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峰,陳瑩,2,3,陳興偉,2,3?
(1.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350007,福州;2.濕潤亞熱帶山地生態(tài)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350007,福州;3.福建省陸地災害監(jiān)測評估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350007,福州)
近些年,在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共同作用[1]下,河川徑流的演變規(guī)律受到各國學者的關(guān)注。研究表明,世界上一些河流的徑流都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2],這一現(xiàn)象在我國也不例外[3]。目前,我國學者們已對不同流域做了大量類似研究[2-3,4-9],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北地區(qū),而對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研究相對較少[10-11]。
Mann-Kendall(簡稱 MK)[12-13]是世界氣象組織推薦用于時間序列分析的一種非參數(shù)檢驗方法,目前已被國內(nèi)外學者廣泛用于檢驗水文氣象資料的趨勢。近些年,在尼羅河流域[14]、馬更些河流域[15]、黃河流域[2,9]等都得到很好的應用,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該方法也暴露出一些不足。V.Storch[16]認為原始數(shù)據(jù)的自相關(guān)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檢測結(jié)果的增強或降低,于是提出PW-MK(Prewhitening MK)方法;D.H.Burn 等[17]和 Zhang Xuebin 等[18]認為預置白處理會降低MK對顯著性結(jié)果的檢測能力;Sheng Yue等[19-20]通過證明發(fā)現(xiàn),對于一個存在趨勢項的自相關(guān)序列,預置白處理會去除部分趨勢項,導致接受無效假設,于是又提出了 TFPW-MK(Trend free prewhitening MK)法。目前,各種檢測方法在國內(nèi)外均得到普遍應用[21-24],但幾種檢測方法結(jié)果的比較國內(nèi)還鮮見報道。
閩江是福建第一大河,流域面積占福建省總面積近半,其水資源的演變對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筆者采用 TFPW-MK方法,分析1950—2010年閩江流域多時間尺度下徑流的演變趨勢,并通過與MK、PW-MK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尋找更適合該流域特征的徑流趨勢檢測方法。
閩江發(fā)源于武夷山脈,全長514 km,流域面積約6.1 萬 km2[25]。流域位于 E116°23′~ 119°43′,N25°23′~ 28°19′,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年內(nèi)分配集中,徑流十分豐富。流域形狀呈扇形,干支流交叉成格狀水系,境內(nèi)峰巒起伏,河谷相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有富屯溪、建溪和沙溪3大支流。
圖1 研究區(qū)位置及水文站點分布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logical stations
選取位于干流的竹岐水文站,以及3大支流上的洋口、七里街和沙縣水文站為研究對象(圖1),4個站點的控制面積分別占全流域的 89.6%、26.88%、22.51%和19.33%。各站徑流序列長度均為195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且數(shù)據(jù)通過了三性審查。本研究中的時間尺度包括年、季、汛期/非汛期等,其中汛期4—9月,非汛期10—翌年3月,春季3—6月,夏季7—9月,秋季10—11月,冬季12月—翌年2月,各站點年和季節(jié)數(shù)據(jù)采用平均的方法得到[11]。
MK方法中趨勢檢驗參數(shù)主要有統(tǒng)計量Z和傾斜度β。為了更準確地進行不同方法之間的對比,可引入概率密度P[20]。式(1)可計算MK秩統(tǒng)計量P,若序列無趨勢P值為0.5,序列正趨勢越強P越接近1,序列負趨勢越強P越接近0。
式中α為積分變量,且α≤Z。
TFPW-MK方法則在MK基礎上進行自由預置白處理,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首先采用式(2)計算樣本坡度β[26-27],由式(3)去掉樣本數(shù)據(jù)中的趨勢項,形成不含趨勢項的序列Yt,然后通過式(4)計算序列Yt的一階自相關(guān)系數(shù)r1并通過式(5)進行顯著性檢驗,若r1未通過檢驗則采用Yt進行MK趨勢檢測,反之執(zhí)行式(6)、(7),對新構(gòu)造序列 Y″t進行趨勢檢驗。采用PW-MK方法時通過式(6)對樣本序列進行預置白處理,對新構(gòu)造序列Y′t進行趨勢檢驗。
