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飛 王險峰 王艷榮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兒科,廣東深圳 518114
腹瀉是發(fā)展中國家兒童常見病,約導(dǎo)致240 萬/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1]。1996—1999年美國調(diào)查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見病原菌時發(fā)現(xiàn),沙門菌位居第2位(33%)。沙門菌食物中毒一直居我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64%)[2]。目前常見的非傷寒沙門菌感染以鼠傷寒沙門菌為主[3]。鼠傷寒沙門菌腸炎與其他細菌所致的腸炎相比,其導(dǎo)致的腹瀉時間較長且更難治療。夏季是鼠傷寒沙門菌的感染高峰,容易通過食物傳播,而新生兒、嬰幼兒免疫功能相對低下,是鼠傷寒沙門菌的易感人群,多見于胃腸道疾病。林雄偉[4]等報道,<1歲患兒沙門菌感染病例約占81.4%,也有報道顯示<1歲患兒沙門菌感染病例約占74.4%。該資料研究顯示,<1歲患兒占沙門菌感染的77.9%(67/86例)。為探討頭孢曲松鈉治療兒童鼠傷寒沙門菌腸炎的臨床療效,該院用頭孢曲松鈉治療兒童鼠傷寒沙門菌腸炎療效顯著,以2005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86例小兒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患兒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該院兒科住院的小兒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患兒共治療86例。所有患兒均有黃綠色稀水便或膿血便,伴有不同程度發(fā)熱,治療前均收集大便做常規(guī)檢查,糞便細菌培養(yǎng)均為鼠傷寒沙門菌。按入院先后隨機分為頭孢曲松鈉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2個月~8歲,平均年齡11月,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齡4月~11歲,平均年齡9月。
頭孢曲松鈉組,20~80 mg/(kg·d),加液靜滴,1次/d;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組(開林) 50~75 mg/(kg·次),加液靜滴12 h/d。兩組均口服蒙脫石散、媽咪愛,脫水者口服ORS 液或靜脈補液,但不用其他抗生素。
①顯效:用藥24~48 h后大便次數(shù)減少至≤2次/d或恢復(fù)到正常次數(shù),大便常規(guī)檢查正常,臨床癥狀完全消失。②有效:用藥48~72 h 大便次數(shù)減少至≤2次/d,大便性狀好轉(zhuǎn),大便常規(guī)檢查RBC、WBC 較前減少,臨床癥狀基本消失。③無效:用藥72 h 大便次數(shù)仍﹥2次/d或癥狀無明顯好轉(zhuǎn),甚至病情加重而必須更換藥者。
全部數(shù)據(jù)用SPSS 11.0 軟件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頭孢曲松鈉組總有效率78.3%,高于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33.7,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n(%)]
60例頭孢曲松鈉組患兒中有13例(21.7%)對頭孢曲松鈉耐藥,26例對照組患兒中有23例(88.5%)對美洛西林舒巴坦鈉耐藥,所有耐藥患兒大便培養(yǎng)藥敏結(jié)果顯示對頭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他定、美羅培南、亞胺培南等藥敏感,選用敏感藥物治療后均癥狀好轉(zhuǎn),且復(fù)查多次復(fù)查大便常規(guī)、大便培養(yǎng)正常。
傷寒沙門菌是革蘭陰性菌,與人類關(guān)系密切的約有50個血清型,其中鼠傷寒沙門菌最常見,約占25%~35%[5],該菌主要通過糞-口傳播,細菌侵入胃腸道后在小腸黏膜上皮細胞繁殖,造成腸黏膜充血、水腫及出血,亦產(chǎn)生腸毒素,故患者大便次數(shù)增多,性狀多變,可以呈水樣、蛋花樣或膿血便,主要通過大便培養(yǎng)確診。目前鼠傷寒沙門菌鼠傷寒沙門菌對氯霉素、氨芐西林等普通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普遍耐藥,對氟喹諾酮類藥物耐藥的病例亦日益增多,對第3代頭孢菌素亦出現(xiàn)耐藥。有研究顯示2003—2008年鼠傷寒沙門菌對氨芐西林的耐藥率,從4.4%~51.4%,對頭孢噻肟的敏感率從100%降至82.8%,對磺胺甲唑/甲氧芐啶的敏感率從100%降至52.8%[6]。2010年復(fù)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一項研究顯示,鼠傷寒沙門菌的耐藥率普遍高于其他沙門菌。其對氨芐西林的耐藥率已高達91.4%,對磺胺甲基異唑-甲氧芐啶耐藥率亦高達82.8%,對第3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噻肟、頭孢曲松的耐藥率也接近30%[7]。
該研究中鼠傷寒沙門菌對頭孢曲松鈉的耐藥率約為21.7%,對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耐藥率達88.5%,耐藥患兒大便培養(yǎng)均對慶大霉素、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敏感,可能與兒童很少使用該類藥物有關(guān)。鑒于鼠傷寒沙門菌耐藥率不斷上升,所以臨床醫(yī)師要謹慎選用抗生素,避免濫用,并開展流行病學調(diào)查、研究其耐藥機制,以更好為臨床服務(wù)。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global strategy for food safety:safer food for better health [R].Geneva,2002.
[2]朱超,許學斌.沙門菌屬血清型診斷[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387-390.
[3]Hopkins RS,Jajosky RA,Hall PA,et al.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Summary of notifiable diseases.United States,2003 [J].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05,52 (54):1-85.
[4]林偉雄,丘蕓,王宗杰.腹瀉兒童大便沙門菌培養(yǎng)及藥敏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0,19 (12):157.
[5]王幕逖,主編.兒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15-216[6]王愛敏,何磊燕,許學斌,等.2010年夏季急性細菌感染性腹瀉患兒沙門菌感染分析 [J].Journal of Microbes and Infections,September 25,2011,6(3):139-143.
[7]炊慧霞,張秀麗,廖興廣,等.河南省2003~2008年食源性沙門菌耐藥性變遷研究[J].現(xiàn)代預(yù)防醫(yī)學,2010,37(18):3542-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