系列問題,將道德、心理、法律、國情等領域內容綜合于學生的生活主題之中,使教學內容直面現(xiàn)代道德生活的挑戰(zhàn)。將書本上的道德規(guī)則寓于復雜變動的社會生活中,引導學生在真實生活的復雜的倫理牽涉中主動地思考、對話和理解,使學生獲得解決精神困惑和道德困境的智慧、技能,滿足學生自我成長的需要。
2.以學生的整個生活環(huán)境為背景
教師要充分利用和依托校園生活環(huán)境和整個社會環(huán)境,把原本單獨時空的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生活的廣闊時空環(huán)境中,從而使教學內容細化、深化、具體化。一方面,學校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每一門學科、每一種教學方法,學校中的每一偶發(fā)事件都孕育著培養(yǎng)道德的可能性”。[1]教師要做有心人,以學校、學生身邊發(fā)生的眾多鮮活的、可感知的事件作為教學的案例。學生經(jīng)歷的都是小事、瑣事,而這些恰恰是積淀、培植、引導學生良好行為的絕佳時機。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家庭的德育資源,引入學校教育,建立各種實踐實訓基地,讓學生走出校門,參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受到愛國愛鄉(xiāng)、自我服務、傳統(tǒng)美德、職業(yè)道德、交通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將“基礎課”教學最終落實在學生生活世界的全方位熏染中。
3.教師要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
教師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就必須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包括其內在需求的存在狀態(tài)和釋放方式,了解學生的“期待視野”?!捌诖曇啊笔菍W生對該課程的審美期待和接受水平,只有被學生期待,教師的教學才能為學生所接受。[2]所以課前教師應通過召開學生座談會、個別談心、建立QQ群、開設網(wǎng)絡BBS交流平臺等多種渠道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以學生的思想狀況、生活情況、大學生流行話語以及學生對課程的“期待視野”,作為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內容優(yōu)化的一個依據(jù),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二
“基礎課”的教學對象是大一新生,他們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的確立過程中。他們有追求自我發(fā)展、積極進取的需要與動機,具有參與道德活動的能力、經(jīng)驗和知識。他們對來自“基礎課”教師等施予的教育影響,并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根據(jù)他們自身的思想認識、道德體驗去重新建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還是以“我說你聽、我訓你服”的方式進行“滿堂灌”,這樣的教學方法勢必引起學生對“基礎課”的抵觸與反感,提高教學效果無異于緣木求魚。在現(xiàn)代道德教育理論中,道德已不再是一種來自外部的強制約束,而是主體對真、善、美的主觀訴求。杜威指出,合理的道德教育,必須表現(xiàn)個性,培養(yǎng)個性,反對從外面灌輸?!盎A課”教學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意識,都離不開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的發(fā)揮,所以,教師的教學活動應該面向學生,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科爾伯格認為: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關系對道德判斷的自律發(fā)展有直接的影響,在合作與相互尊重的環(huán)境中,有利于形成道德自律。反之,在限制或單方面尊重的環(huán)境中,則易于導向道德他律。不管學校教育如何進行,師生之間關系的本身就是一種隱性課程。“基礎課”教學過程是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只有在民主和諧、平等參與的情景下,師生才能形成情感交流溝通的氛圍,才能與學生開放、坦誠地討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思想的交流和心靈的碰撞。而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強化兩種意識,一是民主意識。教師不是以權威者的身份而是以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將“樂于面對學生,與學生一起探索師生所達成的共識”。[3]二是人本意識。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承認他們是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和發(fā)展的主體,把著眼點定位在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精神上。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與思想實際,綜合應用知識解疑釋惑,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fā)自主學習的愿望與能力,并通過活動增長經(jīng)驗與親身體驗,從而提升和發(fā)展學生的人格、能力和覺悟。
2.以對話理解建構交流式的教學模式
“基礎課”的教學活動對于師生而言,應是一種共同參與的心靈追求,師生必須通過相互對話才能實現(xiàn)教育目標。“基礎課”教學中的對話,包括討論、談話、情感上的交融等形式,就是通過師生彼此之間真誠的交流和有效的溝通,最終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教師由知識的傳遞者變成為學生學習、成長的幫助者、促進者和啟發(fā)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現(xiàn)實生活中重大的、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和道德兩難問題引入課堂。一是以對話和討論交替的方式誘導學生進入到教師預設的各種問題情景中,讓學生的注意力跟著問題情景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各種觀點的碰撞深化對問題的認識,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對生活世界生存困惑的解釋和超越能力。二是由學生選擇主題,構建自己愿意思考的問題情景,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道德經(jīng)驗,親歷道德所帶來的感動,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學生通過探究、討論及體驗、質疑等方式參與學習,并借此喚醒學生沉睡的道德自覺,更加積極地自我成長,使教學過程成為自主、實踐、探索的學習過程。通過對話與交流,培養(yǎng)學生理智的道德認知能力、道德判斷能力和行為自主選擇能力,從而獲得人生價值的超越與升華,達到學者所主張的“對諸如終極價值、普遍倫理之間保持審慎的態(tài)度留下一個開放的價值空間,培養(yǎng)學生自主判斷與自主選擇能力?!?sup>[4]