采用MK、PW-MK及TFPW-MK方法分別計算閩江流域各站年內(nèi)徑流趨勢及序列自相關(guān)系數(shù)。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閩江流域徑流序列存在不同程度自相關(guān)性,其中各站月最小徑流均通過了0.1的顯著性檢驗,表現(xiàn)為高度自相關(guān)。表1為3種方法的部分統(tǒng)計結(jié)果,其中Z為檢驗值,r為序列自相關(guān)系數(shù),P為概率密度。通過對比不同方法下的Z值,發(fā)現(xiàn)其趨勢方向基本一致,但趨勢程度有所差異。Sheng Yue等[19]指出水文序列中存在的正相關(guān)現(xiàn)象遠多于負相關(guān),因此本文也著重關(guān)注呈現(xiàn)正相關(guān)的序列。對比MK與PW-MK的分析結(jié)果,總體上可發(fā)現(xiàn):當r值為正Z也為正時,預置白處理會造成檢測強度降低,且降低程度隨著r值的增加而增大;當r值為正Z為負時,預置白處理會造成檢測強度的增加,但增加程度與r值變化無一定規(guī)律。這與V.Storch[16]、Sheng Yue等[19]通過數(shù)據(jù)實驗得到的結(jié)論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閩江流域各站月最小徑流序列的r值均達到0.1顯著性,因此這2種方法的Z值差別較大。造成以上2種方法檢驗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PW-MK方法未提取原序列趨勢項而直接進行預置白處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或增強序列的趨勢程度。
相比之下,TFPW-MK方法是在預置白之前提取了趨勢項成分,避免了由于預置白處理而導致的序列趨勢程度發(fā)生改變。對比MK與TFPW-MK的計算結(jié)果可知,用這2種方法計算的r值較為接近,且當r值較小時,2種方法的Z值相差不大;當r值較大且未達到0.1顯著性時,2種方法的Z值相當;當r值達到0.1顯著性時,后者的Z值明顯偏小,且與PW-MK計算結(jié)果接近。
圖2為閩江流域各站月徑流序列檢測分析結(jié)果。計算各序列自相關(guān)系數(shù)r,發(fā)現(xiàn)均存在不同程度自相關(guān)性。其中沙縣8月、七里街2月徑流自相關(guān)性達到0.1顯著水平。通過總結(jié)分析,發(fā)現(xiàn)3種方法計算的月徑流序列Z值基本滿足以下規(guī)律,即當r值未通過檢驗時,TFPW-MK與MK結(jié)果接近,當r值通過0.1顯著水平時,TFPW-MK與PW-MK結(jié)果相當。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部分趨勢較弱的月份而言,不同方法可能會導致檢測趨勢出現(xiàn)正負的差異,如沙縣水文站中2—4月。綜上所述,MK、PW-MK及TFPW-MK 3種方法檢測結(jié)果存在一定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與水文序列自相關(guān)系數(shù)r值有關(guān)。鑒于閩江流域的徑流序列特征,選用TFPW-MK方法進行趨勢檢測更為合適。
由圖3(a)可知,近61年各站年均徑流變化幅度較大,除洋口站外,其余均呈下降趨勢,流域徑流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出現(xiàn)在1998和1973年。采用TFPW-MK法對流域61年徑流序列進行趨勢檢測,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竹岐、七里街、沙縣站均表現(xiàn)為較弱的下降趨勢,洋口站呈增加趨勢,其 Z值分別為-0.30、-0.53、-0.12、0.13;2)圖 3(b)為各站 61年徑流趨勢,總體表現(xiàn)為升—降—升—降,稍有不同的是,七里街與竹岐站分別在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前后下降趨勢尤為顯著,達到0.05顯著水平,且七里街站在90年代后徑流上升趨勢明顯高于其他3個站。
表1 MK、PW-MK和TFPW-MK的季徑流趨勢檢測結(jié)果Tab.1 Comparison of the trend results for seasonal runoff by MK,MK-PW and TFPW-MK method
圖2 閩江流域月徑流MK、PW-MK和TFPW-MK的趨勢檢測結(jié)果Fig.2 Comparison of the trend results for monthly runoff by the MK,MK-PW and TFPW-MK test in Minjiang River Basin
圖3 研究區(qū)各水文站年徑流及其趨勢檢測結(jié)果Fig.3 Annual runoff and the result of TFPW-MK test for annual runoff in the study area
