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安
睡也還醒,醉也還醒。
丁卯,六月。頤和園昆明湖依舊風(fēng)景如畫,鳥語蟬鳴,蒼木成蔭。然而,好像一切的良辰美景都須配得一場斷人情腸的戲劇,才不枉了《牡丹亭》唱詞里“奈何天”的韻腳。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事變,義無再辱?!碑?dāng)人們在他身上找到的遺書里看到這樣的字眼時,不知是怎樣的心情。這個被稱為前清遺民的國學(xué)大師,自沉在昆明湖里,以此草草了生。
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與郭鼎堂、董彥堂、羅雪堂并謂“甲骨四堂”。一生論著62部,校閱古籍200多種。論著涵跨范圍廣,涉文、史、哲、美、金石、考古、翻譯等諸多領(lǐng)域,雖博廣,卻都能開一代風(fēng)氣,不落窠臼?!度碎g詞話》是讀詞品詞的高潮,系中國古典文學(xué)評論的優(yōu)秀典范。靜安先生,亦是被尊稱為中國的國學(xué)巨儒,實至名歸,當(dāng)之無愧。
然而,一代大師,為何要選擇自沉來了結(jié)此生?一直以來,眾說紛紜,人言人殊。據(jù)說,當(dāng)時王國維向其好友吳宓借了五塊錢,搭人力三輪來到頤和園,自溺于昆明湖中。其家人稱沒有發(fā)現(xiàn)先生近期任何有異的舉止。在先生身上有其自溺前一天寫下的遺書。遺書雖短小,卻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書籍處理、規(guī)勸兒子等事。可見,先生自溺并非倉促興起,一切均有他自己的道理。即使是赴死,也是細心講究的,均是心之所至,先生隨著自己的心去了罷了。
究竟是什么緣故,逼靜安先生走上這一條路?殉清、欠債、性格悲劇,文化衰微,一時間此起彼伏,無一定論。我比較贊同于最后一種。靜安先生是漢族高層知識分子,受中西文化的雙重影響。1903年至1908年,先生撰寫了一系列文章介紹西方意志論哲學(xué),比如叔本華、尼采等。他深受西方悲觀哲學(xué)影響,看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衰微,困惑而痛心。他掙扎而糾結(jié),心里的矛盾讓他開始懷疑,越來越?jīng)]有依據(jù)。叔本華認為:“生命因意志而存在,現(xiàn)實中意志是得不到滿足的,所以,人生是痛苦的。”而先生認為越痛苦,才能奮起,才能避免麻木。
懷著一段憂郁的社會責(zé)任情結(jié),靜安先生始終郁郁寡歡。梁啟超在給女兒的通信中寫道:“他平日對時局的悲觀,本極深刻。最近的刺激,則由兩湖學(xué)者葉德輝、王葆心之被槍斃。葉平日為人本不自愛,也還可以說是有自取之道。王葆心是七十歲的老先生,在鄉(xiāng)里德望甚重,只因通信有‘此間是地獄一語,被暴徒拽出,極端箠辱,卒致之死地。靜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淵,一瞑不復(fù)視?!绷簡⒊c王國維同為清華研究院導(dǎo)師,兩人關(guān)系密切,所以梁公在靜安先生自沉后寫給女兒的信里,這一段話也被認為是王國維自沉原因的大眾解釋。有人把這段話解讀為靜安先生為了政治而死,說靜安先生是因為看見北伐軍節(jié)節(jié)勝利,實是絕望,怕自己受辱,才選擇自沉以保全。也許有這個原因,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在《紅樓夢評論》中,王國維說解脫之道存于出世,不存于自殺。對于亂世,他所認為的解脫之法是出世,而不是自殺。他既有如此感悟,又怎會以自殺來成全自己呢?更何況,還是為了政治。我想,先生根本不屑于此。
且自簪花坐賞鏡中人。每次讀到這句時,我總是情緒復(fù)雜,惋惜間半感傷。感傷是覺人的心性越高,越孤獨,無可厚非,靜安先生是這一類孤獨的人,高處不勝寒。惋惜是江山萬里,無他的容身容心之處,一潭污水竟成他前路之選擇。王國維是素有一些清高自負的。這是中國文人普遍都有的特征。這一點,在王國維的書里頻頻可見?!坝嘀谠~,雖所做尚不及百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則平日之所自信也。雖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余愧有所不如,然此等人,亦未始無不及余之處?!笔堑?,盡管他有些驕傲,但不得不承認,他配得上,有值得驕傲的資本。郭沫若曾評價他說:“……遺留給我們的是他的知識的產(chǎn)品,那好像一座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來的就學(xué)的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逼浜糜殃愐∫苍f過:“其學(xué)術(shù)的內(nèi)容及治學(xué)方法,殆可舉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底下之實物與地上之遺文互相釋正……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正……”可見,王國維不僅在詞評上有造詣,在治學(xué)上也非常嚴謹。正因為這樣的嚴謹與無法將就,所以他的性情清高,不從流。
