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興 李亞軍
【摘 要】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競爭也顯得尤為激烈。認真組織、精心施工的更高要求,也是新時期項目組織者具備的條件。本文主要在分析施工特點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研究了高層建筑施工過程中的主要技術和相關要求。
【關鍵詞】高層建筑;施工特點;施工技術
0.前言
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高層建筑的施工技術及其要求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只有結合具體工程的具體要求,認真貫徹相關法規(guī)、條例的要求,學習新技術、新方法,才能滿足人們對外形美觀、結構合理、布局自然、安全性高和低成本高環(huán)保的建筑要求。
1.高層建筑施工特點分析與研究
(1)高層建筑施工周期長。一般多層住宅每棟平均工期在10個月左右,而高層建筑的施工周期平均為2 年左右。要縮短施工周期,主要是縮短結構和裝飾施工周期。各種高層結構體系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而現(xiàn)澆混凝土是高層建筑施工的主導工序,合理的選擇模板體系是縮短主體結構工期,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之一。
(2)基礎埋置深度深。高層建筑為了保證其整體穩(wěn)定性,地基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2;采用樁基時,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樁的長度不計算在埋置深度內(nèi)),至少應有一層地下室。因此,一般埋深至少在地面以下5m。超高層建筑的基礎埋置深度甚至達20m 以上。深基礎施工,地基處理復雜。尤其是在軟土地基,基礎施工方案有多種選擇,對造價和工期影響很大。研究解決各種深基礎開挖支護技術,是高層建筑施工的重點之一。
(3)高層建筑體量大,工程量大。據(jù)統(tǒng)計,我國目前高層建筑平均建筑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由于工程量大,工程項目多,涉及單位多、工種多。特別是一些大型復雜的高層建筑,往往是邊設計、邊準備、邊施工,總、分包涉及許多單位,協(xié)作關系涉及眾多部門。這就帶來了高層建筑施工計劃、組織、管理、協(xié)調(diào)的難度大。必須精心施工,加強集中管理。當然,由于高層建筑層數(shù)多、工作面大,就可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進行平行流水立體交叉作業(yè)。
2.高層建筑施工關鍵施工技術分析與研究
(1)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混凝土質(zhì)量的主要指標之一是抗壓強度。混凝土抗壓強度與混凝土用水及水泥的強度成正比,當水灰比相等時,高標號水泥比低標號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壓強度高許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時切勿用錯了水泥標號;另外,水灰比也與混凝土強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強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強度低。因此,當水灰比不變時,企圖用增加水泥用量來提高混凝土強度是錯誤的,此時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縮和變形。綜上所述,影響混凝土抗壓強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強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質(zhì)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兩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在滿足設計要求的質(zhì)量指標前提下盡量降低成本,這兩條要求實際上是盡量降低混凝土的標準差?;炷恋膹姸扔幸欢x散性,這是客觀的,但通過科學管理可以控制其達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標準差能反映施工單位的實際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標準差越小。
(2)結構轉換層施工技術。高層建筑從建筑的功能上一般上部要求小空間的軸線布置,而下部則需要大空間的軸線布置,而這一要求與結構力學、自然布置正好相反。由于高層建筑結構下部樓層受力很大,上部受力較小,正常布置時應當是下部剛度大、墻多、柱網(wǎng)密,到上部逐漸減少墻、柱,擴大軸線間距。為了滿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結構必須以和常規(guī)相反的方式進行布置。上部布置小空間,下部布置大空間。上部布置剛度大的剪力墻,下部布置剛度小的框架柱。為了實現(xiàn)這種結構布置,就必須在結構轉換的樓層設置轉換層。不管采用何種轉換形式,帶轉換層的剪力墻結構仍是目前工程應用的主要結構形式。隨著轉換層位置上移,應設計帶轉換層的筒體結構。對帶轉換層筒體結構其主要影響因素表現(xiàn)為轉換層上部外筒的剛度、轉換層設置高度和內(nèi)筒剛度。對這兩類轉換結構,轉換層高度是影響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轉換層高度越高,轉換層上下層間位移角及內(nèi)力突變越明顯,設計時應限制轉換層設置高度。轉換層與其上層的側向剛度比對結構抗震性能有一定影響。對轉換層位置較低的帶轉換層的剪力墻結構,控制側向剛度比可以控制轉換層附近的層間位移角及內(nèi)力突變。對于帶轉換層的剪力墻結構或筒體結構,可采取以下措施強化下部結構:加大筒體及落地墻厚度,提高混凝土強度等級,必要時可在房屋周邊增置部分剪力墻、壁式框架或樓梯間筒體,提高抗震能力等。
(3)施工后澆帶的施工技術。在高層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連在一起,裙房包圍了主樓的大部分。從傳統(tǒng)的結構觀點看,希望將高層與裙房脫開,這就需要設變形縫;但從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設縫。因為設縫會出現(xiàn)雙梁、雙柱、雙墻,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澆帶法便應運而生。一般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的基礎同時施工,這樣回填土后場地平整,便于上部結構施工。對于上部結構,無論是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同時施工,還是先施工高層后施工低層,同樣要按施工圖預留施工后澆帶。對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連接的基礎梁、上部結構的梁和板,要預留出施工后澆帶,待主樓與裙房主體完工后,再用微膨脹混凝土將它澆筑起來,使兩側地梁、上部梁和板連接成一個整體。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把高層與低層的差異沉降放過一部分,因為高層主樓完成之后,一般情況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終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這時再補齊施工后澆帶混凝土,二者差異沉降量就較小,這部分差異沉降引起的結構內(nèi)力,可由不設永久變形縫的結構承擔。對于施工后澆收縮帶,宜在主體結構完工兩個月后澆筑混凝土,這時估計混凝土收縮量已完成60%以上。施工后澆帶的位置宜選在結構受力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變形縫反彎點附近,此位置彎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選在梁、板的中部,彎矩雖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澆帶處,混凝土雖為后澆,但鋼筋不能斷。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鋼筋;如果跨度較大,可按規(guī)定斷開,在補齊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澆帶的配筋,應能承擔由澆筑混凝土成為一整體后的差異沉降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力,一般可按差異沉降變形反算為內(nèi)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強。后澆帶的寬度應考慮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700~1000mm為宜。施工后澆帶的斷面形式應考慮澆筑混凝土后連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縫。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