表2和表3分別為閩江流域各季節(jié)及月徑流的趨勢檢驗結(jié)果。其中各站汛期徑流呈不顯著下降趨勢,而非汛期則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且沙縣和洋口分別通過了0.1和0.05的顯著性檢驗。春季徑流為下降趨勢,其余3個季節(jié)均為上升趨勢,且冬季徑流的上升趨勢十分顯著,除七里街外其余各站均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檢驗,且沙縣和洋口達到0.01顯著水平。由表3可知,各站徑流主要在5、6月呈下降趨勢,且除沙縣站其余3站5月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秋冬季月徑流多表現(xiàn)為上升趨勢,且冬季月趨勢較為顯著。從β系數(shù)來看,月徑流上升和下降幅度最大的分別為沙縣12月(0.003 6)和七里街5月(-0.003 8),從而可知流域徑流上升與下降趨勢分別表現(xiàn)為冬季和春季。
有研究認為時間序列長度不同會導致趨勢檢測結(jié)果不同[28]。陳瑩等[11]基于 1960—2006 年序列分析了該流域徑流趨勢特征,其中年徑流呈上升趨勢,除春季徑流呈弱下降趨勢外,其余季(期)均表現(xiàn)為上升趨勢,且非汛期及冬季徑流上升趨勢尤其顯著。本文基于更長的資料序列進行徑流趨勢分析,結(jié)果有差異:年徑流、汛期徑流均表現(xiàn)為下降趨勢,春季下降趨勢有所增強,冬季增加趨勢有所減弱,5月徑流趨勢轉(zhuǎn)變?yōu)橄陆第厔荩?月增加趨勢有所減弱。
徑流是水文循環(huán)中十分復雜的一個過程,主要受降水、氣溫、蒸發(fā)等氣候要素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紤]到徑流與降水資料時序的一致性,下面以流域總控制站竹岐站為例,對流域1960—2006年徑流變化進行分析。經(jīng)計算,徑流與降水的相關(guān)系數(shù)達到0.90,說明二者高度相關(guān),年徑流和降水Z值分別為1.30和1.19,二者均呈上升趨勢,但年徑流增加趨勢強于降水。相關(guān)研究[11,29-31]還指出,導致閩江流域徑流變化強于降水的主要因素是蒸發(fā)量的減小。與此同時,人類活動是影響徑流變化的重要因素。亓興蘭等[32]指出近30年來閩江流域的林地有一定增加,耕地和牧草地大幅度減少,但林分發(fā)生了較大改變[33],人工林所占比例增加到43%,天然林下降到57%,且樹種單一現(xiàn)象大量存在;因此,流域內(nèi)森林資源保持水體和涵養(yǎng)水源的功能被削弱。再加上流域人口迅速增加,以及城鎮(zhèn)化水平加快,導致不透水面積大量增加,進而造成徑流量的增加。
表2 閩江流域各站季節(jié)徑流趨勢檢驗結(jié)果Tab.2 Results of TFPW-MK trend test for seasonal runoff in the Minjiang River Basin
表3 閩江流域各站月徑流趨勢檢驗結(jié)果Tab.3 Results of TFPW-MK trend test for monthly runoff in the Minjiang River Basin
1)由于閩江流域徑流序列普遍存在自相關(guān)性,且各站月最小值及沙縣8月、七里街2月序列自相關(guān)性顯著。當r未達到0.1顯著水平時,TFPW-MK與MK檢驗值接近;當r超過0.1顯著水平時,TFPW-MK與PW-MK的檢測結(jié)果接近:因此TFPWMK法更適合本研究區(qū)的徑流趨勢檢測。
2)基于61年徑流資料序列的TFPW-MK法分析結(jié)果表明:閩江流域近61年大部分站點年均流量總體呈現(xiàn)下降趨勢,其中竹岐、七里街、沙縣站表現(xiàn)為弱減少,而洋口站表現(xiàn)為弱增加;汛期、春季徑流以下降趨勢為主,非汛期、夏秋冬季徑流均呈上升趨勢,且冬季趨勢顯著;月最大和月最小徑流分別呈現(xiàn)下降和上升趨勢,且多數(shù)站點趨勢顯著。
因此,閩江流域徑流的年際、年內(nèi)變化是流域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未來需要結(jié)合流域內(nèi)完整的氣象數(shù)據(jù),以及人類活動的相關(guān)資料,摸清導致流域徑流變化的成因,并定量區(qū)分徑流變化影響的貢獻率。
[1] IPCC.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R].Paris:Climate Change 2007,2007
[2] Kundzewicz Z W,Graczyk D.Trend detection in river flow series:1.Annualmaximum flow[J].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2005,50(5):797-810
[3] 張建云,章四龍,王金星,等.近50年來中國六大流域年際徑流變化趨勢研究[J].水科學進展,2007,20(2):82-86
[4] 葉柏生,陳鵬,丁永建,等.100多年來東亞地區(qū)主要河流徑流變化[J].冰川凍土,2008,15(4):26-31
[5] 王金星,張建云,李巖,等.近50年來中國六大流域徑流年內(nèi)分配變化趨勢[J].水科學進展,2008,22(5):54-59
[6] 孫甲嵐,雷曉輝,蔣云鐘,等.長江流域上游氣溫、降水及徑流變化趨勢分析[J].水電能源科學,2012,24(5):7-10
[7] 托乎提,徐海量,劉新華.塔里木河流域徑流變化趨勢分析及預測[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2,23(2):77-82
[8] 徐宗學,張楠.黃河流域近50年降水變化趨勢分析[J].地理研究,2006,13(1):29-36
[9] 牛最榮,趙文智,劉進琪,等.甘肅渭河流域氣溫、降水和徑流變化特征及趨勢研究[J].水文,2012,32(2):78-83