清高清高,清清反濁,曲高和寡,這大概就是清高的涵義。梁啟超說:“故效屈子沉淵,一瞑不復(fù)視?!鼻?、靜安,這兩個在現(xiàn)實里根本不沾邊的大師,卻常常被拿來相提并論,大概就是因為梁公的這一句話。他說王國維是效坊屈原。屈原是因為楚懷王昏庸,滿腔救國救民抱負卻空無用武之地,他不忍見國不復(fù)國,江山社稷被拱手他人,遂投汨羅以自結(jié)。而王國維也是因為“一瞑不復(fù)視”,只是他這個不復(fù)視,是不想再看見文化衰微。王國維蓄發(fā)留辮,有人說是因他效忠清王朝,我覺得蓄發(fā)與不蓄發(fā)原沒有那么多的理由,忠者,不蓄也是清民,不忠者,蓄發(fā)也非滿民。我這里倒不是說王國維不忠,而是,為什么偏偏有那么多人僅僅因為他留辮子就判斷他之死是以身殉清。倘若真如是,為何在他的遺書上沒有任何只言片語提及國家事。更愿意認為他是以身祭奠文化。王國維生活在封建制度末尾了的清末年間,他的死可以說是整個傳統(tǒng)文化的祭奠。當(dāng)然,無論是屈原還是靜安,雖然自結(jié)的原因不同,也終歸是因為現(xiàn)實無法滿足他們的期望,所謂“眾人皆醉我獨醒”。醒著的那個,總是苦痛的,無法救贖別人,也無法救贖自己,這大概是最悲哀的。杜甫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比裟塥毶破渖恚缘缅羞b,不理會世間事也就罷了,可偏偏無法只管自身,不管他人他事,胸中悲憫,無奈有心無力,自己尚且都無法自處,又有什么力量來幫他人,于是選擇長睡不醒,眼不見為凈,這大概才是屈原與靜安共同之處。智者勞心,強者勞力。勞力無非是體格沓疲,而勞心則使人形容枯槁,身心俱疲。心若倦了,世間也是他人的了。
陳寅恪說:“凡一種文化,值其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這是對靜安先生自沉的至高評價,他說,凡是深受其生活時代文化影響的人,面對喂養(yǎng)自己的文化衰落之境,實是苦痛,而且對其文化繼承了解程度越深,高度越高,這種苦痛就越濃烈。靜安不就是這樣的典型嗎?他曾經(jīng)這樣評價自己:“余之性質(zhì),欲為哲學(xué)家則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為詩人則苦感情寡而理性多?!彼灾?,在哲學(xué)方面,自己太多感性,作為詩人,又太多理性,所以他在感性與理性中掙扎矛盾。這感性是源自一種文化的使命感和社會責(zé)任感。理性又是因為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但是,明顯,他終究還是感性占據(jù)了心,這是一個文人的選擇,當(dāng)然,也將是許多文人的選擇。文人總是將自己內(nèi)心的感情很珍視。此番情境,文化衰落,他們都是苦痛而不忍看見的。因為不忍,因為不愿,也許自己看不見才是好的。那么自殺就是為了讓自己安心,這也算是對自己對文化盡忠盡義了。其實,這并不難理解,有太多這樣的例子,靜安是,海子亦是。有人寫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一種東西不能延續(xù)和永恒,那么它的崩潰就是一種解脫。在最盛極枝端綻放時就將它毀滅,人們就會記住它最美好的時候,情之所鐘,不知所起,心向往之,即使毀滅,也好過看它衰落而無力挽留。就像《紅樓夢》里說的:“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边@,也算是一種保留了永遠的方式。王國維和海子大概都深知這一點,所以選擇了這樣極端的方式。也許,也能達到他們心里想要的目的,無論或多或少。
《紅樓夢》中林黛玉說:“聚時歡喜,散時豈不冷清?既生冷清,則生感傷,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膘o安稱《紅樓夢》為悲劇之悲劇。他在《采桑子》里寫道:“人生只似風(fēng)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與黛玉這段話倒有異曲同工之妙,黛玉認為聚散無常,是最令人感傷之事,而靜安既稱紅樓為悲劇之悲劇,我也覺得黛玉那段話解釋靜安的詩卻是再貼切不過了。靜安,也不過是壯烈的悲劇罷了!
試上高樓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這句,大概是最無奈而心酸的吧。最諷刺的是人終究成為了自己曾經(jīng)最不屑的人。王國維,他也大概知道這一點。所以他不愿意違背自己。無論是選擇哪一條路,對得起自己的心才是好的。所以,他寧愿一死,也不愿委屈了自己。所以梁啟超在王國維墓前的演講中稱王國維的自殺“完全代表中國學(xué)者‘不降其志,不辱其生的精神”。是啊,茍且活著,倒不如殉自己的心而去。
想起詩里有“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之句。在我眼里,佳人并非傾城容貌者,也并非唯指裙釵脂粉,高風(fēng)亮節(jié),德行無虧,才華風(fēng)流就是佳人。靜安先生凌云傲世,不染俗流,莫不是這絕世而獨立的佳人嗎?
沒有哭過長夜者,不可與之語人生。我想任何沒有真正了解過王國維內(nèi)心的人,都沒有資格評價或是談?wù)撍裁础6抑辉?,先生精魂終得安寧,泉下寬慰。
落日千山啼杜宇,送得歸人,不遣居人住。自是精魂先魄去,凄涼病榻無多語。往事悠悠容細數(shù)。見說他生,又恐他生誤??v使茲盟終不負,那時能記今生否。無論是否能記今生,我想,先生長風(fēng),終究會被歷史記住,生生世世,代代相傳,絕世而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