3.重視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命體驗
學生除了接受道德要求外,他們也有來自生活的道德體驗,這些體驗真實豐富,具有明顯的情景性,在某種意義上左右著學生道德認知的性質和程度。而學生來自生活的道德體驗中,又包含著大量的道德困惑。這就要求教師選擇那些與學生的個體經(jīng)驗和體驗密切聯(lián)系的內容,這種內容就是生活故事的講述。教師與學生通過講述他人的生活故事,自己的生活故事,敘述生命的種種愿望,生命的各色體驗和人生的各種經(jīng)驗,在生活故事的彼此交流中去感受人——人的“共在性”,觸摸生命個體的法則和生活應遵循的道德原則,了解人生的豐富性,學習人生的技能。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己相對較高的觀察、分析問題能力,豐富的人生閱歷、體驗和知識,參與到對話中,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生活的真諦。
三
哲學家康德在18世紀就說過十分透徹和深刻的話:人們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為什么這是真理,知道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應當怎樣去做,知道怎樣去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多年以來,我們過分夸大了道德知識在道德中的作用,認為只要學生“知道”了道德規(guī)則,就會自覺自愿地遵守道德。所以,“基礎課”教學所做的就是不斷向學生灌輸或宣傳道德知識,通過各種途徑保證學生掌握這些關于“應該如何”的知識,對現(xiàn)實生活層面的東西卻無能為力,混淆了道德上的“應該”與事實上的“實然”之間的區(qū)別,結果培養(yǎng)的學生往往是“言過其行”、“知行脫節(jié)”,從而使“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和作用大打折扣。道德的本性是實踐的,道德踐行是道德的生活真實?!盎A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領悟“善”,更要讓學生“行”,離不開實踐的環(huán)節(jié)。
杜威指出,“最好最深刻的道德訓練,恰恰是人們在工作和思想的統(tǒng)一中跟別人發(fā)生適當?shù)年P系而得來的”。[5]大學生走進社會,通過社會角色的承擔,用自己的眼睛去解讀生活,用自己的行為去解讀道德,就會產(chǎn)生許多情感體驗,只有架設了道德情感這座橋梁,從道德認識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動之間的道路才可能暢通起來,才會有大學生主體在人際互動中的不斷反思和價值判斷。所以,教師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參加無償獻血、環(huán)境保護、義工等公益活動以及“學雷鋒”、“三下鄉(xiāng)”等青年志愿者活動和其他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體悟、暗示、感染、滲透等非理性成分和認知、理解、剖析等理性成分的共同參與下,甄別、吸收、內化生活世界中豐富的文化知識和社會經(jīng)驗,自主生成對人生本真認識和對生活的真實理解,從而確立道德信念,豐富道德情感,堅定道德意志和提高道德行為能力。通過經(jīng)常反復的道德踐行,使外部的道德影響不斷內化和內在道德觀念逐漸外顯,把某時某地偶爾的道德行為變成持久的、恒定的道德習慣,最終形成為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要使“基礎課”的實踐教學發(fā)揮教育價值和社會效益,實踐教學應該做到:一是發(fā)揮學生參與實踐的主動性,要把學生當作選擇、決策、行動的主體和責任主體來對待,通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中來,沒有學生的自覺自愿參與,而是履行公事式的機械表現(xiàn),這樣的實踐活動既無智慧力量的發(fā)掘,也無情感的投入,也就不可能對學生的心靈有所觸動。二是體現(xiàn)常規(guī)化,即具有長期性和經(jīng)常性,不能搞一陣風,變成“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里來四月走”的形式主義。三是制度化,要制定規(guī)范的可行性強的實踐教學計劃,有明確細致的考核量化指標和管理規(guī)定,使實踐教學的開展有章可循,而不是無所用心的隨意為之。四是體現(xiàn)專業(yè)化、社團化,把“基礎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的實習實訓結合起來,與學生的社團實踐活動同行,可以使有限的實踐教學資源、資金、時間等得到綜合利用,又可為“基礎課”實踐教學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及行為會對社會其他群體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因此,他們能否樹立理想信念之魂和民族精神之根,是否關注人類發(fā)展、社會進步,能否客觀地看待自己,正確地評價他人;正確對待集體、國家以及我們每天面對的現(xiàn)實世界,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與國家的興旺發(fā)達,關系到中國夢的實現(xiàn)。據(jù)此,我們應加強對“基礎課”教學的研究,增強教學實效性,使“基礎課”教學真正起到使學生獲得道德的完善、價值的實現(xiàn)、精神的昂揚、人格的臻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肖蓉.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chuàng)新[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2(1)。
[3]多爾.后現(xiàn)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4]王國根.“以人為本”理念下高校主體性德育體系構建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6)。
[5]趙祥麟,等.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