[10]于延勝,陳興偉.基于 Mann-Kendall法的徑流豐枯變化過程劃分水[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3,24(1):60-63
[11]陳瑩,陳興偉,尹義星.1960—2006年閩江流域徑流演變特征[J].自然資源學報,2011,6(8):135-145
[12] Kendall M G.Rank correlation measures[M].London:Charles Griffin,1976:110-120
[13] Mann H B.Non-parametric tests against trend[J].Econometrica,1945,13:245-259
[14] Edward A.A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the Nile River low flow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2,72(1):109-119
[15] Omar I.Trends and variability i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of the Mackenzie River basin[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282-294
[16] Storch V.Analysis of climate variablity-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techniques[J].Springer-Verlag Berlin,1995:205-220
[17] Burn D H,Hag E.Detection of hydrologic trends and variability[J].Journal of Hydrology,2002,225(1):107-122
[18] Zhang Xuebin,Harvey K D.Trends in Canadian streamflow[J].Water Resour Research,2001,37(4):987-998
[19] Sheng Yue,Wang Chunyuan.The mann-kendall test modified by effective sample size to detect trend in serially correlated hydrological series[J].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04,18:208-218
[20] Sheng Yue,Paul P,Bob P,et al.The influence of autocorrelation on the ability to detecttrend in hydrological series[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2,16(1):1807-1829
[21]許繼軍,楊大文,雷志棟,等.長江流域降水量和徑流量長期變化趨勢檢驗[J].人民長江,2006,37(9):67-71
[22]高潔.高山積雪的時空分布特征及融雪模型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1
[23]付娜.海河流域部分水系徑流時空規(guī)律初探[D].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08
[24]軒瑋,李翀,趙慧穎.額爾古納河流域近50年水文氣象要素變化分析[J].水文,2011,31(5):80-87
[25] 張章新.閩江流域水文特性分析[J].水文,2000,20(6):55-58
[26]Khaled H,Hamed A,Ramachandra R A,et al.A modified Mann-Kendall trend test for autocorrelated data[J].Journal of Hydrology,1998,204(1):182-196
[27] Shifteh B,Azadeh E,Hossein T,et al.Spatiotemporal trends and change point of precipitation in Iran[J].Atmospheric Research,2012,113(1):1-12
[28]于延勝,陳興偉,徐宗學.基于線性分解時序方法的徑流序列長度影響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9,29(4):106-109
[29]張星,陳惠,林秀芳.近45年閩江流域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107-110
[30]吳濱.福建省近50年降水趨勢及區(qū)域變化特征[J].廣西氣象,2005,9(1):14-16
[31]吳傳明.福建省蒸發(fā)量時空分布及年際變化分析[J].水利科技,2004(2):3-4
[32]亓興蘭,李寶銀,劉健.基于RS閩江流域土地利用結(jié)構(gòu)變化及其驅(qū)動力分析[J].林業(yè)勘察設計,2007(2):12-17
[33]鐘兆全,龔直文,陳平留.閩江流域生態(tài)安全問題及建議[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6(5):445-448